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華

(中山大學教師)

鎖定
葉華,男,博士,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1] 
中文名
葉華
出生日期
1982年
畢業院校
香港科技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教育社會學
學術代表作
《教育與遷移:農村户籍人口的升學與跨縣市流動》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葉華人物經歷

葉華教育經歷

  • 2005年7月,中山大學社會學專業法學學士,英語專業文學學士(雙學位)。
  • 2007年7月,中山大學社會學專業法學碩士。
  • 2009年8月,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型碩士。
  • 2012年8月,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 [2] 

葉華工作經歷

2012年9月至2013年,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後研究員。
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講師。
2016年1月至今,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中山醫學院醫學人文教研室雙聘副教授 [3-4] 

葉華社會任職

1.2014年至今,中國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專業委員會理事。 [3] 
2.2014年5月至今,中山大學港澳與內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骨幹研究人員;2016年4月至今,中山大學港澳與內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社會整合與包容發展創新平台”執行秘書。
3.2015年至今,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
4.2015年至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醫學人文中心研究員。
5.2009年至今,香港科技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6.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美國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訪問學者。
7.香港科技大學吳曉剛教授主持的“香港社會動態追蹤調查”(Hong Kong Panel Studies of Social Dynamics)課題組的主要成員。
8.香港科技大學吳曉剛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馮仕政教授主持的“首都大學生成長跟蹤調查”課題組的主要成員。
9.參與謝宇教授主持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10.2009年至2010年,香港社會學會會員。
11.2009年至2010年,美國人口學會會員。
12.2010年至2011年,香港亞洲研究學會會員。
13.2010年至今,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會員。
14.2015年至今,佛山市順德區社會服務聯會顧問。
15.不定期審稿人:SSCI英文期刊Demography(2013-2015),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3、2015),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4),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14),China Quarterly(2015),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2012-2015),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中文期刊《社會》(2012-2014)。 [3-4] 

葉華研究興趣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教育社會學,轉型期中國勞動力市場,健康不平等,社會人口學 [3-4] 

葉華科研項目

1.中山大學青年教師起步資助計劃(主持),資助年限: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主持),資助年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3.2014年度中山大學港澳台研究項目“受教育水平、就業機會與香港勞動收入不平等研究”(主持),資助年限:2014年3月至12月。
4.中山大學流動人口衞生政策研究——種子基金“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障與健康”(主持),資助年限: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
5.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青年項目“中國教育升學過程中的男女差異”(主持),資助年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6.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我國城鄉居民的教育獲得與職業流動關係研究”(主持),資助年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
7.2016年度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項目“迴歸後港澳的社會結構變化及其趨勢”(黎熙元、葉華主持),資助年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 [3-4] 

葉華研究成果

葉華期刊論文

1.葉華、吳曉剛,2011,《生育率下降與中國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社會學研究》第5期(總第155期)(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2期)。
2.葉華、石爽,2014,《轉型期勞動力的教育差異與健康後果》,《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4期(轉載於《中國人口報》2015年7月20日理論版)。
3.Wu, Xiaogang, Hua Ye, and Gloria Guangye He. 2014. “Fertility Decline and Women’s Status Improvement in China.”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46 (3): 3-25. (SSCI英文期刊,Q2)
4.王寧、葉華,2014,《職場舒適物、心理收入與人才流動》,《人文雜誌》第9期(總第221期)。
5.Ye, Hua. 2015. “Key-Point Schools and Entry in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China.”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128-153. (SSCI英文期刊,Q2)
6.葉華、石爽,2015,《健康的教育梯度、城鄉差異與影響機制》,《學術研究》第9期(總第370期)。
7.葉華,2015,《生源地、工作單位和工作地:影響北京的大學畢業生工作地的因素》,《山東社會科學》第11期(總第243期)。
8.葉華,2016,《教育與遷移:農村户籍人口的升學與跨縣市流動》,《江海學刊》第3期(總第303期)(轉載於《中國人口報》2016年7月25日理論版)。 [3] 

葉華圖書章節

1.林曉珊、葉華、王寧,《廣東居民生活質量研究(1978-2006)》,《廣東社會與人口發展藍皮書》第185-208頁,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7年12月。
2.林曉珊、葉華、王寧,《改革開放30年廣東居民生活質量變遷》,《社會鉅變——廣東社會發展30年》第127-184頁(第四章),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3.葉華,《市場轉型背景下的單位與社會保障資源獲得》,王寧主編,《消費社會學的探索》第146-160頁,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4.葉華,2015,《出生地、教育獲得地與香港居民的職業收入》,陳廣漢、黎熙元主編,《當代港澳研究(2014年第4輯)》第116-13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葉華,2015,《第一章:學歷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蔡禾主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5年報告》第59-85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葉華,2015,《第5章:誰更可能留在北京工作?》,李路路主編,《中國大學生成長報告·2015》第110-12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葉華譯著

  • [美] 格倫·菲爾鮑 著,葉華 譯,2012,《分析重複調查數據》,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為Firebaugh, Glenn. 1997. Analyzing Repeated Survey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 [美] 金在温、查爾斯·W·米勒 著,葉華 譯,2012,《因子分析:統計方法與應用問題》,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為Kim, Jae-on and Charles W. Mueller. 1978.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Practical Iss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2] 

葉華論文

  • 2009年12月5日,香港社會學會第11屆年會: “Earnings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and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 1988-2005.”(獨立作者)
  • 2010年1月8日−9日,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5屆年會:“The Emerging New Middle Classes in China: A Demographic Portrait.” (與吳曉剛合寫)
  • 2010年5月9日−11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春季會議(以色列海法):“Fertility Decline and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與吳曉剛合寫);“Earnings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and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 1988-2005.”(獨立作者)
  • 2011年3月31日−4月2日,美國人口學會(PAA)2011年年會(美國華盛頓):“Fertility Decline and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與吳曉剛合寫)
  • 2011年4月13日−16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委員會春季會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Key-point Schools and Entry into College in China.”(獨立作者)
  • 2011年8月19日,北美華人社會學家學會(美國拉斯維加斯):“Key-point Schools and Entry into College in China.”(獨立作者)
  • 2011年10月3日−4日,國際婦女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生育與賦權會議(美國華盛頓特區):“Fertility Decline and Women's Empowerment in China.”(與吳曉剛、賀光燁合寫)
  • 2012年5月10日−13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春季會議(香港中文大學):“Selection on Gender along the Educational Pipeline in China.”(與張春泥合寫)
  • 2013年7月20日−21日,中國社會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貴陽)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分論壇:“中國教育升學的性別差異”(與張春泥、謝宇合寫)。
  • 2013年10月12日−13日,社會學與人口學研討會(上海大學):“中國教育升學的性別差異”(與張春泥、謝宇合寫)。
  • 2013年12月14日−15日,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冬季論壇(復旦大學):“中國的重點中學與大學入學”(獨立作者)。
  • 2014年3月8日−9日,社會學與人口學研討會(中山大學):“讀211大學值嗎?211大學與工資收入”(獨立作者)。
  • 2014年7月11日−12日,中國社會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武漢)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分論壇:“母親的教育和就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與蘇桐合寫)。 [2]  [4] 

葉華學術活動

1.2009年12月5日,香港社會學會第11屆年會: “Earnings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and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 1988-2005.”(獨立作者) [3] 
2.2010年1月8日−9日,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5屆年會:“The Emerging New Middle Classes in China: A Demographic Portrait.” (與吳曉剛合寫)
3.2010年5月9日−11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春季會議(以色列海法大學):“Fertility Decline and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與吳曉剛合寫)
4.2010年5月9日−11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春季會議(以色列海法大學):“Earnings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and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 1988-2005.”(獨立作者)
5.2011年3月31日−4月2日,美國人口學會(PAA)2011年年會(美國華盛頓):“Fertility Decline and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與吳曉剛合寫)
6.2011年4月13日−16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委員會春季會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Key-point Schools and Entry into College in China.”(獨立作者)
7.2011年8月19日,北美華人社會學家學會(美國拉斯維加斯):“Key-point Schools and Entry into College in China.”(獨立作者)
8.2011年10月3日−4日,國際婦女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生育與賦權會議(美國華盛頓特區):“Fertility Decline and Women's Empowerment in China.”(與吳曉剛、賀光燁合寫)
9.2012年5月10日−13日,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春季會議(香港中文大學):“Selection on Gender along the Educational Pipeline in China.”(與張春泥合寫)
10.2013年7月20日−21日,中國社會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貴陽)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分論壇:“中國教育升學的性別差異”(與張春泥、謝宇合寫)。
11.2013年10月12日−13日,2013年社會學與人口學研討會(上海大學):“中國教育升學的性別差異”(與張春泥、謝宇合寫)。
12.2013年12月14日−15日,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冬季論壇(復旦大學):“中國的重點中學與大學入學”(獨立作者)。
13.2014年3月8日−9日,2014年社會學與人口學研討會(中山大學):“讀211大學值嗎?211大學與工資收入”(獨立作者)。
14.2014年6月7日−8日,珠三角社會的轉型與挑戰(中山大學):“母親的教育和就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與蘇桐合寫)。
15.2014年7月11日−12日,中國社會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武漢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分論壇:“母親的教育和就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與蘇桐合寫)。
16.2014年12月13日−14日,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冬季論壇(南京大學):“香港年輕人失業和初職獲得的歷史變化”(獨立作者)。
17.2014年12月20日,廣州市社會學人類學學會年會(廣州醫科大學):“健康的教育梯度、城鄉差異與影響機制”(與石爽合寫)。
18.2015年6月6日−7日,“勞工、流動與發展:珠三角及中國其他地區”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年輕人失業和初職獲得的歷史變化”(獨立作者)。
19.2015年7月11日−12日,中國社會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中南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分論壇:“父母教育對少兒健康的影響”(與閆晨語合寫);轉型中國的勞動與勞動力研究分論壇:“健康的教育梯度、城鄉差異與影響機制”(與石爽合寫)。
20.2015年9月25日−26日,2015年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方法研討會(北京大學):“母親的教育和就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與蘇桐合寫)。
21.2015年12月12日−13日,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冬季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流動人口的社會醫療保險參保行為”(與高雅靜合寫)。
22.2016年1月21日−22日,定量社會科學論文研討會(南京大學):“農村青少年的升學與遷移”(獨立作者)。
23.2016年5月7日,“社會流動理論視角下的中產階層公民參與”研討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缺失數據處理與多重插補技術”(獨立作者)。
24.2016年6月26日−30日,“轉型社會的人口、家庭和分層——海峽兩岸社會議題研究工作坊”(浙江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升學的性別差異”(與張春泥、謝宇合寫)。
25.2016年6月28日−29日,“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Earnings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1988-2008”(獨立作者)。 [3-4] 

葉華教學情況

1.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社會學本科 “教育社會學”(選修);
2.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人類學本科 “定量研究方法”(必修);
3.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 “社會研究方法(定量)”(必修);
4.中山大學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201-2015級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 “定量研究方法”(必修)。
5.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2013級、2014級社會學碩士研究生 “社會學理論”(必修)。 [3-4] 

葉華獲獎情況

1.2007年,中山大學何肇發獎學金。
2.2007年至2012年,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3.2010年,國際社會學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委員會(ISA-RC28)索倫森學生獎學金(Aage B. Sørensen Memorial Student Award)。
4.2011年-2012年,香港科技大學海外研究獎學金。
5.2014年,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優秀教師。
6.2014年,中山大學優秀班主任。
7.2015年,中山大學優秀班主任。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