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嚴寺

(山東省桓台縣田莊鎮古建築)

鎖定
華嚴寺,名字因華嚴宗而得名,華嚴宗,中國佛教著名宗派。山東省桓台縣華嚴寺。
中文名
華嚴寺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濱萊高速公路華嚴寺 [1]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約幾百畝
建造時間
初建於隋代

華嚴寺歷史由來

華嚴寺 華嚴寺
華嚴寺名字因華嚴宗而得名,華嚴宗,中國佛教著名宗派之一,依《華嚴經》而立宗,故而得名。
武則天曾賜號創始人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雜華經》,為華嚴宗主要典籍。桓台縣歷代建有佛塔十二,以高樓華嚴寺最著名。
當時規模宏大,金佛高聳,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鐘聲佛號莊嚴殊勝,是黃河下游一帶盛極一時的佛教聖地。華嚴寺歷經千年,於明成化、萬曆,清康熙、乾隆、嘉慶時有過修繕和復修。近幾年,華嚴寺得到重建,整修完整,但已沒有當年的宏偉氣勢。

華嚴寺地理位置

華嚴寺,坐落於桓台縣田莊鎮高樓村的千年古剎華嚴寺建自隋代。桓台縣歷代建有佛寺十二,以高樓華嚴寺最為著名,當時規模宏大,金佛高聳,殿宇輝煌,香煙繚繞,鐘聲佛號、殊勝莊嚴,是黃河下游一帶享有盛名的佛教聖地。
華嚴寺距今已有1400餘年,有關史料記載,明∙成化、嘉靖、萬曆、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地方民眾多次修繕和復建,由於年久時長,現已難窺其貌,重修前的建築遺存已不是隋唐時代的原制,而是明清重修後的舊觀。重修前的華嚴寺成南北向,有三進院落組成。台壁用青磚砌成,青色石條壓頂,正中有九級台階,登上台階即山門一間,山門檐下懸藍底金字匾額,上書“華嚴寺”三個顏體大字。
由山門裏行是天王殿,硬是過廳三間。過天王殿是第二進院落,雄踞於露台上的大雄寶殿是華嚴寺的主體建築,整體為木製結構,闊5間,進深3間,五脊攢尖頂,綠色琉璃瓦,二龍戲珠大脊。大雄寶殿前左右各有配殿五間,硬山式台梁結構,青磚瓦,前出廈。

華嚴寺主要結構

大雄寶殿後是第三進院落,建有觀音殿三間,結構與配殿相同,只是高了點。觀音殿前左、右各有三間低矮的土抷草屋,是僧人們居住的地方。春露秋霜,寒往暑來,華嚴寺在經歷了興衰榮枯後,原華嚴塔、藏經樓、講經堂、唸佛堂、客堂、僧舍、廂房及附屬配殿,門前大影壁、放生池、亭榭長廊等建築已蕩然無存。
華嚴寺整體建築佈局嚴謹,主次得體,參差有致。這次重修前,尚存的大雄寶殿、觀音殿、殿前東西配殿。雖然面貌殘破,但蒼老中仍不脱華嚴璀璨的氣象,其文物價值極高,1984年華嚴寺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作為桓台歷史上12座佛寺的唯一倖存者,清末有詩云:“金秋水畔華嚴寺,連亙荒村一帶斜。雲鎖空廊聞吠犬,樹封古殿宿昏鴉。蒼松骨瘦寒龍月,石碣苔皴碎結花。危塔曾聞高百尺,千秋遺蹟沒煙霞。”此詩是華嚴寺在清末已是一派荒蕪景象的寫照。

華嚴寺建築風格

建國後,古剎又經歷了諸多的政治風雲,歷經滄桑,飽經風雨的洗禮,而主體建築尚存,雖殘垣斷壁,僅佔三畝地皮,此乃已是不幸中的有幸。是偉大祖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又喚醒了沉睡中的古剎。
常淨法師於2004年正式開始恢復重建這座始建於隋唐時期,曾幾度毀盡,僅殘存幾間小殿的華嚴古寺。四眾弟子各盡所能,各司其職,籌資、辦手續、解決糾紛建設等等,相續完成,成為一所少有的手續齊全(華嚴寺具有獨立的國有土地使用證、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產權明確(所用土地及建築物皆由佛弟子捐贈建設而成)、管理獨立(管理主體皆為僧團依法依教管理)的伽藍寶剎。

華嚴寺慈善事業

華嚴寺內還專門建造了收養孤寡老人的慈養院,成為慈善事業的開端。華嚴寺建設理念以人為本,首要的是解決了弟子們(僧眾以及老人們)的生活、學修、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且桓台縣大地慈養院也是由縣民政局正式批准的非營利性慈善機構,業務範圍包含了多種慈善項目,為我們將來更大範圍的、更有生機的擴大慈善領域,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所以,我們一致努力,做真正意義上的活菩薩,利樂有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