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莽應龍

鎖定
莽應龍(緬甸語:ဘုရင့်နောင်,緬甸語委轉寫拉丁字母:Bayinnaung [5]  ;1516年1月16日-1581年10月10日),亦譯勃印囊、帕召瑙,又名罕礁瓦底辛漂信(Han thawaddy hsinby—ushin,意即“罕礁瓦底[勃固]的白象王”) [10]  ,緬甸東籲王朝第三代國王 (1550年-1581年在位),原名信耶突。 [1]  [11] 
莽應龍早年作為東籲王莽瑞體的妹夫與心腹隨其征戰四方,功勳卓著。1550年莽瑞體遇刺後,緬甸各地陷入割據,莽應龍以百戰之師四處征討,花費4年時間重新統一緬甸,仍定都勃固。此後於1555至1556年間滅阿瓦撣邦清邁王國,1560年降服曼尼普爾,1562年奪取明屬撣邦。1563年與1568年,兩徵阿瑜陀耶王朝,終降其為緬甸附屬。 [2]  1574年攻陷萬象,威逼老撾臣服。同時編纂法典,彙編《白象王判卷》,統一全國法律;發展經濟,在征服地區廣泛傳播佛教。 [10]  1581年,莽應龍在準備征討若開時病死。 [11] 
莽應龍一生征戰四方,號稱“十方征服者”。他使緬甸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6]  ,與阿奴律陀雍籍牙齊名,是完成緬甸第二次統一的緬族領袖。但因窮兵黷武,對外擴張和多次對暹羅用兵,致農田荒蕪,民不聊生,導致起義、饑荒接連爆發,動搖了東籲王朝的統治,在其子莽應裏統治期間,緬甸本土外的部分紛紛叛離。 [3]  [11]  [15] 
全    名
莽應龍
別    名
罕礁瓦底辛漂信(罕礁瓦底[勃固]的白象王)
所處時代
16世紀緬甸東籲王朝時期
民族族羣
緬族
出生地
緬甸-東籲
出生日期
1516年1月16日
逝世日期
1581年10月10日
在位時間
1550年 至 1581年
前    任
莽瑞體
繼    任
莽應裏
主要成就
完成了緬甸第二次統一 [6] 
將撣邦、老撾與泰國併入版圖
編纂法典,彙編《白象王判卷》,統一全國法律
宗教信仰
上座部佛教

莽應龍人物生平

莽應龍早年征戰

莽應龍出生於1516年1月16日,與莽瑞體同齡,大了三個月。據説他是莽瑞體乳母之子,也是莽瑞體從小的玩伴(對於莽應龍確切的血統,迄今沒有準確的記錄。而直到莽應龍去世143年後的1724年,對東籲王朝的官方記錄中才第一次宣佈他的家譜)。
1530年,莽瑞體即位為東籲王,建立東籲王朝。1534年,莽瑞體以莽應龍為前鋒,攻打南方的勃固王朝。莽瑞體與莽應龍前後三次攻打勃固王朝,均未奏效。1537年,莽瑞體以反間計使孟王都信得伽育畢(takayupti)除去大將彬尼亞勞、彬尼亞江,自己則趁機再度進兵攻擊勃固,都信得伽育畢棄守率軍逃離北上。莽瑞體追擊。莽應龍率前鋒部隊徑直到達囊優,在該戰役中擊潰孟人主力(據緬甸記載,他以10000人擊敗80000人)。此戰後,莽瑞體賜莽應龍“王兄”(“諭婆羅闊”,一譯王儲,Yuvaraja)的稱號,也就是其名字的來源。 [15] 
東籲雖然獲得了勃固的大部分資源,但其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也讓其他緬甸割據勢力感到了威脅,此後,東籲王朝接連與阿瓦撣邦、若開等各土司作戰。不久後,北方的土司聯軍合勢進攻。莽瑞體採納莽應龍之計,誘敵深入,在卑謬水戰擊敗土司聯軍,隨後回到漢達瓦底。
1540年,莽瑞體進攻莫塔馬(mataban),在馬達班圍攻戰中擊敗葡萄牙人。次年10月,莽瑞體再攻卑謬,阿瓦王思洪法、翁榜土司等前來支援。莽應龍在陸戰中敗撣邦聯軍,圍攻卑謬。若開軍前來支援。莽應龍又以誘敵敗若開軍。1542年5月卑謬最終投降(參見詞條卑謬之戰)。至此,東籲控制了整個下緬甸。 [15] 
1543年11月,撣邦聯軍攻卑謬,不克。莽瑞體北上,令莽應龍部署作戰。東籲水軍先勝,封鎖了撣軍水運糧草。次年1月,撣軍糧食不濟,撤軍,東籲軍追擊破之。
1545年,莽瑞體加冕,同年發動妙烏之圍,進攻阿拉幹王國,但因無法破城,議和而還。 [11] 
1548年,莽瑞體攻阿瑜陀耶王朝,誘敵得勝,至阿瑜陀耶城下,圍城一月,不克而返,歸途中,莽應龍擊破阿瑜陀耶的追擊部隊(參見詞條大城府之戰)。 [3] 

莽應龍統一全緬

莽瑞體在位後期,東籲王朝治下的領土已經覆蓋了緬甸的中部和南部。然而自1547年回到下緬甸之後,莽瑞體終日飲酒取樂,把統一大業拋之腦後。1550年5月1日,莽瑞體在狩獵途中遭孟族侍衞刺殺。莽瑞體死後,東籲王朝分崩離析,地方各自為政。時莽應龍正率軍在外鎮壓孟人叛亂。然而,甚至連他的親弟弟、東籲領主明康都不聽從莽應龍的號令而自立為王。此時的莽應龍成了一位“沒有王國的國王”,新生的緬甸第二帝國面臨曇花一現的風險。 [14-15] 
莽應龍除了得到葡萄牙人的幫助,他還大力爭取緬族、孟族人民的支持。莽應龍以勃固孟人勢力過大,將當地許多城鎮分封給孟族大臣,而優先回軍征服緬族領地。因遭孟人迫害,許多緬族大臣來投莽應龍。莽應龍之後繞開勃固,攻打弟弟明康割據的東籲本處,經過四個月的圍城,到1551年1月,明康出城投降,得到了莽應龍的寬恕。 [15] 
正當莽應龍重建緬人帝國時,兩支孟人勢力間卻發生了內亂。斯彌陶依仗自己是前勃固王的異母弟,根本不把錫唐侯出身的斯彌修都放在眼裏。斯彌陶及其追隨者殺害了已先自立為國王的修都,這造成孟人內部的分裂,大量不滿於他行為的臣民轉而加入到莽應龍麾下。
緬甸國家博物館前的莽應龍塑像 緬甸國家博物館前的莽應龍塑像
1551年3月,莽應龍和他的弟弟一同攻打臨近東籲的卑謬。在他們強大的攻勢下,卑謬淪陷,那裏的國王暨莽應龍的另一個弟弟在突圍戰中被擊斃於戰象之上。 [15]  這樣,經過不到兩年的時間,莽應龍重又將緬人團結起來,接下來要對付的是復辟的勃固王朝了。
1552年(一説1553年),莽應龍的大軍包圍勃固城,並在單挑中擊敗了斯彌陶。當斯彌陶逃跑時,緬軍順勢攻入勃固,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斯彌陶最後被捕殺,勃固至此滅亡。他又乘勝佔領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勃生、渺咯和東部的直通。這樣,莽應龍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恢復了莽瑞體時代的疆域,重新將中南緬甸統一。 [15] 
當下緬甸得到統一,秩序恢復以後,莽應龍又向上緬甸進軍。1554年,莽應龍之子莽應裏先率軍試探性的攻擊了阿瓦。翌年,莽應龍親率大軍攻佔阿瓦,國王悉都喬丁被俘,並被流放到白古。阿瓦王朝滅亡。 [15] 
1556年至1559年,莽應龍先後征服緬甸北部、薩爾温江以西的孟拱、孟養、蠻莫、孟密、錫箔、洋檜、沙伽、孟班、戛裏和曼尼坡等撣族小邦。至此,除了若開(阿拉幹王朝)仍然獨立外,全緬都處於東籲王朝的控制之下。 [15] 

莽應龍東進之路

滅亡勃固和阿瓦後,莽應龍的征服野心並未至此停頓。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今泰國北部的蘭納王國(今泰國清邁),以將之作為進攻阿瑜陀耶的基地。 [15] 
面對莽應龍的野心,瀾滄國王塞塔提臘並非易於之輩。1558年,瀾滄軍隊進入清邁,莽應龍即刻認識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他果斷的發兵反擊,並在擊退來犯之敵後又追擊入瀾滄本土,奪取明朝封給瀾滄國王的官印,並在瀾滄土地上劫掠。這迫使塞塔提臘不得不在次年同一向為敵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為同盟,遷居新都,加強防備。同時,老撾北方在今雲南境內的車裏土司也表示臣服。由此,緬甸的勢力滲透到了湄公河流域。
1560年,莽應龍派部將彬尼亞德拉降服曼尼普爾,憑藉東籲的聲威,彬尼亞德拉與曼尼普爾王很快完成了外交談判。1562年7月至1563年6月,莽應龍聽從彬尼亞德拉的謀劃,派大軍前去威嚇明朝西南邊境的土司,以便奪取明屬撣邦地區。由於明朝未能給予該地足夠的重視,諸多土司倒向了東籲。 [3]  即使後來東籲在納黎萱的反擊之下元氣大傷,“近緬諸部仍附之如初”。

莽應龍兩徵暹羅

  • 第一次攻暹羅
早在1548年至1549年,莽應龍就曾跟隨莽瑞體攻打過阿瑜陀耶王朝,但阿瑜陀耶城城堅難克,加之圍城日久暹羅各地援軍趕來,莽瑞體不得不撤軍。 [12] 
1563年,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獲得了象徵祥瑞的白象。莽應龍本人也對此感興趣,於是前去索要,暹羅經商議後最終拒絕,給了莽應龍進犯的口實。11月,莽應龍採納了彬尼亞德拉“斷其羽翼”的策略 [3]  ,準備優先各個擊破暹羅的外圍據點。並且改換進軍路線,越過錫唐河流域進入清邁,然後從北方由甘烹碧素可泰迅速逼近阿瑜陀耶城。 [2] 
由於暹羅戰略失誤,再加上駙馬暨彭世洛太守摩訶曇摩羅闍降緬,緬軍勢如破竹,自北方奇襲阿瑜陀耶城,在城下大敗暹軍,隨後緬軍開始圍攻阿瑜陀耶城。莽應龍深知暹羅內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矛盾,於是提出了可以不把阿瑜陀耶作為戰敗國議和的意見,使得主和派一時囂張起來 [2]  ,逼迫暹羅王與緬甸議和。
開戰僅3月後,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被迫與莽應龍訂立城下之盟,交出主戰的副王(王儲)拉梅萱等人入緬為質,向緬甸進貢,阿瑜陀耶王朝遂淪為緬甸的保護國。這場戰爭被稱為“白象之戰” [15]  。然後,莽應龍回師平定了清邁的叛亂(1564年),以及勃固的農民-戰俘起義(1565年)。 [3] 
1566年,莽應龍任命彬尼亞德拉為建築師,設計重建了漢達瓦底(勃固)城。當時勃固城憑藉其優越地位成為東南亞最富裕的城鎮之一,但這隻對勃固的市民有影響。由於連年戰爭和兵役,當地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 第二次征服暹羅
暹羅人並不會長久甘居人下。1568年5月,暹羅在摩訶·查克拉帕特王帶領下宣告獨立,但在緬甸看來這無異於叛亂。暹羅還得到塞塔提臘的鼓動,雙方達成聯盟,並且出兵威逼已在1563年戰爭時降緬的彭世洛太守摩訶曇摩羅闍投降,失敗後就發兵包圍了該城。這使得莽應龍不得不重新發動對暹羅的全面戰爭。關於莽應龍所調動軍隊的數量有不同説法,20萬、50萬,最多竟然有90萬之眾的説法。 [2] 
這次緬甸同樣很快攻到了阿瑜陀耶城下,不過暹羅方面的抵抗就比上一次堅決得多了。雖然莽應龍已經做好了長期圍城的準備,並且成功圍點打援,驅逐了塞塔提臘派來的援軍,但這座城市的頑強抵抗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由於阿瑜陀耶城四面環水,雖經多次強攻,均為奏效。從1568年11月緬軍包圍阿瑜陀耶城,直到1569年8月方才攻克,據緬方記載,緬軍傷亡逾萬人。阿瑜陀耶城據守了10個月之久,其間一直與緬甸抗爭的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去世,新王摩欣繼位。 [2] 
莽應龍利用主少國疑之機,施反間計剪除了暹羅的股肱戰將披耶藍摩,而後又放回了1563年戰爭中入緬為質的披耶卻克里(在緬期間已叛變),佯稱從緬甸冒死逃回,請纓守城。摩欣王不知是計,委以重任,在披耶卻克里的裏應外合之下,莽應龍得以攻入阿瑜陀耶,俘獲摩欣王及眾臣。 [2]  這也是緬甸軍隊歷史上唯二強行攻陷阿瑜陀耶城,(第二次是貢榜王朝在1767年攻破阿瑜陀耶,徹底滅亡阿瑜陀耶王朝,但貢榜王朝擁有當時先進的歐洲火炮和教官,這些是雍籍牙進攻沙廉時用巧計從法國殖民者那裏繳獲的)。
莽應龍在大肆劫掠之後將阿瑜陀耶的臣民一併攜帶回勃固,只留下不到一萬的居民,並平毀了城牆(後因抵擋柬人需要又重新造起)。而摩訶曇摩羅闍則被莽應龍冊立為傀儡王。至此緬甸開始了對暹羅長達15年的間接統治,其要地為緬吏所轄,行緬甸法律制度和曆法。這種局面直到莽應龍死後的1584年才因納黎萱的反抗而結束。 [3]  [15] 

莽應龍平定瀾滄

東籲王朝極盛時期版圖疆域 東籲王朝極盛時期版圖疆域
莽應龍的一生,從19歲隨莽瑞體起兵以來,直至65歲去世,縱橫東南亞鮮逢敵手。關於他統治時期的事件的樸素記載表明,他一直不停地東征西討,以維護自己的權力。而其一生所逢諸多敵手中,最難纏的是瀾滄的塞塔提臘國王。
早在1565年7至8月,莽應龍就安排莽應裏和彬尼亞德拉追擊清邁叛臣到瀾滄境內,擊敗瀾滄軍。但由於塞塔提臘避而不戰,糧草不濟而撤退。1569年阿瑜陀耶圍城時,瀾滄援軍也給莽應龍製造了一些麻煩。莽應龍隨後征討瀾滄,但塞塔提臘遁入深山之中進行遊擊戰,緬軍因供給不足而損耗不小,最後莽應龍不得不於1570年1月撤軍。直到塞塔提臘在1572年8月意外身亡之後,瀾滄王國的抵抗才趨於瓦解。 [8]  [15] 
1574年,莽應龍親征瀾滄都城萬象,意圖扶植其子烏巴律成為瀾滄王。萬象城發生內訌,新任瀾滄王棄城而逃。莽應龍扶植烏巴律成為瀾滄王,自己在萬象居住一年多,以穩定局勢。 [3]  [8] 
征服瀾滄後,三個泰王國(暹羅、老撾、蘭納)都處於緬甸的控制下。這時,緬甸的勢力空前擴張,莽應龍自稱王中之王,東籲王朝成為中南半島的強國。 [15] 

莽應龍北地陰影

北方的孟養、孟拱等邦雖然在1560年左右就為莽應龍所征服,但叛亂頻繁,部分原因一是信仰佛教的莽應龍對他所征服的領主過於寬大為懷了,降而復叛不僅僅發生在暹羅,還發生在其他莽應龍征服的地區。二是孟養麓川乃是緬族之世仇。
1574年10月,莽應龍派阿瓦的德多明紹征討孟拱、孟養,無果。1575年7月,莽應龍從萬象返回漢達瓦底後即部署進軍孟拱、孟養事宜。莽應龍識破孟養的伏兵,擊敗之,孟養土司被阿瓦德多明紹陣斬。
(注:這裏明史中關於緬甸與麓川孟養的作戰過程説法不同。明史記載莽應龍被孟養土司思個多次擊敗,有一次還險些被擊殺。緬甸記載莽應龍親征一次就解決了問題。 [3]  泰國史和霍爾的東南亞史沒有提過,可能認為此事無關緊要。 [2]  明朝與緬甸在撣邦地區的“較量”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孟養對緬甸二十年如一日的不屈反抗罷了。可以參見《明史·雲南土司傳三》。不過,雙方記載有兩點是一致的,一是明朝沒有給予西南邊地土司足夠的重視;二是孟養沒有得到明朝的幫助,無法與龐大的東籲匹敵,在抗爭十多年後,最終消亡。)
莽應裏和阿瓦王德多明紹追捕孟拱土司而不得,退走。1576年11月,莽應龍派幼子明達錫征討孟拱、孟養。1577年10月,明達錫將孟拱土司捕獲抓回。莽應龍寬恕了此人,但將其同謀百餘人運往印度加爾各答出售。此後在緬甸記載中就沒有孟拱孟養叛亂的記錄了。
1579年10月,莽應龍派莽應裏前往萬象幫助穩定局勢。
1580年10月,因若開王違約侵犯疆土,莽應龍有徵討之的意向。
1580年10月31日,葡萄牙船長貢卡洛-瓦茲在馬達班灣海戰中擊敗了東籲王朝海軍。

莽應龍逝世征途

在莽應龍統治期間,緬甸東籲王朝達到極盛。 [15]  但因窮兵黷武,多次對暹羅用兵,致農田荒蕪,民不聊生,導致1564年的勃固農民起義和1567年的大饑荒,動搖了東籲王朝的統治。 [11] 
1581年8月,莽應龍在部署對若開作戰時去世,終年66歲。 [3]  [7]  其子莽應裏繼承王位。莽應裏繼位後,窮兵黷武,使國力大損,緬甸喪失了老撾、暹羅,並陷入內戰中。最後,莽應龍家族的阿那畢隆在1612年驅逐了沙廉的葡萄牙殖民者,結束了分裂局面,但東籲王朝的盛世已一去不復返。 [3] 

莽應龍為政舉措

莽應龍政治

在法制方面,莽應龍採用《伐流麗法典》等律例,並命高僧、學者以原有法律為基礎,編纂《達摩他㤭》(Dhamma tha tkyaw,緬文意為“著名法典”)、《拘僧殊》(Ko-Saung-Chok,緬文意為“法典九集”);還蒐集親自判決的案件,彙編成《白象王判卷》(或稱《罕礁瓦底辛漂信判卷》),從而統一了全國的法律。 [10]  [11] 

莽應龍經濟

  • 農業、手工業
莽應龍鼓勵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廣種水稻以發展農業。 [10]  他“每克一地,必即徵召軍役”。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他虜掠大批人口(尤其是熟練工匠)回國,增加本國的勞動力。如1558年征服清邁,大批工匠特別是漆工被帶往勃固定居;1564年第一次佔領阿瑜陀耶城後,把對方的工匠、手藝人、音樂家、舞蹈家和作家遷移到緬甸;1569年第二次佔領阿瑜陀耶城,城中的一半居民被帶回緬甸”。所以,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得到了補充,手工業生產也得到發展。 [15] 
當時東籲王朝的統治者經常把戰俘移植於上緬甸各地,並按照他們所掌握的不同技術組成不同的村落。例如阿瓦西南部敏建縣的瑞伽村為盾牌技工所集居之村,信訶迦為象輿技工所集居之村,迦浮逾、甘夷與迦尼三村為製造鞍轡之處,梯多善與梯多耶兩村集居理髮匠,而般他村則為樂人所集居。又如製造漆器的技術,因為從清邁帶回的技工中,著名的漆工佔多數,就使清邁發達的製造漆器技術開始傳入緬甸,使緬甸的漆器工業有了顯著發展。 [15]  曼尼普爾還傳入了編織、紡織、冶煉和玻璃製造等技術。 [10] 
  • 商業
商業方面,莽應龍執政時期,下緬甸的勃固是主要的貿易市場。此外,還有沙廉、達拉和馬都八等沿海城市,不少外國商人前來進行貿易。在勃固,對外貿易由國王派出的八個精通貿易的經紀人控制,佣金為2%。經過批准,商人還可以建造倉庫。 [15] 
為了發展貿易,莽應龍還開闢了交通路線,如從勃固到東籲,勃固到卑謬,東籲到阿瓦,大光到卑謬等,以及沿着伊洛瓦底江流域和水道並存的陸道。 [15]  從而為國內交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11] 
為了方便商品交換,莽應龍還制定了統一的貨幣制度和度量衡標準,如尺、兩、筐等,命全國一致採用。 [10]  [15] 

莽應龍軍事

葬應龍繼承莽瑞體的策略,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和以軍事進攻手段以實現緬甸的統一。在戰略上,他先征服南部,然後向中部、北部擴展;戰術上,則採用逐個地佔領對方的城鎮的同時,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力量,最後完全把對方征服。 [15] 
東籲王朝強盛時,其疆域超越蒲甘王朝,西至曼尼普爾,東至林城(今老撾萬象)、景邁,北至中緬邊境9個撣族土司的轄地,為緬甸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10]  [11] 

莽應龍文化

  • 文學
為激發緬族光復國土,莽應龍提倡愛國詩歌的創作,使東籲文豪輩出,愛國的文學作品風靡一時。 [11] 
  • 宗教
莽應龍在軍事征戰的同時,也利用宗教作為擴張與統治的工具。 [9]  [15] 
當莽應龍征服北部的撣族和清邁,就在當地建浮屠、修佛寺、聘請高僧誦經傳道,禁止撣人土司以人、象、牛作為犧牲來祭祀;還規定每月四日為聖日,各級官吏都要前往佛寺聽經學道。他力圖使自己成為佛教的領袖,特印發經典,供養僧眾,廣建浮屠,親自在勃固城的迦耶尼寺主持盛大的受戒禮;向蒲甘瑞喜宮寶塔贈送鑄有巴利文、孟文和緬文三種文字記敍他的顯赫武功和對佛教誠篤的大鐘。1564年重修瑞德宮,增加一處新項。為提倡佛教,他還頒佈禁止動物犧牲的法令。 [9]  [15] 
1580年,莽應龍得到多部三藏經,分送撣邦的孟乃、昔卜等地。這些措施促進了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撣邦的傳播。莽應龍還加強了與佛國錫蘭的聯繫,1564年派使者去錫蘭,向錫蘭王求婚。1566年,莽應龍又遣使去錫蘭求佛牙。 [9] 
  • 藝術
此外,莽應龍還從戰俘中得到並傳播了暹羅的音樂、舞蹈、戲劇、雕刻等文化藝術。 [11] 

莽應龍社會

莽應龍廢除封建主和各地土司死亡要妻妾奴婢殉葬的陋俗;為團結各民族,他使樞密院內的權力不分撣、孟、緬,各民族一律平等,佔有同樣的席位。 [10]  [11]  民族平等政策,能夠減少征服過程中的阻力,是莽應龍能夠取得軍事上勝利的重要條件。 [15] 

莽應龍歷史評價

1569年訪問勃固城的威尼斯人卡薩·弗雷德裏克曾經寫道:“勃固王(指莽應龍)在海上沒有什麼軍隊或勢力,但在陸地上,就居民、版圖和金銀而言,在財富和實力方面,他遠遠超過了大土耳其的勢力。” [13] 
緬甸學者貌丁昂《緬甸史》:毫無疑問,在莽應龍統治期間,他的人格影響了整個印度支那半島,贏得了各種民族集團的敬畏。 [4] 

莽應龍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 1.    《東南亞歷史詞典》編輯委員會.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342
  • 2.    中山大學東南亞史研究所 編.泰國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80-83
  • 3.    李謀等(譯註).琉璃宮史:商務印書館,2009:475-818
  • 4.    [緬]貌丁昂 著;賀聖達 譯.緬甸史:雲南省東南亞研究所,1983:111
  • 5.    Bayinnaung | king of Myanmar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4-24]
  • 6.    吳春秋 主編.外國軍事人物辭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02:409
  • 7.    [緬]貌丁昂 著;賀聖達 譯.緬甸史:雲南省東南亞研究所,1983:112
  • 8.    申旭 著.當代雲南社會科學百人百部優秀學術著作叢書 老撾史:雲南大學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10:117
  • 9.    賀聖達 著.雲南文庫 學術名家文叢 緬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 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02:119
  • 10.    唐榮智 主編.世界法學名人詞典: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06:103
  • 11.    莽應龍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10-15]
  • 12.    [緬甸]波巴信 著;陳炎 譯.緬甸史:商務印書館,1965-05:83
  • 13.    郭建龍 著.東南亞五國文化紀行 三千佛塔煙雲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04:224
  • 14.    馮汝陵 著.緬甸史話:上海書局,1962-09:117
  • 15.    桂光華.試論緬族創建的緬甸第二個統一王朝[J].南洋問題研究,1992(04):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