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南國

鎖定
荊南國又稱南平北楚,五代時十國之一。高季興所建。
國    名
荊南國
別    稱
南平、北楚
時    代
五代時十國之一
開國皇帝
高季興

荊南國簡介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荊南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後,招集流亡,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史稱荊南或南平。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後唐而作罷。
荊南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於荊南;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一概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公元929年,高季興死,後唐明宗追封他為楚王,故南平又稱北楚。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納地歸降。
由高季興公元907年擔任節度使至荊南公元963年亡國,前後歷五十七年。

荊南國歷史沿革

荊南國割據而治

荊南國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為高季興所創。高季興,原名高季昌,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之諱,改名高季興。他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為奴,朱温收李七郎為養子,改名朱友讓,又喜愛高季興,命朱友讓收為養子,也改姓朱。高季興最初在軍中為親兵,逐漸提升為牙將,因為立有軍功,後來擔任潁州防禦使,朱温令高季興恢復高姓。 [1] 
荊南地區在唐朝末年為成汭所據,因成汭急於擴張地盤,先後與朗州雷彥恭、長沙馬殷、江淮楊行密交戰,在君山一戰兵敗而死,雷彥恭趁虛佔據其地。當年十月,趙匡凝逐走雷彥恭,以其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朱温不願荊南為他人所有,派軍攻伐。唐天佑三年(906),汴軍攻取了荊南,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3]在高季興受命出任荊南留守後之前,荊南原管諸州已被相鄰勢力分割殆盡,荊南鎮原統八州已失其七,僅存荊州一地。[4]這種情形在高季興入主荊南之時,依然如此。[5]後梁開平元年(907)四月,朱温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朱温更名為朱晃,是為後梁太祖。次月,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乾化二年五月(912),後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朱友圭殺害,後朱友圭登基改年號鳳歷。[7-8]次年二月,朱友貞率兵討伐朱友圭,將朱友圭及張皇后殺死。隨繼位,是為後梁末帝,追廢朱友圭為庶人。[9]高季興在朱温在世時,還不敢跋扈,後梁末帝在位期間,國勢日衰,高季興便不那麼馴服了。[10]後梁末帝封他為渤海郡王,他仍不滿足,襲取襄州不成,索性斷絕了對後梁的貢賦。[11]南平與後梁斷絕關係的狀況,共持續五年左右。後梁貞明三年,恢復與後梁間的臣屬關係,但其意圖無非在於自保而已。[12]不遵王命的南平,不僅交通吳、蜀,自為攻守之計,並且進犯王境,顯然不是後梁轄境中的藩鎮所為。所以,南平從後梁太祖朱温以後,已經不是後梁所能控制的藩鎮,而是正在加速向獨立王國的目標進化,割據一方已經漸趨明顯。
後唐建立以後,高季興畏其強大,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13]險遭囚禁。[14]返回時行至許州,他對左右説:“此行有二失,來洛陽朝見,一失;主上縱我而去,二失。”於是倍道兼行,甚至連行李都丟棄不顧了,等他過了襄州之境,李存勖果然後悔縱其歸去,命襄州節度使劉訓攔阻,但是已經來不及了。[15]不久,李存勖封他為南平王,這便是人稱其國為南平的原因。[16]從此,高氏南平已經由昔日的藩鎮,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對其轄境內的政治、軍事、外交均有自主權。 [2] 

荊南國治國安邦

高季興去世以後,其長子高從誨承繼父業。[17]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於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從高誨與其父都有相同之處,只小有差別,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2]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後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後唐的臣屬關係,得到後李嗣源的准許。[18]於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19-20]從當時的形式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係,與吳、南唐、馬楚和後蜀間鮮有戰事發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權臣李異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後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係莫定了基礎。[21]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成策確實更為理性和務實,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於南平之上的戰爭陰雲,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後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1] 

荊南國逐漸沒落

高保融高保勖高繼衝在位時期,與之前兩位相比已經遜色許多,南平呈現衰退之際,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南平後三位國主的才幹、智識不及前兩位國主以外,後周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統一趨勢的增長,也是關鍵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無所作為,單純保守也是必然的。總得來説,三主統治期間,高保融在位時,南平勉強可以正常運轉有序。其後,南平的政治局勢一年不如一年。 [2] 

荊南國歸降宋朝

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宋政權建立。宋太祖即位之初,對南面的南平早已有吞併之心,由於南平貢奉甚勤,暫時沒有找到出兵的藉口,貿然興師動眾,畢竟有損新建未久的趙宋政權形象,而且極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甚至對將展開的統一戰爭產生障礙,此種局面有違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併南平的意圖已經不可動搖。
建隆三年(962)十月,趁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權繼立之際,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自稱留後。周保權遣使求援於南平,並乞援於宋,次年二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討伐張文表。由於事先已實施諾幹先期準備工作,宋朝對南平已是志在必得,於是,藉此應援湖南的大好時機,宋軍以假道之計順便降服南平,高繼衝歸降於宋,高氏南平國除。 [2] 

荊南國疆域

荊南國國土範圍

南平疆域在五代前期,變動頗大,其最盛時,一度轄七州,這種情形前後不過一年而已。至天成、長興之際,其班域逐漸縮小。大約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前後,南平沮域最終固定為荊、歸、峽三州。 [1] 

荊南國行政區劃

南平的行政區劃僅有州、縣二級,由刺史(知州)與縣令為其軍政首長,這種形式與唐末五代藩鎮並無二致。不過,在南方九國中,州、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只存在於南平,其間的根源即在於該政權惟有原唐代荊南鎮一地。而且其原管諸州大多在唐末己被分割而出,在如此狹小的祖域內,顯然已無法採用道、州、縣的三級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陌就簡。 [1] 

荊南國歷代君主

南平(荊南、北楚)(907——963)
1武興王(高季興) (21) 907—928
【同光】(4)* 923—926(後唐年號)
【天成】(2)* 926—927(後唐年號)
【乾貞】(1)* 928—929(南吳年號)
2文獻王(高從誨) (2) 928—948
【天成】(1)** 929—930(後唐年號)
【長興】(4)* 930—933(後唐年號)
【應順】(1)* 934(後唐年號)
【清泰】(2)* 934—936
【天福】(9)* 936—944(後晉年號)
【開運】(3)* 944—947(後晉年號)
【天福】(1)* 947(後漢年號)
3貞懿王(高保融) (3) 948—960
【乾佑】(1)* 948—950(後漢年號)
【廣順】(3)* 951—953(後周年號)
【顯德】(9)* 951—960(後周年號)
4貞安王(高保) (2) 960—962
【建隆】(2)* 960—963(北宋年號)
5德仁王(高繼衝) (2) 962—963
**乾貞3年時,文獻王廢除乾貞年號,改為天成5年。開運3年時,文獻王廢除開運年號,改為天福12年。
參考資料
  • 1.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興,字貽孫,陝州硤石人也。本名季昌,避後唐獻祖廟諱,更名季興。季興少為汴州富人李讓家僮。梁太祖初鎮宣武,讓以入貲得幸,養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讓。季興以友讓故得進見,太祖奇其材,命友讓以子畜之,因冒姓朱氏,補制勝軍使,遷毅勇指揮使
  • 2.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南平世家:季興已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不免。”因曰:“吾行有二失;來朝一失,放還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