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茄,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最早見於《説文小篆 [2]  。“茄”字原來讀作jiā,本義為荷莖。現代漢語中,“茄”讀jiā時,為譯音用字,如雪茄;讀qié時, 指茄子;亦指茄科植物的果實。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qié
部    首
鄭    碼
eyj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1013) [1] 
平水韻
六麻 平聲 [4] 
注    音
ㄑㄧㄝˊ
總筆畫
8筆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筆順編號
12253251
統一碼
基本區 U+8304
倉頡碼
tksr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2]
“茄”字篆文從艸,加聲,隸變後楷書寫作茄。
“茄”字原來讀作jiā,本義為荷莖,是一個形聲字。在小篆文中,茄字上邊的艸很像是草,説明荷屬於草本植物;下邊為“加”,表示字音,同時,加有超過的意思,這裏是説荷莖要比常見草本植物的莖要長一些。現代漢語中,“茄”讀jiā時,為譯音用字,如雪茄(用煙葉捲成的煙)。此外,“茄”還讀qié,指茄子;亦指茄科植物的果實。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ā
名詞
荷梗。
stem of lotus
《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莖茄。”
《文選·張衡西京賦〉》:“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薛綜注:“茄,藕莖也。以其莖倒殖於藻井,其花下向反披。”
茄房
古國名。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復茄人焉。”楊伯峻注:“據高士奇《地名考略》,州屈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茄音加,近淮水小邑。”

通“荷”,指荷葉。

《漢書·揚雄傳上》:“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顏師古注:“茄,亦荷字也。”

譯音用字。


雪茄、茄克
qié
名詞
茄子,植物名,一名落蘇。
eggplant

炒茄子
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普通蔬菜;亦指該種植物的果實。


番茄
參考資料: [3]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茄,芙蕖莖。從艸,加聲。
注:伽,古文。 [3] 

説文解字注

茄,芙蕖莖。
謂華與葉之莖皆名茄也。之言柯也,古與荷通用。《陳風》有蒲與荷。鄭箋:夫渠之莖曰荷,樊光注爾雅引詩有蒲與茄。屈原曰:制芰荷以為衣,雧芙蓉以為裳。楊雄則曰:衿芰茄之綠衣。被芙蓉之朱裳。漢樂府鷺何食。食茄下,亦謂葉下。
從艸。加聲。
古牙切。十七部。 [3] 

康熙字典

古文:伽
《唐韻》古牙切。《正韻》居牙切。𠀤音嘉。《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莖茄。張衡《西京賦》:蔕倒茄於藻井。何晏《景福殿賦》茄蔤倒植。
又五茄,藥名。柳宗元詩:珍蔬折五茄。
又古國名。《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薳射城州屈,復茄人焉。
又《廣韻》:複姓,有茄羅氏。
又求迦切,音伽。茄子,菜,可食。《本草》:茄,一名落蘇,《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酥酪也。王褒《僮約》:別茄披葱。《拾遺記》:淇、漳之鯉,脯以靑茄。
又地名。《晉書·郗鑑傳》:鑑率眾渡江,與侃會於茄子浦。
又通荷。《前漢·揚雄傳》:衿芰茄之綠衣兮。師古注:茄,古荷字,見張揖《古今字譜》。王應麟《詩考》有蒲與荷,作有蒲與茄。見《樊光注爾雅》。
又莖茄之茄。《集韻》《韻會》亦作居何切,音哥。 [6]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濁
求迦切/音加
ɡʰjɑ

全清
古牙切/求迦切
ka
集韻

全清
居何切

全濁
求迦切
ɡiɑ

全清
居牙切
kɪa
韻略






居何切







居牙切

增韻






居何切







居牙切

中州

平聲
車遮





其耶切

洪武



全清
居何切
ko



全清
居牙切
ka



全濁
具遮切
g‘iə
參考資料: [7]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k
e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a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r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rar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a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a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a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a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a
參考資料: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