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嚴寺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華嚴寺(Huayan Temple),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下寺坡街459號,始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羣,也是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之一 [1-2] 
華嚴寺建築依東西軸線佈局,總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除兩座主殿為遼金時期建築外,其餘皆為清朝時期重建 [1-2]  。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築、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均居同類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國建築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 [1] 
1961年3月4日,華嚴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華嚴寺
外文名
Huayan Temple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下寺坡街459號
所處時代
遼、金、清
佔地面積
6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0091-3-044

華嚴寺歷史沿革

遼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教藏殿始建。
遼清寧八年(1062年),華嚴寺始建。
遼代末年,華嚴寺毀於戰火,僅存薄伽教藏殿。
金天眷三年(1140年),華嚴寺重修,重建大雄寶殿 [1] 
明洪武三年(1370年),華嚴寺被沒為官產,改大雄寶殿為大有倉 [2] 
明宣德年間,華嚴寺重修 [1] 
明景泰五年(1454年),華嚴寺重修。
明成化元年(1465年),華嚴寺重修。
明萬曆初年,華嚴寺分為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
明萬曆九年(1581年),華嚴寺上寺鋪設磚砌甬道,台上加設欄杆,並立木坊於巷東,坊下建石橋,鑄洪鐘,建禪堂。
清朝初期,華嚴寺僅存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兩座大殿。
清康熙年間,華嚴寺重修。
清雍正六年(1729年),應州知州章宏捐資重修華嚴寺。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華嚴寺增建天王殿、暖閣抱廈。
清光緒四年(1878年),華嚴寺大雄寶殿添繪壁畫。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華嚴寺修繕,並增建南北二樓。
民國十六年(1927年),華嚴寺修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華寺大重修。
1952年,華嚴寺被闢為山西省大同市古蹟保養所。
1955年5月,山西省大同市古蹟保養所遷出華嚴寺,華嚴寺上寺被闢為山西省文管會大同田野清理組。
1959年,華嚴寺下寺被闢為大同市文物陳列館(大同市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1964年,華嚴寺上下兩寺合併,交由雲岡石窟文物管理所管理。
1984年,華嚴寺再次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交由山西省大同市佛教協會管理,下寺由大同市博物館管理。
1987年,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修繕。
1993年,華嚴寺大雄寶殿西北檐柱傾斜,東南屋頂塌陷數平方米。
1997年,華嚴寺大雄寶殿開始修繕。
2000年,華嚴寺大雄寶殿修繕完成。
2008年,華嚴寺根據記載修繕並重建,恢復了遼金時期格局,並將上下兩寺重新合併 [2] 

華嚴寺建築格局

華嚴寺建築依東西軸線佈局,總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整體分為上下兩寺。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下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櫥和天宮樓閣等。除兩座主殿為遼金時期建築外,其餘皆為清朝時期重建 [1]  [2] 

華嚴寺建築特色

華嚴寺的建築極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習慣東向而建的木構佛寺建築。華嚴寺的主要建築都是坐西朝東,卻也存在着很多建築依然保留着傳統漢族建築的佈局習慣,如海會殿依然坐北朝南,這是由於當時契丹族與漢族傳統風格得到了融合,華嚴寺建造時多用居於幽、薊、並等地的漢人熟練工匠。不僅如此,一些建築細節甚至能看出其他民族的特色,整體建築在藝術處理上古樸、大氣,細節方面不失靈活與細膩。建築藝術以適用為主,在廟宇裝飾上,藝術則趨向於精雕細琢、顯得華麗富貴,矛盾中充斥着和諧,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後產生的奇妙反應 [6] 

華嚴寺主要建築

華嚴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始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重建於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遼代風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磚台基上,月台敞朗,寬33米,深19米,與石級、勾欄構成凸字形平面,兩側為明朝時期增建的六角鐘鼓亭。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建築面積1443.5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前檐當心間與梢間裝板門,外施壺門牙子。殿頂舉折平緩,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殿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為清朝時期補制,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琉璃吻獸。斗拱碩大,外檐斗拱五鋪作,雙抄重拱計心造,補間分施斜拱。樑架原為徹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間增補平棊,清代施以彩畫 [1]  [2] 
華嚴寺大雄寶殿外觀
大雄寶殿內部為擴大殿內空間,便於禮佛,採用減柱法,減少內槽金柱十二根。殿內佛壇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均為泥塑。兩側塑二十諸天,均為明朝時期的文物遺存。四周滿繪壁畫,為清朝時期作品。畫面高6.4米,面積887.25平方米。殿內置有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樓製作的木構模型,高2.5米 [1]  [4] 
華嚴寺大雄寶殿內部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是華嚴寺下寺的主殿,作為藏經殿,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大殿台基高闊,月台敞朗。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檐柱生起顯著 [1]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外觀
薄伽教藏殿內環繞排列雙重樓閣式木構壁藏三十八間,下層為束腰須彌座,上置經櫥,內存明清時期藏經一千七百餘函,計一萬八千多冊。經櫥之上為腰檐,其上置佛龕,外設勾欄,上覆屋頂,使用斗拱十八種之多。中設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質瓦頂、脊獸和鴟吻。勾欄、欄板均剔透雕刻。後檐明間與門楣之上製成拱橋與天宮樓閣。壁藏規制嚴謹,是中國現存唯一保存完好的遼代壁藏。壁內佛壇上,滿布遼代塑像三十一尊 [1] 

華嚴寺文物遺存

華嚴寺遼代塑像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上供奉有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整體分成三部分。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彩塑位於中間一組,以過去燃燈佛為主尊的雕像位於左邊一組,以未來佛彌勒為主尊的彩塑位於右邊一組,均為中國現存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為最,其上身微裸,體型豐滿,線條流暢,雙手合十,置於胸前,兩面嘴唇微微一笑 ,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輕抬左腳,重心移向右腿,被鄭振鐸譽為“東方維納斯” [2]  [5] 

華嚴寺清代壁畫

華嚴寺大雄寶殿內四壁滿繪壁畫,其內容全部為佛教題材。包括:佛本行經變、佛説法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藥師如來、十八羅漢、禪宗傳嗣等。由於大雄寶殿在之後的兵火中焚燬,後代在舊址重建補繪了焚燬的壁畫。壁畫重繪時沿襲原壁畫的內容和佈局,重彩加以描繪。1997年在大雄寶殿的東側牆壁藏經櫃下,發現了兩處底層壁畫,雖色彩剝蝕,畫面已不甚清晰,但仍有金代遺風。其餘區域畫風格明顯不同,是清朝時期重繪後的結果。大雄寶殿的壁畫歷經不同民族、文化的洗禮,延續着不同文化的基因 [6] 
華嚴寺大雄寶殿內壁畫

華嚴寺歷史文化

  • 三大遼代寺院
華嚴寺與天津獨樂寺、遼寧奉國寺並稱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 [1] 

華嚴寺文物價值

華嚴寺集中了遼金建築、小木作天宮樓閣、彩塑、壁畫等各類文物,均居同類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國建築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 [1] 

華嚴寺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華嚴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華嚴寺旅遊信息

華嚴寺地理位置

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下寺坡街459號。

華嚴寺交通路線

  • 公交
山西省大同市內乘坐38路公交車,在華嚴寺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政府距離華嚴寺約3.9千米,駕車約1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