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蓴羹鱸膾

鎖定
蓴羹鱸膾(拼音:chún gēng lú kuà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房玄齡晉書·張翰傳》。 [1] 
蓴羹鱸膾(蓴:蔬萊名。鱸:鱸魚。膾:切得很細的魚或肉)指家鄉的美味菜餚,也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中文名
蓴羹鱸膾
拼    音
chún gēng lú kuài
近義詞
蓴鱸之思
出    處
《晉書·張翰傳》
注音字母
ㄔㄨㄣˊ ㄍㄥ ㄌㄨˊ ㄎㄨㄞ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蓴羹鱸膾成語出處

唐·房玄齡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蓴羹鱸膾”。 [1] 

蓴羹鱸膾成語典故

張翰是西晉時吳郡吳縣人,他才思敏捷,辭賦文章都寫得很好,但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 [2] 
吳縣鄰近太湖,盛產蓴菜和鱸魚。平時,張翰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他最喜歡吃的兩個菜,一個是紅膾鱸魚,一個是蓴菜羹。 [2] 
有個朋友曾問他説:“你只圖喝酒時喝得痛快,難道就不考慮身後的功名嗎?”張翰回答説:“在我看來,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還不如眼前的一杯酒呢!” [2] 
有一年,武康令賀循奉令調職,從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前往洛陽任職。船到吳縣閶門時,他坐在艙中彈琴消閒。正巧張翰路過,循聲上船拜訪。兩人雖然並不相識,卻一見如故。張翰便搭船同賀循一起去了洛陽。 [2] 
張翰到了洛陽不久,被掌握朝政的齊王司馬冏召入大司馬府,擔任東曹掾的小官。但他看到朝政一片混亂,心中不是滋味,很想回家去。 [2] 
一天,張翰正在庭院中閒步,忽然想起了家鄉的蓴菜羹和紅膾鱸魚,不禁湧上了強烈的思鄉愁緒,賦了一首詩:“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賦完詩後,他又長長地嘆息了一聲,説:“人活着就要活得自由自在一點,我怎麼能為了做官而一直住在數千裏以外的異鄉客地呢?”於是,他脱下官服,悄悄離開洛陽,返回家鄉去了。 [2] 

蓴羹鱸膾成語寓意

張翰身居高位,卻不貪戀功名利祿,趁秋風乍起,作《秋風歌》一首,借托“蓴羹鱸膾”棄官南歸,隱居吳郡,侍候老母。不久,齊王同果然兵敗身亡,被滿門抄斬,且株連三族,殃及2000餘人被戮。歷代後人對張翰具有遠見卓識,反對分裂,維護團結統一,不貪名利的崇高品質,極為景仰,讚美之詞頗多。而蓴羹鱸膾、蓴鱸之思等成語也就成為了用來比喻思念故鄉的感情。 [3] 

蓴羹鱸膾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蓴羹鱸膾”(蓴:一種蔬萊名。鱸:鱸魚。膾:切得很細的魚或肉)指家鄉的美味菜餚,也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 運用示例
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 [5] 
宋·釋智圓《賦得送人自闕下還吳》詩:“蓴羹鱸膾美,張翰忽思歸。煙水東南闊,風帆旦夕飛。” [6] 
明·張弼《送雪航東歸七首·其六》 詩:“琴劍從容出石頭,壯懷爭羨故鄉遊。九峯三泖初歸客,鱸膾蓴羹正及秋。” [7] 
清·畢沅《題梅花道人漁父圖卷》詩:“蓴羹鱸膾正肥美,歸與帆待秋風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