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芒松芒贊

鎖定
芒松芒贊,《通典》作乞黎拔布 [8]  。按照藏族的傳統,他是吐蕃王朝第34任贊普(650年—676年)。他是共日共贊的兒子,為吐谷渾妃蒙潔墀嘎所生。也是松贊干布之孫。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後,因共日共贊早逝,芒松芒贊年幼即位,由大相噶爾·東贊域松(漢文文獻作祿東贊)輔政。
全    名
芒松芒贊
別    名
乞黎拔布
所處時代
吐蕃王朝
民族族羣
吐蕃人
出生地
吐蕃
逝世日期
676年
在位時間
650年 至 676年
前    任
松贊干布
繼    任
赤都松贊

芒松芒贊人物生平

芒松芒贊即位初期

芒松芒贊即位初期,攝政的祿東贊致力於安定吐蕃內部。652年制定税收制度,655年制定法律條文,並先後巡視吐蕃下屬的各個地區,以鞏固東臨吐谷渾、西到象雄的疆界。
在整頓了內政之後,吐蕃於656年決定出兵攻佔青海湖一帶。祿東贊率12萬大軍討伐吐谷渾的盟國白蘭,大破白蘭,將白蘭變為屬國。為了防止唐朝出兵支援吐谷渾,吐蕃竭力與唐朝保持友好的關係,658年,曾遣使向唐朝請求和親,遭到拒絕。

芒松芒贊攻破吐谷渾

659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將吐谷渾的虛實全部告訴了祿東贊。祿東贊開始對吐谷渾展開大規模入侵,並於663年徹底攻佔吐谷渾之地。吐谷渾國王諾曷缽與王后弘化公主出奔唐朝避難。此後,吐谷渾變成了吐蕃的屬國 [1]  吐蕃大論祿東贊留鎮吐谷渾之地,加強了吐蕃在吐谷渾地區的統治,在吐谷渾故地擁立了傀儡國王,將吐蕃公主嫁給了他。此後的不少吐谷渾王都是吐蕃贊普的女婿。

芒松芒贊進軍西域

與此同時,唐朝在龜茲焉耆疏勒于闐四鎮的建立安西都護府,勢力達到了粟特地區和克什米爾。唐朝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上得到了不少利益,引起了吐蕃的垂涎。662年,吐蕃發兵攻打克什米爾地區的勃律,同時吐蕃煽動疏勒、龜茲和西突厥的弓月部反叛唐朝,以牽制唐朝的軍隊。蕃軍大破勃律,勃律分裂為大勃律小勃律兩國,大勃律臣服於吐蕃,小勃律則臣服於唐朝。吐蕃成功在西域設立了自己的據點,控制了瓦罕走廊,但一系列的戰爭也使其與唐朝的同盟關係徹底決裂。
投靠吐蕃的龜茲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因此唐朝派遣蘇海政會同西突厥的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前往攻打龜茲。但祿東贊利用繼往絕可汗與興昔亡可汗之間的矛盾,使他們發生內訌,興昔亡可汗被殺。吐蕃招誘興昔亡屬下的咄陸部投奔吐蕃,以抗唐軍。663年,疏勒和弓月部招引蕃軍圍攻于闐,唐朝的安西都護高賢率軍支援,無功而返。665年吐蕃再攻于闐,被西州都督崔知辯擊退。667年繼往絕可汗死後,其屬下的弩失畢部投降吐蕃。

芒松芒贊大非川之戰

667年,大相祿東贊在吐谷渾逝世,芒松芒贊親政,並任命尚論查莫為大相;不久又將尚論查莫改為副相,以祿東讚的長子噶爾·贊悉若多布(漢文文獻稱之為贊悉若)為大相。贊悉若的各個兄弟都把持着各地兵權,其中祿東讚的次子噶爾·欽陵贊卓(漢文文獻稱之為論欽陵)領兵鎮守吐谷渾地區。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唐朝罷四鎮。為了攻滅吐蕃以徹底剷除西部邊境之患,唐高宗派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五萬大軍討伐吐蕃。薛仁貴令郭待封率2萬人於大非嶺守輜重薛仁貴帥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薛仁貴部到達烏海。郭待封不執行薛仁貴的計策,領輜重踵進,被吐蕃二十餘萬軍隊打敗,悉棄輜重。薛仁貴部返回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草原),吐蕃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進攻,唐兵大敗。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而還。 [2-6] 
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鎮復歸於唐朝;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儀鳳四年(679年),崔知辯擊吐蕃,唐朝佔安西四鎮;同年改元調露元年,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 [7] 

芒松芒贊去世

根據藏文史料記載,芒松芒贊在676年逝世。葬於松贊干布陵之左,陵墓中填滿了財寶,稱“俄謝曬波”陵。其子杜松芒波傑嗣位。由於杜松芒波傑年幼,唐與吐蕃的戰爭又十分激烈,重臣皆統兵在外,因此吐蕃保密了芒松芒讚的死訊三年,使唐朝不知道吐蕃的權力的真空。所以漢文的史料記載,直到679年(儀鳳四年),論欽陵才向唐朝通告了芒松芒讚的死訊, [1]  並公開祭祀芒松芒讚的遺體。
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爆發了各種屬民奴隸起義。877年,四名奴隸軍首領將歷代吐蕃贊普王陵瓜分並大肆挖掘。芒松芒讚的陵墓被尼哇分得,因此未被挖掘,保存了下來。

芒松芒贊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吐蕃傳》
  • 2.    《資治通鑑》卷201
  • 3.    《冊府元龜》卷一一九◎帝王部·選將:以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衞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衞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以擊吐蕃。
  • 4.    《舊唐書》本紀第五:以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衞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衞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以擊吐蕃。
  • 5.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咸亨元年,乃以右威衞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衞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衞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缽於故廷。
  • 6.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擊之。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 :“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鋭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 。”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併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
  • 7.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68-115
  • 8.    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