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華(拼音:huá,huà,huā)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初文見於西周金文 [1]  ,其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讀huā。用作動詞,指開花。南北朝時期產生了“花”字,用於花朵義。花朵是美麗的,故“華”又引申為光彩、華麗。再引申指事物的精華,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詞,讀huá。中國古稱“華夏”,後來“華夏”就成了漢民族的代名詞,再後來引申指“中國”。“華”又讀huà,用於五嶽之一的“華山”,也用作姓氏。
中文名
拼    音
huá、huā,huà
繁    體
部    首
[2] 
五    筆
WXFJ [16] 
倉    頡
OPJ [16] 
鄭    碼
NRED [16] 
字    級
一級(編號:0472) [2] 
平水韻
下平六麻(huá、huā),去聲二十二禡(huà) [3] 
注音字母
ㄏㄨㄚˊ、ㄏㄨㄚ,ㄏㄨㄚˋ
統一碼
基本區-534E [16] 
四角號碼
2440₁ [16] 
區位碼
2710
UTF-8
E5 8D 8E
異體字
崋、䔢、蕐、𠌶(其餘見擴展圖冊)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華”最早作“𠌶”,無“艸(艹)”字頭。西周金文(圖1-2)的“𠌶”像花朵的形狀,就是“”的本字:上部像花瓣,中部兩橫畫像花萼和花托,下部像莖和根。也有人認為“𠌶”像株繁花盛開的草木。中有株,下有根,旁有枝,上有花。“華”是在“𠌶”的基礎上加旁繁化而來的。可能是因為“𠌶”不能直觀地表達漢字本義,大約到戰國,“𠌶”字上部被加上“艸”字頭,造出“華”字(圖5-6),並用以表示花朵義,這樣就成了個形聲兼會意字。草字頭作形符,表示與花草有關。下部的“𠌶”作聲符,“𠌶”也有花或花朵的意思,所以,以此為聲符兼表意。小篆基本沿襲戰國文字,《説文解字》小篆像花莖葉的部分訛變為“虧(簡體)”字形(圖8)。漢代隸書(圖9-12)為了書寫的方便,將斷筆減省作連筆,為楷書所沿襲。簡化字“華”是重組的形聲字,上部“化”為聲旁,下部“十”作簡化記號。 [1]  [4] 
“華”的本義是植物的花蕾、花朵。花朵繁多的樣子會讓人產生不清晰的感覺,於是引申表示“昏花”,例如《五燈會元》中説:“莫眼華。”“眼華”即眼昏花。花朵開滿枝頭的時候通常給人光彩奪目、絢麗、繁盛、華麗、華美的感覺,由此引單出“光彩、彩色的、繁盛顯耀、華美、美麗”等意思。如《史記·商君列傳》説:“有功者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裏的“華”即指“顯耀、榮耀”。現代漢語還説“華服”“華而不實”“華光”等。花開是植物結果的前奏,因此對於植物來説意義重大,這和一個人的青年時代恰有相似之處,因此“華”又用來指年輕、年少,例如李商隱的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 [13] 
由於“華”字的字義引申,為了把它的本義和引申義區別開來,後代專門造出“荂”“花”兩字專門表示“花朵”之義,“華”只表示其引申義,關於“荂”“花”二字的產生,高鴻縉在《中國字例》中説:“(華)字原是象形,甲骨文為祭名,秦人或加意符,遂有‘華’,字,後‘華’借為‘光華’意,秦漢乃另造‘荂’,‘荂’見《方言》,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為借意所專,‘荂’字少用,‘花’字遂行。”高先生詳盡地閘述了“華”字的形體演變的歷史過程,明確指出:“花”字產生以後,“花”與在表義上各有所專。“花”與“華”在表義上已有明確的分工,後人又從語上加以區別,一讀陰平huā,一讀陽平huá。到了現代,“花”與“華”便成了義不同的兩個字。“華”又是“華山”的山名和姓氏,與“華”字的其他意義不同,為了加以區別,表山名和姓氏的“華”又讀去聲,唸作huà。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詞
例句
huá
名詞
果實。
fruit
禮記·郊特牲》:“天子樹瓜華。”
呂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高誘注:“華,實也。”

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環。參看義項“天氣現象”。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時光(多指美好的)。
time
劉方平《秋夜泛舟》:“歲華空復晚,相思不堪愁。”
年華;韶華
精華;華美的東西。
essence
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
英華;才華;物華天寶
化妝用的粉。

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泉水中的礦物質因沉積而形成的物質。
sinter

指中國(中國古稱華夏,後稱中華)。
China
春秋·左丘明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林紓《送大學文科畢業諸學士序》:“諸君力延古文之一線,使不至於顛墜,未始非吾華之幸也。”
華人;華東;華語;華商
指漢語。
Chinese


形容詞
光采;光輝。
magnificent;
gorgeous
《禮記·樂記》:“樂者,德之華也。”
王安石《次韻酬段約之見招》:“淮流南宛岸西斜,風有晶光露有華。”
華麗;光華
華美;有文采。

《禮記·檀弓上》:“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嶽湛曜聯璧之華,機雲標二俊之採。”

繁盛。
luxuriant
《史記·商君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繁華;榮華
彩色的。特指雕繪或裝飾。

《尚書·顧命》:“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豪華,奢華。
luxurious;
sumptuous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況我大魏天王,個為華侈。 ”

榮華;光耀。

屈原《九歌·山鬼》:“留靈脩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韓愈《爭臣論》:“天子以為諫議大夫,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

表面上的華麗,不切實際的虛榮。
flashy;
extravagan
莊子·列禦寇》:“從事華辭,以支為旨。”
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行舍其華,言去其辯。”
浮華;奢華;華而不實
(頭髮)花白。
grey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敬辭。用於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


華誕;華翰華章華宗
動詞
通“譁”。喧譁。

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

huā
名詞
花。
flower
《易·大過卦》:“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詩經·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於彼原隰。”

動詞
開花。
flower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

從當中剖開。
dissect
《禮記·曲禮上》:“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

huà
名詞
(Huà)華山,山名,在陝西省華陰市南。



(Huà)姓氏用字,參看“華姓”。


華佗(東漢末年醫學家)
kuā
非語素字
見例詞



以上參考資料: [5-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華部】户瓜切(huá)
榮也。從艸從𠌶。凡華之屬皆從華。 [7] 

説文解字注

“榮也。”段注:見《釋艸》。艸部曰:葩、華也。䑞部曰:𤰀,華榮也。按《釋艸》曰:蕍芛葟華榮。渾言之也。又曰:木謂之華,艸謂之榮。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析言之也。引伸為曲禮削瓜為國君華之之字。又為光華,華夏字。
“從艸𠌶。”段注:𠌶亦聲。此以會意包形聲也。户瓜切。又呼瓜切。古音在五部。俗作花。其字起於北朝。 [8] 

廣韻

户花切,平麻匣 ‖華聲魚部(huá)
華,草盛也。色也。《説文》作𦾓,榮也。崔豹《古今注》曰:“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也。”《西京記》謂交午柱。户花切。又呼瓜、户化二切。十。
呼瓜切,平麻曉 ‖華聲魚部(huā)
華,《爾雅》雲:“華,荂也。”呼瓜切。四。
胡化切,去禡匣 ‖華聲魚部(huà)
崋,崋山,西嶽。亦州名,春秋時秦晉之分境,後魏置東雍州,改為崋州。又姓,出平原殷湯之後,宋戴公考父食採於崋,後氏焉。
華,上同。 [9]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華;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古文:䔢
《唐韻》户花切。《集韻》胡瓜切,竝音劃。《書·舜典》:重華協於帝。傳:華謂文德。
又《禮·檀弓》:華而睆。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又《廣韻》:草盛也。
又粉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
又發白也。《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
又華林,園名。《魏志》:芳林園即今華林園。
又地名。《戰國策》:説趙王於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注》:華陽,地名。《吳志·孫皓傳》:皓舉大眾出華里。
又《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
又華表。《古今注》: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
又《韻會》胡化切,音話。《書·禹貢》:至於太華。《爾雅·釋山》:華山,為西嶽。
又姓。《潛夫論》:華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宋戴公子者,食採於華,因氏焉。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注:華皮可以為索。
又《集韻》呼瓜切,音譁。《禮·曲禮》:為國君者華之。注:華,中裂之,不四拆也。《爾雅·釋木》:瓜曰華之。
又與花同。《爾雅·釋草》:華,荂也。揚子《方言》: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佩觿集》:華有户瓜,呼瓜二翻,俗別為花。
又《韻補》呼戈切。邊讓《章華賦》:體迅輕鴻,榮曜春華。進如浮雲,退如激波。
又胡戈切。徐鍇《説文系傳》:華,本音和,故今人謂華表為和表。棗據詩: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
又《詩本音》:灼灼其華。注:音敷。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竝葉車韻。隰有荷華,葉下都韻。黍稷方華,葉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
又《唐韻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東謂華為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陰麗華。
又《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竝音誇。不正也。
或作蕐。詳䓙字注。䓙又作𦶎。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丨(豎)③ノ(撇)④乚(豎彎鈎)⑤一(橫)⑥丨(豎)
【寫法】❶“化”窄“十”寬。❷“化”居上半格,“亻”“𠤎”寬窄相當,頂部左右齊平,底部“𠤎”高;“亻”,豎筆收筆於橫中線下側;“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彎底在橫中線。❸“十”,橫長豎短,豎筆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h
o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x
uă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x
r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hw
rag
西漢



東漢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rwɑ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wa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wa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h
wa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ua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ua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wa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u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九麻

合口呼
全濁
户花切/户化切
ɣua
平聲
下平九麻

合口呼
次清
呼瓜切
xua
去聲
四十禡

合口呼
全濁
胡化切
ɣua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三佳

合口呼
次清
空媧切
kʰuæi
平聲
下平九麻

合口呼
全濁
胡瓜切
ɣua
平聲
下平九麻

合口呼
次清
呼瓜切
xua
去聲
四十禡

合口呼
全濁
胡化切
ɣua
中原音韻

陽平
家麻

合口呼

全清

xua

去聲
家麻

合口呼

全清

xua
中州音韻


平聲
家麻





烘瓜切



平聲
家麻





胡瓜切



去聲
家麻





胡卦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五麻


全濁
胡瓜切
ɣua

平聲
十五麻


全清
呼瓜切
xua

平聲
十五麻


次清
枯瓜切
k‘ua

去聲
十五禡


全濁
胡掛切
ɣu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下表所列為“中華”之“華”訓讀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ua
35
陽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xua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ua
24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ua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ua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ua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ua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ua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o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ɦo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fa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xo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fa
24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fa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wa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wa
43
陽平
閩語
潮州
hua
55
陽平
閩語
廈門
hua
24
陽平
閩語
福州
xua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ua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4-55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5]
  • 3.    平水韻 六麻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5]
  • 4.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16-17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55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9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98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36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15]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55;156;42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07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3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5]
  • 13.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10-211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99-300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
  • 16.      .漢典[引用日期2022-05-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