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妙烏之圍

鎖定
妙烏之圍是指16世紀40年代的一場戰也。
中文名
妙烏之圍
事件人物
莽瑞體

妙烏之圍若開邦的環孟加拉灣王國

16世紀40年代,緬甸東籲王朝開國之君莽瑞體在先後擊敗下緬甸的勃固王國和上緬甸的阿瓦聯盟後,發起對西面阿拉幹王朝的進攻。
地理因素讓阿拉幹王國與孟加拉接觸甚多 地理因素讓阿拉幹王國與孟加拉接觸甚多
相比此前參與緬甸爭霸的三股勢力,臨近孟加拉灣的阿拉幹王國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雖然他們就和所有的緬甸本土王朝一樣信奉佛教,卻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西面的穆斯林影響。15世紀中期,孟加拉蘇丹甚至派兵參與其內部紛爭,將阿拉幹短暫收為自己的附屬國。
阿拉幹君主也因此獲得了伊斯蘭教頭銜,並開始更加註重與西方的關係。包括都城妙烏城在內的諸多區域,都活躍着大批來自印度各地的商賈。他們的存在,也讓阿拉幹人成為緬甸地區最重視貿易與海軍建設的力量。其主要地界所在的若開邦,也成為成為能和孟加拉灣媲美的國際貿易集散中心,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南方的勃固
1531年,也就是緬人東籲王朝崛起前夜,阿拉幹王國利用孟加拉的衰落而大舉西進。在驅逐了原先的本地蘇丹後,將包括吉大港在內的要地都佔據下來。繼而通過與穆斯林社團及葡萄牙自由兵團的合作,建立起自己的環孟加拉灣勢力。在17世紀的莫卧兒大軍抵達前,整個印度次大陸東北部,都將是阿拉幹人的天下。
但隨着時間進入40年代,東部的惡劣局勢開始引起阿拉幹方面注意。東籲王朝的快速擴張,讓王國的地緣形勢出現迅速惡化。阿拉幹人很自然的選擇同阿瓦和勃固(白古王朝)兩國結盟,共同壓制這個打破地區舊格局的破壞者。但緬人的過度強勢,還是讓同盟連吃敗仗。以至於到1545年時,東籲王朝的軍隊也開始進攻阿拉幹本土。
強勢的東籲王朝並不準備放過阿拉幹 強勢的東籲王朝並不準備放過阿拉幹

妙烏之圍東籲王朝的動員

莽瑞體等人最初根本看不上阿拉幹 莽瑞體等人最初根本看不上阿拉幹
起初,包括莽瑞體在內的東籲上層都看不起這個小小的阿拉幹王國。在數次同聯盟的交戰中,後者出兵都是最少的,作戰意志似乎也不夠頑強。加上東籲王朝幾乎和所有的周邊勢力都有矛盾,自然不可能把若開邦視為主要進攻方向。
首批入侵阿拉乾的軍隊僅有4000多人。他們成功越過拱衞西緬甸的阿拉乾山脈,進入若開邦沿海的重要港口桑德維。但早有防備的阿拉幹人,已經出動了更多部隊進入城市,並用海軍艦隊支撐起當地的物資供給。隨後,以少打多的東籲人在大量槍炮前傷亡慘重。守軍裝備有不少來自北印度馬六甲的火器,完全在火力上壓制了入侵者。等到另一支東籲軍隊趕來增援,首批圍攻者已幾乎全線崩潰。
東籲軍隊在阿拉幹人面前沒有技術優勢 東籲軍隊在阿拉幹人面前沒有技術優勢
莽瑞體這才發現對方絕非魚腩,決心以自己已控制的巨大資源優勢,徹底幹翻這個隔山而據的沿海小邦。在整個1546年,東籲軍隊一面同北方的阿瓦聯盟對峙,一面也不忘為西征而聚集力量。到這年10月,莽瑞體的遠征軍已擁有19000名各類步兵、400名騎兵和超過千艘的大小艦艇。他們全部是依照緬甸傳統,由寺廟從所屬村莊中召集的。中緬甸的孟人主要擔任步兵,上緬甸的前阿瓦領地提供騎兵,而被徹底征服的下緬甸則提供龐大的海軍。此外,還有居住在勃固亞美尼亞人和為王朝服務的葡萄牙傭兵給予技術性支持。這讓莽瑞體有信心將對手一舉蕩平。
同時,阿拉幹人也在為即將到來的大戰而奮力準備。超過20000人的戰兵、輔兵和民壯被集中到王國都城妙烏,他們當中既有通過佛教寺廟召集的傳統村舍士兵,也有從孟加拉等地趕來的僱傭兵和志願者。整個都城周圍設有11座新式炮台,用以構建相互拱衞的交叉火力。每座炮台的外側還有胸牆、壕溝和護城河保護。加上附近原有的天然湖泊,形成非常穩固的防禦體系。阿拉幹海軍主力雖然只有35艘小型戰艦,但全部由來自馬六甲或孟加拉的葡萄牙僱傭軍駕駛。他們甚至決定主動出擊,在更南面的內格雷斯海角巡弋,準備攔截任何從勃固方向開來的東籲王朝艦隊。
東南亞的武裝動員常仰仗寺廟 東南亞的武裝動員常仰仗寺廟

妙烏之圍迂迴突襲

正朝着阿拉幹前進的東籲軍隊 正朝着阿拉幹前進的東籲軍隊
1546年10月28日,東籲王朝的大軍正式分兵殺向阿拉幹王國。近4000名陸軍繼續從原有的路線穿過阿拉乾山脈,其餘15000人則全部從海路繞道而行。這樣的兵力配置,無疑超出了守軍預料。葡萄牙傭兵在發現對方的1000多艘船隻後,立刻向北撤到了港口城市桑德維。
很快,東籲艦隊在桑德維附近海岸登陸,4000名陸軍也已經從東部山區趕來。隨即,對這個港口展開封鎖與圍攻。鑑於前次進攻的慘淡經歷,莽瑞體和親王莽應龍決定從水面入手,因為東籲部隊在這個方向上的優勢最為巨大。除了100艘運送給養的貨船外,他們手裏還有800艘大小戰艦和500艘帶有裝甲保護的小艇。於是在陸軍完全包圍之前,大批戰艦已開始集團湧入當地港口。
主要由葡萄牙人組成的阿拉幹艦隊 主要由葡萄牙人組成的阿拉幹艦隊
阿拉幹人的僱傭艦隊嘗試以船頭的小鷹炮進行阻擊,但卻架不住東籲軍隊的人多勢眾。只能在重壓之下選擇突圍,任由這座古老的港口被徹底鎖死。城裏的陸軍目睹了港口處的戰敗,也立刻棄城北上,讓東籲軍隊收穫戰爭的初勝。莽瑞體也任命來自阿拉幹內部的反叛貴族為城市總督,並將這裏作為東籲軍隊的前進基地。在當年的冬季,大批補給品就由水路從勃固運抵當地。
古代妙烏的城市佈局圖 古代妙烏的城市佈局圖
1547年1月,完成休整的東籲軍隊開始北上進攻妙烏。他們發現,已經有15000名阿拉幹陸軍(包括戰兵和輔兵)分頭把守外圍的11座炮台,妙烏城本身還有5000名近衞軍和輔助人員負責防禦。妙烏的城牆上也有許多高聳而堅固的塔樓,牆外還有三道護城河拱衞,並可以通過運河與任何外圍要塞相連。因為水系如此複雜而龐大,所以想切斷城市供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東籲軍隊的進攻路線 東籲軍隊的進攻路線
近代西方旅行者筆下的妙烏 近代西方旅行者筆下的妙烏
針對妙烏的防禦佈置,莽瑞體也將整個東籲軍隊分為兩股。半數的陸上部隊從城市東北面發起進攻,餘下人馬隨着海軍從西南方向上長驅直入。
由於比較忌憚守軍的嚴密體系,所以在這場圍攻戰的初期,艦隊依然被視為突破防禦的關鍵性力量。但若是需要沿着卡拉丹河靠近妙烏,就必須攻克位於波基島上的炮台。非常不巧的是,阿拉幹人的炮台最初就是為對付葡萄牙海盜而設計的。所以在面對蜂擁而至的東籲戰船時,絲毫沒有給對方以任何破綻。加上殘存的海軍也把守着河道,讓對方難以順流而上。
東籲海軍首先需要攻克波基島 東籲海軍首先需要攻克波基島
與此同時,從東北部進攻的東籲陸軍也進展緩慢。由於水網密佈和對方的交叉火力,讓全面進攻顯得效率極低。因此,除了代價極大的逐個突破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前進。他們在葡萄牙炮兵的掩護下,出動大量炮灰工兵填埋護城河與壕溝,再集中優勢兵力展開強攻。在此之前,他們還必須出動更多士兵去切斷堡壘與其他防區的聯繫,並提供更為可靠的壓制火力。
為了打破僵局,進攻者只能在1月23日再次分兵。親王莽應龍下令將將部分陸軍從側翼輸送上波基島,利用水陸夾攻拿下了炮台。但只要阿拉幹艦隊依然存在,龐大的東籲海軍就不可能從狹窄的水道內快速通過。好在陸軍部隊在次日形成突破,完全破壞了妙烏東面的防禦設施。這讓東籲軍隊足以觸及阿拉幹人的都城外牆。工兵們很快就會挖掘出新的攻城地道,讓看似堅固的城牆瞬間坍塌。
為了自保 阿拉幹人選擇開閘放水 為了自保 阿拉幹人選擇開閘放水
無奈之下,阿拉幹人只能採取最為激進的手法。他們主動打開控制城市水庫的閘門,將全部的蓄水都傾斜出去。大批毫無準備的東籲士兵被瞬間吞沒,他們的的圍攻陣地也被洶湧的水流所摧毀,地道被洪荒之力所完全填塞。洪峯過後的城市外圍,也變為大片澤國,讓進攻者很難輕鬆逾越。作為迴應,親王莽應龍下令葡萄牙炮兵開始連續轟擊。但他們帶到緬甸的小型隼炮和鷹炮,都不足以撼動由花崗岩打造的妙烏外牆,整個圍攻戰等於徹底陷入停滯。
最終,東籲軍隊只能採取其他手段來威逼阿拉幹人屈服。在保持對妙烏的包圍態勢之餘,出動部隊劫掠該國的其他主要城市。但除了收穫一些財物和補給品外,基本上沒有撼動對手的根基。大批難民可以坐船跑到孟加拉灣對面暫避,讓莽應龍的恐怖威懾力度被大大降低。同時,東部邊境的暹羅人已經開始蠢蠢欲動,讓整個東籲王朝的上層都無法坐視不理。加之1547年的雨季即將來臨,龐大軍隊的供需也面臨重大考驗。
阿拉幹人依靠頑強 長期免於被東籲王朝吞併 阿拉幹人依靠頑強 長期免於被東籲王朝吞併
於是在該年的1月底,僵持不下的雙方選擇握手言和。兩國君主在承諾收兵之外,還相互交換了禮物。東籲海軍因此得到了2艘採用西洋技術製造的小型帆船,算是首次接觸到大航海時代的技術動因。之後的近40年裏,他們都不再向阿拉乾山脈以西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