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行逢

鎖定
周行逢(917年-962年),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武平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節度使。 [81]  武平政權首領。 [82] 
周行逢少年時行事無賴,常犯法,被髮配為靜江軍軍卒。作戰驍勇,累遷至禆將。後為王逵部下行軍司馬。廣順三年(953年),周行逢為王逵出謀劃策,逐殺劉言。顯德元年(954年),任武清軍節度使。王逵被殺後,其設計斬殺潘叔嗣,兼有其地。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任其為武平軍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北宋初年,加中書令。於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去世。 [81] 
周行逢出身於社會下層,知民間疾苦,故勵精圖治,公而無私,雖其親屬,亦不授一官一職。所用之人,皆以廉潔為務,政清務簡,吏民便之。其生活簡樸,節費省用,其妻嚴氏親自率領家人從事農業生產,並按時交納賦税。四五年間,社會穩定,生產發展,倉廩充實。 [81] 
所處時代
五代宋初
出生地
朗州武陵
出生日期
916年
逝世日期
962年
主要成就
父子兩代割據湖南八年 [15] 
本    名
周行逢
官    職
郎州大都督、武平軍節度、制置武安靜江等州軍事兼侍中 [4] 
追    封
汝南郡王

周行逢人物生平

周行逢早年經歷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輕時為人無賴,不事生產。 [14]  他曾在鄉間做過户長。 [45] 
乾祐二年(949年),武平軍節度使馬希萼為了與兄弟馬希廣爭奪楚王之位,在朗州大肆徵發丁壯為鄉兵,號為靜江軍。 [3]  周行逢當時因犯法被髮配充軍,亦入靜江軍為軍卒,並因作戰驍勇累升至禆校。 [2] 
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在南唐的援助下,以周行逢所在的靜江軍為前鋒 [16]  ,攻入楚都長沙府,殺死了馬希廣。 [17]  他自立為武安節度使、楚王,成為楚國第五任國君。朗州諸將盡據楚國要職,但不久便因馬希萼荒淫無道而與之離心。 [18] 

周行逢推戴劉言

廣順元年(951年),馬希萼因長沙城內宮室多毀於戰火,便讓靜江指揮使王逵、副使周行逢率兵卒營修宮室,工作勞苦,卻無賞賜。王逵、周行逢見兵卒不滿而軍心思變 [19]  ,乃率部逃回朗州。 [20]  他們在朗州城下大敗馬希萼派來的追軍 [21]  ,並廢黜了時任武平軍留後的馬希萼長子馬光贊,奉馬光惠(馬希萼之侄)為節度使。 [22]  但剛過不久,王逵與周行逢便又廢黜了馬光惠,擁立辰州刺史劉言為武平軍留後。劉言遣使向南唐稱臣,希望得到南唐的正式任命,同時又向統治中原的後周稱藩。 [23] 
長沙不久便發生了一場兵變,變兵廢黜了馬希萼,擁立其弟馬希崇。馬希萼被幽禁于衡山縣,卻又得到很多將領的擁護,稱衡山王。楚國再次陷入兄弟相爭。南唐趁機於當年十月攻入楚地 [24]  ,滅亡了楚國。 [25]  南漢趁機出兵,奪取了楚國的嶺南諸州。 [56]  嶺南以北的湖南之地,除朗州、澧州(武平軍屬州,治今湖南澧縣)為劉言、王逵所據外,其餘諸州盡入南唐。 [26] 
朗州軍收復楚地,柏楊繪 朗州軍收復楚地,柏楊繪
南唐以滅楚主將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鎮守潭州(即原長沙府),次年(952年)又屯兵益陽,準備進取朗州。 [27]  但邊鎬在經略湖南時“撫宇無方”,以致“士民不附”。南唐後來又召劉言入覲金陵(南唐國都,在今江蘇南京) [28]  。劉言在王逵的勸説下,決定攻打邊鎬。他以王逵、周行逢及牙將何敬真、張仿、蒲公益、朱全琇、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為指揮使,領兵分部攻打邊鎬。 [29]  這十位指揮使皆以知兵著稱,其中周行逢能謀,張文表善戰,潘叔嗣果敢,三人常常互相配合,相輔相成。 [50] 
王逵、周行逢率舟師東進,先破益陽寨,擒殺守將李建期 [30]  ,很快便攻至潭州城下。 [31]  邊鎬當時正忙於應對南漢,且因部下多稱劉言忠順,對其未有防備,乃倉皇棄城而逃。 [32]  王逵入據潭州,自稱武安軍留後,隨後又遣軍取嶽州(今湖南嶽陽)。各地唐軍聞之,皆相繼撤出湖南。至此,湖南之地除郴州、連州已為南漢所據外 [33]  ,其餘諸州皆為朗州軍所收復。 [34]  時為廣順二年(952年)十月。 [35] 
劉言隨後表奏後周朝廷,以潭州殘破為由,將湖南的治所由潭州遷往朗州。後周於次年(953年)初又升朗州為大都督府,以武平軍取代了原武安軍在楚地的地位。劉言以朗州大都督、武平節度使之職,節制武安、靜江等軍,在湖南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政權。後世稱之為武平政權。王逵被拜為武安節度使,鎮守潭州。周行逢則擔任王逵的行軍司馬,領集州刺史。 [36] 

周行逢建節潭州

王逵後來與劉言逐漸產生矛盾,且自恃對劉言有推立之功,不願久居其下。他表示要和周行逢“同治潭、朗” [52]  ,一同密謀取代劉言。周行逢為王逵出謀劃策 [53]  ,建議先除掉諸將中的異己者。王逵遂以南漢犯境為由,請劉言遣靜江節度副使何敬真、武安節度副使朱全琇來潭州會師,然後用計處死了二將。 [37]  他不久又聽從周行逢的建議,殺死了武平節度副使張仿。 [79] 
王逵隨後於廣順三年(953年)六月領兵襲取朗州,囚殺了劉言,並表奏後周,稱劉言欲叛投南唐。後周乃授王逵為武平節度使。王逵將湖南的治所遷回潭州,並以周行逢鎮守朗州 [54]  。但他在次年(954年)時再次將治所遷到朗州。 [38]  周行逢又被調回潭州,後被後周授為檢校太尉 [55]  、武清軍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 [39] 

周行逢據有湖南

顯德三年(956年),王逵因親信進讒,逼反了嶽州團練使潘叔嗣,為潘叔嗣所殺。 [40]  潘叔嗣自量不能服眾,於是遣朗州將吏到潭州迎請周行逢,自己則返回了嶽州。周行逢乃入朗州,接管了武平軍,自稱留後。潘叔嗣本以為周行逢會讓自己接掌潭州,但最終卻僅被授為行軍司馬。他大為不滿,稱病不肯赴職。周行逢道:“潘叔嗣殺害主帥本是死罪,但我沒有殺他。若再授其潭州,那我不就成他的同謀了嘛。他不願做行軍司馬,是想殺了我做我的位子嗎?”他對潘叔嗣起了殺心,於是假意要授潘叔嗣為武安節度使,但要其來朗州接受任命。潘叔嗣果然被騙到朗州,結果一來便被周行逢處死。 [41] 
周行逢隨後自稱武平、武安兩軍留後,遣使告於後周。 [57]  後周乃授他為朗州大都督、武平軍節度使,節制武安、靜江等軍,加檢校太尉 [58]  、兼侍中,承認了他對湖南之地的割據。 [59]  周行逢至此據有朗、潭、衡、澧、嶽、道(治今湖南道縣)、永、邵(治今湖南邵陽)、辰(治今湖南懷化)、全十州四十縣。 [60]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又加周行逢為檢校太師。 [61] 
建隆元年(960年),後周為北宋所取代。周行逢繼續向宋稱藩,仍為武平節度使,又加兼中書令。 [46] 

周行逢病逝及身後

主詞條:荊湖之戰
建隆三年(962年),周行逢病逝,年僅四十六歲,被葬於武陵郡的肩山。 [1]  他臨終之時,遺命親信李觀象等輔佐其子周保權 [47]  ,並道:“當初我們十人同起,如今只剩下衡州刺史張文表,我死之後他必會作亂,諸將之中只有楊師璠能對付他。你們要盡心輔佐我兒保住湖南,若事不可為,可舉族歸朝。”北宋聞周行逢死訊,追封他為汝南郡王 [46]  ,並授周保權為武平節度使。而張文表果於當年十二月舉兵叛亂,攻陷了潭州 [44]  。周保權忙命楊師璠率軍討伐張文表,同時又遣使向北宋請援。 [48] 
乾德元年(963年),北宋趁機以協助平亂的名義遣軍南下,先以“假道滅虢”之計迫降了南平國,盡取荊南之地。 [42]  楊師璠此時已討平了張文表之亂,但宋軍仍繼續向湖南進軍。周保權在有限的抵抗後,兵敗被俘,被送往宋都東京(在今河南開封)。武平政權至此滅亡,湖南之地盡入北宋版圖。 [43]  北宋赦免周保權之罪,命在朗州增築周行逢之墓。 [51] 

周行逢為政舉措

  • 勵精為治
周行逢在治楚期間,總結馬氏滅亡的政治教訓,“矯前人之弊”,在此基礎上“勵精為治”。
周行逢總結馬氏滅亡的首要原因是“不恤百姓”,故此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在“湖南大飢”之時主動開倉賑災,使得無數百姓得以存活。 [65]  他“留心民事,悉除馬氏橫賦” [64]  ,同時督課農桑,治民也是“條教簡約”,使“民甚便之”。湖南之地在周行逢的統治下,“人民化之,率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 [66] 
周行逢總結的馬氏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窮奢極靡” [65]  ,因而自身生活樸素,平日“惡衣糲食” [69]  ,倡行儉約。他將是否儉約作為擇取官吏的一個標準,“闢署官吏,必取廉介之士”。 [66]  屬下官吏如謀臣李觀象等,都深知於此而爭相“儉約”。 [68] 
馬氏滅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吏治腐敗” [70]  ,因此周行逢極為重視吏治,將“貪吏猾民為民害者皆去之,擇廉平吏為刺史、縣令”。 [64]  他有鑑於“郡邑官吏以聚斂為務”,暗中派人“察其姓名,一旦卒然除去,自是管內稍稍清肅”。此外,周行逢在擇取官吏時還堅持公正無私、不徇私情的原則,即使是自己的女婿求官,因其不堪“理民”之事,也不予允准,打發他回家種田。 [71] 
  • 誅戮將吏
周行逢在治楚還極為重視防範謀叛 [72]  ,誅戮異己。
周行逢對屬下謀叛的將吏給予嚴厲的懲治,曾在大會諸將時於座中擒下謀叛者十餘人,當場撾殺,以致“座上股慄”。 [69]  他為了防範謀叛,還對屬下的將吏進行特務式的秘密監視,凡有謀叛都會被他搶先除掉。甚至有“聚飲偶語”者,都會被逮捕下獄,最終以謀反罪誅殺。 [67]  [77] 
周行逢還大肆誅戮異己,對劉言、王逵之舊將採取了一概殺之的政策。 [75-76]  原“十指揮使”王逵、周行逢之外的八人,除張文表外,幾乎全被周行逢誅殺。 [48]  [77]  [41]  [37]  [79]  即使是張文表,他也是“常欲誅”,只因未得時機,故“未有以發”。 [78] 
  • 革除淫祠
周行逢在治楚期間還大力整治管內的淫祠(即不在祀典的祠廟),除“前代有功及民者,皆令毀拆之”。此舉“約省祭祀之費三分之一”,得到有識之士的讚賞。 [73] 
  • 羈縻蠻族
周行逢在治楚期間面對西南溪峒諸蠻的多次犯邊侵擾,訴諸武力予以打擊。 [74]  他同時又採取羈縻政策,對蠻族酋長多授以太保、司空等官職,妥善處理了與蠻族的關係。 [80] 

周行逢軼事典故

周行逢不去黥文

周行逢早年因犯罪受過黥刑,臉上被刺字。他主政湖南後,部下勸他用藥水消去黥文,以免被朝廷使者所恥笑。但周行逢卻不以為然,道:“漢朝時的大將英布也受過黥刑,還被稱為黥布,但在世人眼中照樣是一個英雄。我又何必在乎這個呢。” [63] 

周行逢濫官之譏

王逵、周行逢據湖南時,濫授官爵,以致司空、太保等高階虛銜氾濫。更有甚者,朗州的村落街市之中,豪強之輩稱司空、太保者無數。一次,周行逢過生日,四鄰各鎮皆遣使來賀。他很驕傲的問節度判官徐仲雅,道:“我據有湖湘,兵強民富,四鄰都畏懼我嗎?”徐仲雅譏諷道:“您管內‘司空滿川,太保遍地’(《資治通鑑》作“彌天太保,遍地司空”),誰敢不懼。” [62] 

周行逢賢妻之諫

周行逢的妻子嚴氏曾勸諫其不要濫殺。周行逢怒道:“此為外政,不是你內宅婦人所能干預。”嚴氏很不高興,對他説:“我們家在鄉中的佃户,因你顯貴,現在都不專心於農事,我要回去督導一番。”她回到鄉中,就此長居不歸,只在上繳歲租的時候才和佃户一同入城,還道:“賦税是官府財物,如果主帥免除自家的賦税,何以對下做表率?”周行逢去鄉下見嚴氏,勸她不必如此自苦。”嚴氏道:“你現在顯貴了,就忘記以前受過的苦了嗎?”周行逢強行將嚴氏帶回了府中。但嚴氏仍執意要走,道:“我就直説了吧,你用法太過嚴酷,將來必失人心。一旦禍起,我在鄉間也容易逃生。”周行逢這才有所收斂,不再濫殺。 [45] 

周行逢歷史評價

歐陽修:行逢故武陵農家子,少貧賤無行,多慷慨大言。及居武陵,能儉約自勉勵,而性勇敢,果於殺戮。 [6] 
吳任臣:恭孝王之歸唐也,湖南半壁已為唐有,而將帥失人,乖於撫馭。長沙釁起,武陵揮戈,遂使十餘年間,區區數州,更易三姓,佹得佹失,興廢靡常。戡亂保國,端在人謀,寧不信哉! [13] 
蔡東藩:里諺曰:家有賢妻,不遭橫禍。如周行逢妻嚴氏,可謂賢矣。行逢持己以儉,待民以恩,未始非湖南傑士,獨用法太峻,不留餘地,肘腋之間,危機存焉。嚴氏能居安思危,歸裏課耕,以命婦而操賤役,處豪家而憶微時,既足規夫,復足風世,一舉而兩善備。 [49] 

周行逢人際關係

妻子:嚴氏,評事嚴廣遠之女,封鄖國夫人。 [10] 
兒子:周保權,襲任武平節度使,入宋後被拜為千牛衞上將軍 [11]  ,累升為右羽林統軍,後出知幷州。 [12] 

周行逢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5]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第六》 [6]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 [7] 
十國春秋·卷七十·楚四》 [8] 
九國志·卷十一》 [9] 
參考資料
  • 1.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皇朝建隆三年,以疾卒,年四十六。葬武陵之肩山。
  • 2.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常犯法,配發靜江軍卒。以驍勇,累遷禆校。
  • 3.    《十國春秋》卷69《楚廢王世家》:乾祐二年秋八月,希萼悉調朗州丁壯為鄉兵,號靜江軍,造戰艦七百艘,謀攻潭州。
  • 4.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世宗乃授行逢郎州大都督、武平軍節度、制置武安靜江等州軍事兼侍中,盡有湖南之地。宋初,加兼中書令。
  • 5.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0]
  • 6.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0]
  • 7.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0]
  • 8.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976-978
  • 9.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0:130-131
  • 10.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嚴氏,秦人,父廣遠仕馬氏為評事,因以女適行逢。(《通鑑》作鄧氏,《三楚新錄》及《宋史》作潘氏,皆非。今從九國志。)
  • 11.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保權至宋,上章待罪,太祖優詔釋之,賜襲衣、金帶、鞍勒馬,茵褥,銀器千兩,帛二千匹,錢千貫,授千牛衞上將軍,葺京城舊邸院為第,令居焉。仍命朗州增築汝南王行逢之墓。
  • 12.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乾德五年,保權累遷右羽林統軍。太平興國元年,知幷州,賜錢三百萬。雍熙二年卒,年三十四。
  • 1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980-981
  • 14.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無賴,不事家人生產。
  • 15.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周氏鎮湖南凡二世八年。是役也,宋得州十五,(歐陽史作十州,宋太祖紀作州十四,今從宋地理志),監一,縣六十六,户九萬七千三百八十八。
  • 16.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少為靜江軍卒,事恭孝王為靜江指揮使。恭孝王之功長沙也,以逵為先鋒。
  • 17.    《十國春秋》卷69《楚廢王世家》:乾祐三年九月,希萼以朝廷偏佑於王,大怒,遣使稱藩於唐,乞師來攻。唐加希萼同平章事,又命楚州刺史何敬洙濟師助希萼。……十一月辛未,希萼留其子馬光贊守朗州,悉發境內之兵入寇。……甲辰,朗州步軍指揮使何敬真以蠻兵三千陣於楊柳橋,……已而可瓊舉全軍奔希萼,宏、滌聞之皆潰敗,長沙遂陷。乙巳,希萼入府視事。戊申,賜王死。
  • 18.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及長沙已陷,……希萼遂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湖南要職,悉以朗人為之。時漢乾祐三年,為唐保大八年十一月丁未也。……王既得志,多思舊怨,殺戮無度,縱酒荒淫,悉以軍府事委希崇,希崇復多私曲,刑政紊亂,朗州舊將亦頗有離心。
  • 19.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及城陷,命逵與副使周行逢帥所部兵千人營緝長沙府舍,執役甚勞,兵皆愁怨,曰:“囚免死則役作之,我輩從大王出萬死取湖南,何罪而囚役為也?且大王終日酣歌,寧知我輩作苦乎?”逵與行逢聞之,相謂曰:“眾怨深矣,不早為計,禍且及。”
  • 20.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王以府舍焚蕩,命朗州靜江指揮使王逵、副使周行逢帥朗兵治宮室,勞苦而無犒賜。(保大九年三月)壬申旦,逵、行逢帥其眾逃歸朗州。
  • 21.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靜江軍叛,隨逵入朗州,破追兵於城門下,殺千餘人。
  • 22.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恭孝王方醉,不能省,次日始遣將唐師翥追之,及於武陵,師翥大敗而還。逵遂黜留後王子光贊,而奉王孫光惠為節度使。
  • 23.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保大九年夏六月,王逵等以光惠愚懦嗜酒,推辰州刺史劉言權武平留後,表求旄節於唐,唐人未許,亦稱藩於周。
  • 24.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唐主命邊鎬自袁州將兵萬人趣長沙。(保大九年冬十月)辛卯,鎬引兵入醴陵。癸巳,希崇遣使犒軍。壬寅,遣天策學士拓跋恆奉箋詣鎬降。
  • 25.    《九國志》卷11《王逵傳》:未幾,長沙兵亂,指揮使徐威等廢希萼,而立其弟希崇,囚希萼于衡山。行軍司馬廖偃與指揮使彭師暠,共立希萼為衡山王,將納之。希崇懼,納款於江南,且請兵為援。李璟遣其將邊鎬,率師入長沙,盡遷馬氏之族歸於金陵。
  • 26.    《讀史方輿紀要》卷6《歷代州域形勢六》:自江以南二十一州為南唐。……周廣順初,復攻楚,取湖南地,尋復失之。(時馬希萼等國亂,唐遣兵攻之,入潭州,取嶽州及衡、永、泉諸州。而朗、澧二州為楚將劉言所據,嶺南為南漢所並。明年,潭、永諸州,俱為劉言所據。)
  • 27.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九年冬十月壬寅,武安留後馬希崇請降。甲辰,鎬入潭州,詔以鎬為武安軍節度使。保大十年夏四月,遣李建期屯益陽,以圖朗州。
  • 28.    《九國志》卷11《劉言傳》:璟以鎬為武安軍節度使,又遣將劉仁贍率師取嶽州。鎬將圖朗州,密白璟,請召言入覲。
  • 29.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及邊鎬經略朗州,且徵劉言朝,逵白言曰:“武陵負江湖之險,帶甲數萬,安能拱手受制於人。鎬撫宇無方,士民不附,可一戰擒也。”言乃以逵與周行逢、牙將何敬真、張仿、蒲公益、朱全琇、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皆署指揮使;部分發兵,攻鎬於長沙。
  • 30.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本紀》:保大十年冬十月,劉言將王逵、周行逢攻潭州。壬辰,拔益陽寨,李建期死之。
  • 31.    《舊五代史》卷133《劉言傳》:會李景降偽詔,徵言赴金陵,言懼,不從偽命,以其年冬十月三日,與其節度副使王進逵、行軍司馬何敬真、都指揮使周行逢等同領舟師以襲潭州。九日,攻拔益陽寨,殺淮軍數千人。十三日,至潭州城下。
  • 32.    《十國春秋》卷22《邊鎬傳》:會南漢潘崇徹攻郴州,鎬出兵爭之,敗績,遂失郴州,未幾而孫朗之亂作。……朗等以為將旦,斬關奔朗州,盡以潭州虛實告劉言。言素懷叛志,得朗大喜,遣王逵、周行逢來攻長沙。時戲下多稱劉言忠順,鎬不為備,及言兵已拔益陽,遂狼狽遁走,竟喪楚地。
  • 33.    《十國春秋》卷70《劉言傳》:言不行,遣逵與行軍司馬何敬真等攻鎬,大敗之,言遂盡取湖南故地,惟郴、連入於南漢。
  • 34.    《讀史方輿紀要》卷6《歷代州域形勢六》:時南唐取湖南,言等據境自守。二年,王逵襲克潭州,稱武安留後,又遣兵克嶽州,唐將在湖南者皆遁去。於是嶺北諸州,惟郴、連入於南漢。
  • 35.    《舊五代史》卷112《周太祖本紀三》:廣順二年十二月丙戌,權武平軍留後劉言遣牙將張崇嗣入奏,於十月十三日,與節度副使王進逵、行軍司馬何敬貞、指揮使周行逢等,同共部領戰棹,攻收湖南,偽節度使邊鎬當夜出奔,王進逵等已入潭州。
  • 36.    《舊五代史》卷112《周太祖本紀三》:廣順三年春正月乙卯,武平軍兵馬留後劉言奏:“潭州干戈之後,焚燒殆盡,乞移使府於武陵。”從之。詔升朗州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丙辰,以武平軍節度使留後、檢校太尉劉言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行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兼三司水陸轉運等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進封彭城郡公;武平軍節度副使、權知潭州軍州事、檢校太傅王進逵為檢校太尉,行潭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使;……以周行逢領集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自進逵而下,皆劉言將校也。
  • 37.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言奉表臣周,周以言為武平節度使,亦以逵為武安節度使。未幾,逵恃推立功,謂言非我不至此,勢不為之下,由是漸有隙,而陰欲相圖矣。先是逵克潭州,以何敬真、朱全琇為靜江、武安副使,二人者,言驍將也。……周行逢謂逵曰:“劉言素不與吾輩同心,敬真、全琇又恥為公屈,盍早為之所。”逵曰:“微君言,逵敢忘乎?”乃陽言南漢見侵,檄二將帥兵御之。言性椎,不知其誑已,即遣敬真、全琇往。及至長沙,逵謬為恭敬出郊迎,宴飲連日,多貽美伎以餌之,敬真等因淹留不進。逵乘敬真醉,使人詐為言使者,責以不亟御冦,專務荒宴,命械歸西府;全琇隨亡去,亦遣兵追獲,皆斬首以狥。
  • 38.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廣順三年六月,逵於是率大兵攻武陵,殺其指揮使鄭珓,囚劉言於別室。八月,上表於周,誣言謀以朗州降唐,眾共廢之,且請移使府復治潭州。甲戌,周太祖遣通事舍人翟光裔來湖南宣撫,即授逵武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無何,言被殺。顯德元年四月,逵又請使府仍徙朗州。
  • 39.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逵據朗州,行逢據潭州。顯德元年,拜行逢武清軍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
  • 40.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三年,周世宗徵淮南,拜逵南面行營都統,命攻唐鄂州。……時過嶽州界,團練使潘叔嗣,逵故時同列也,待逵甚謹。逵左右多就叔嗣求賂,叔嗣吝不與,左右遂讒其短,逵信而面詈之。叔嗣慚恨。……二月,叔嗣以兵襲朗州,逵聞之,遽輕舟歸,與叔嗣戰,敗死。
  • 41.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潘叔嗣既殺逵,或勸其入朗州,叔嗣曰:“吾殺逵,救死而已,朗地非吾利也。”乃還嶽州,遣其客將李簡率朗人迎行逢為帥。行逢入城,自稱武平留後,告於周。或請以潭州與叔嗣,行逢曰:“叔嗣殺主帥,罪當死,若與武安,是吾使之殺主公也。”召以為行軍司馬。叔嗣怒,稱疾不至。行逢曰:“是又欲殺我矣。”乃陽以武安與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則遣人執之立庭下,責之曰:“汝為小校,無大功,王逵用汝為團練使,一旦反殺主帥。吾未忍斬汝,乃敢拒吾命乎!”遂殺之。
  • 42.    《十國春秋》卷101《侍中繼衝世家》:會湖南張文表叛,周保權求救於宋。宋太祖謂宰相範質曰:“江陵四分五裂之國,今出師湖南,假道荊渚,因而平之,萬全策也。”乾德元年春正月,乃命慕容延釗帥師平湖南。……繼衝聞宋師奄至,即惶怖出迎,遇處耘於江陵北五十里。處耘揖繼衝,令待延釗,而前鋒遽入州城。……(侍中)遂詣延釗納牌印,盡籍其境內州府三、縣一十七、户一十四萬三千三百,遣客將王昭濟。蕭仁楷奉表於宋。
  • 43.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明年春,宋太祖遣中使趙璲齎詔諭文表,而保權之奏繼至。乃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南面都部署,宣徽院使李處耘為都監,率淄州刺史尹崇珂、……內酒坊副使盧懷忠等南征,又發安、復十州兵會襄陽。師及江陵,趙璲方至潭州,而文表已大敗於平津亭,為師璠所執,臠而食之。保權牙校張從富輩,以為文表已平而宋師繼進不已,懼為襲取,相與拒守。……保權出軍於澧州南,未及交鋒,望風而靡。……宋師因長驅克朗州城,獲從富於西山下,梟首南市。保權為大將汪端所劫,攜家屬亡匿江南岸,宋將田守奇獲以歸。(時四年三月壬寅也。)……湖南悉平。周氏鎮湖南凡二世八年。是役也,宋得州十五,(歐陽史作十州,宋太祖紀作州十四,今從宋地理志),監一,縣六十六,户九萬七千三百八十八。
  • 44.    《十國春秋》卷76《張文表傳》:文表聞行逢沒,果怒曰:“我與行逢俱起微賤,立功名,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兒乎!”會周保權遣兵代永州戍,文表遂驅之,以襲潭州。……文表徑入府中,簡被殺,坐間遇害者凡十數人,遂據長沙。又將取朗陵,……(保權)遽命師璠帥萬人討之。未逾旬,大破文表於平津亭,臠食之,餘黨悉平。
  • 45.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民過無大小俱死,妻勳國夫人嚴氏諫曰:“人情有善惡,安得一概濫殺。”行逢怒曰:“此外事,婦人何知!”嚴氏不悦,紿曰:“家田佃户,以公頗貴,不力農,請往視之。”至則營居以老,歲時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行止之,不從曰:“税,官物也,若主帥自免其家,何以率下?”一日,行逢往就之,勞曰:“吾貴矣,夫人何自苦?”嚴氏曰:“公思作户長時乎?民租後時,常苦鞭抶,今貴矣,奈何忘壠畝間邪?”行逢命羣妾強擁升肩輿,嚴氏卒無留意,因曰:“公用法太嚴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倉卒禍起,田野間易逃死爾。”行逢為之少損。
  • 46.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宋初,加兼中書令。建隆三年十月卒,追封汝南郡王。
  • 47.    《十國春秋》卷75《李觀象傳》:言既死,復事周行逢,為節度副使。……行逢果信用之,凡軍府事,無輕重皆取決焉。疾革時,命子保權事以師禮。
  • 48.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行逢卒,保權年十一,頗英爽有膽氣,宋太祖授以起復檢校太尉、朗州大都督、武平軍節度使。先是,行逢病革時,召將吏以保權屬之,曰:“吾起隴畝為團兵,同時十人,皆以誅死,惟衡州張文表獨存,然常怏怏不得行軍司馬。吾死,文表必亂,宜以楊師璠討之。諸公善佐吾兒,無失土宇。必不得已,當舉族歸朝,無令陷虎口。”至是建隆三年十二月,文表果作亂。保權命師璠率眾討文表,別遣使乞師於宋。
  • 49.    五代史演義:第五十六回 督租課嚴夫人歸裏 盡臣節唐司空就刑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18]
  • 50.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當是時,隸朗州劉言戲下者指揮使十人,鹹以知兵名,行逢能謀,張文表善戰,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須成功,而行逢與王逵則又情款甚暱焉。
  • 51.    《十國春秋》卷70《周保權傳》:保權至宋,上章待罪,太祖優詔釋之,賜襲衣、金帶、鞍勒馬,茵褥,銀器千兩,帛二千匹,錢千貫,授千牛衞上將軍,葺京城舊邸院為第,令居焉。仍命朗州增築汝南王行逢之墓。
  • 52.    《十國春秋》卷76《何敬真傳》:言頗疑逵使敬真伺己,將討逵,行逢因説逵早圖敬真等為便。逵曰:“共除兇黨,同治潭、朗,夫復何憂也。”
  • 53.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逵與劉言有隙,行逢為畫謀策,遂襲殺言。
  • 54.    《讀史方輿紀要》卷6《歷代州域形勢六》:逵尋以周行逢知潭州,自將襲朗州,克之,囚劉言而代其位。(逵還治潭州,移行逢知朗州。)
  • 55.    《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本紀一》:顯德元年九月甲戌,以武安軍節度副使、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為鄂州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加檢校太尉。
  • 56.    《十國春秋》卷59《南漢中宗本紀》:乾和九年冬十一月丙寅,懷恩引兵奄至城下,希隱及可瓊奔全州,桂州遂陷。懷恩因以方略定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州,始盡有嶺南之地。
  • 57.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三年二月,行逢自稱武平、武安留後,奉表告周。
  • 58.    《舊五代史》卷116《周世宗本紀三》:顯德三年秋七月辛卯朔,以武清軍節度使、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為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兼侍中。
  • 59.    《宋史》卷483《湖南周氏世家》:行逢至,即斬叔嗣以徇。世宗乃授行逢郎州大都督、武平軍節度、制置武安靜江等州軍事兼侍中,盡有湖南之地。
  • 60.    《十國春秋》卷112《十國地理表下》:楚:長沙府。(潭州。武穆王以潭州為長沙府。潭至辰十州周時屬周行逢。領縣九)。衡州。(領縣五。)澧州。(領縣四。)朗州。(領縣三。)嶽州。(五代初屬安武軍節度,已而隸湖南,後屬武平軍節度。領縣四。)道州。(領縣四。)永州。(領縣二。)邵州。(石晉改邵州為敏州。領縣二。)全州。(晉天福四年四月文昭王奏以湘川為清湘縣,置全州,並割灌陽縣隸之。)辰州。(領縣五。)
  • 61.    《舊五代史》卷120《周恭帝本紀》:(顯德六年八月壬午)朗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加檢校太師。
  • 62.    《十國春秋》卷73《徐仲雅傳》:周行逢為武安節度使,非能真知仲雅也,而浮慕其名,署為節度判官。……會行逢誕生日,諸道各遣使致賀,行逢有矜色,謂仲雅曰:“吾奄有湖湘,兵強俗阜,四鄰其懼我乎?”仲雅曰:“公部內司空滿川,太保遍地,孰敢不懼?”蓋譏其署官冗濫也。(初王逵起兵,能應募者置司空、太保以誘。自是武陵村落、鄽市,豪橫之輩稱司空、太保者無算。)
  • 63.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行逢以坐事故,面有文,或請用藥滅之,恐為朝廷使者嗤。行逢曰:“吾聞漢有黥布,不害為英雄,吾何恥焉。”
  • 64.    《資治通鑑》卷293:行逢既兼總湖、湘,乃矯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馬氏橫賦,貪吏猾民為民害者皆去之,擇廉平吏為刺史、縣令。
  • 65.    《資治通鑑》卷292:是歲,湖南大飢,民食草木實。武清節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開倉以賑之,全活甚眾。行逢起於微賤,知民間疾苦,……或譏其太儉,行逢曰:"馬氏父子窮奢極靡,不恤百姓,今子孫乞食於人,又足效乎!"
  • 66.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行逢性殘忍,然為治嚴整,不徇私黨,躬履儉約,以率羣下。闢署官吏,必取廉介之士;條教簡約,民甚便之。人民化之,率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
  • 67.    《資治通鑑》卷293:行逢多計數,善發隱伏,將卒有謀亂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覺,擒殺之,所部凜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詗諸州事,其之邵州者,無事可覆命,但言刺史劉光委多宴飲。行逢曰:“光委數聚飲,欲謀我邪!”即召還,殺之。
  • 68.    《宋史》卷483《湖南周氏世家附李觀象傳》:李觀象,桂州臨桂人。行逢署為掌書記。行逢性殘忍,多誅殺。觀象懼及禍,清苦自勵,以求知遇,帳幃、寢衣悉以紙為之。行逢頗加信任,軍府之政一皆取決。
  • 69.    《資治通鑑》卷293:有大將與其黨十餘人謀作亂,行逢知之,大會諸將,於座中擒之。數曰:"吾惡衣糲食,充實府庫,正為汝曹,何負而反!今日之會,與汝訣也!"立撾殺之,座上股慄。
  • 70.    《十國春秋》卷68《楚文昭王世家》:又聽人入財拜官,以財多少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賈佈列在位。外官遷者,必責以貢獻為殿最。民有罪,富者輸財,強者為兵,受刑惟貧弱者而已。
  • 71.    《三楚新錄》卷2:時兵革之後,郡邑官吏以聚斂為務。行逢患之,乃潛使人察其姓名,一旦卒然除去。自是,管內稍稍清肅。至於建官設職,亦皆慎其選擇。嘗有女婿乞補吏,行逢度其非才,乃曰:“吏,所以理民也。今觀汝不堪其事,吾當為汝置鍬犁數具,汝能用之鋤種以養老幼,亦是美事,何祿之求?”於是竟不補焉。
  • 72.    《三楚新錄》卷2:然多猜忌,好發人陰事,故麾下將帥恐其不免,多有謀叛,而行逢亦能預為之備,往往事有未發而誅。於是公府凜然,入者若覆冰雪。
  • 73.    《三楚新錄》:先是,行逢頗以淫祀為患,管內祠廟,自非前代有功及民者,皆令毀拆之,約省祭祀之費三分之一。時有識之士忻然,以為明斷。
  • 74.    《宋史》卷493《西南溪峒諸蠻傳上》:西南溪峒諸蠻皆盤瓠種,……晉天福中,馬希範承襲父業,據有湖南,時蠻徭保聚,依山阻江,殆十餘萬。至周行逢時,數出冠邊,逼辰、永二州,殺掠民畜無寧歲。太祖既下荊、湖,思得通蠻情、習險厄、勇智可任者以鎮撫之。有辰州徭人秦再雄者,長七尺,武健多謀,在行逢時,屢以戰鬥立功,蠻黨伏之。
  • 75.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行逢既得志,恣行誅戮,逵之子弟及門將吏,死者百餘輩。
  • 76.    《資治通鑑》卷293:朗州民、夷雜居,劉言,王逵舊將卒多驕橫,行逢壹以法治之,無所寬假,眾怨懟且懼。
  • 77.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性猜忌,每遣人伺察郡縣守宰,有聚飲偶語者,必逮捕下獄,以謀反誅。宇文瓊、彭萬和與行逢族兄飲酒,疑其謀叛,夜遣甲士圍其第,盡擒殺之。麾下之人,皆重足屏息。
  • 78.    《宋史》卷483《湖南周氏世家附張文表傳》:從王進逵、周行逢舉兵逐邊鎬,行逢署文表衡州刺史,頗心忌之,常欲誅文表,未有以發。
  • 79.    《十國春秋》卷76《張仿傳》:稍遷武平節度副使。王逵之殺何敬真、朱全琇也,尤忌仿威勇,周行逢因乘間白逵曰:“敬真故仿姻戚,臨刑時輒以後事屬仿。蜂蠆有毒,未可忽也。公宜備之。”逵於廣順三年四月庚申,遂召仿醉飲而殺之。
  • 80.    《宋史》卷483《湖南周氏世家》:行逢多署溪洞蠻酋為司空、太保。
  • 81.    周行逢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82.    張煥強,蘇州市姑蘇區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編. 大宋平江 宋朝蘇州郡守其人其事 上[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21.12.第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