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舉一反三

(漢語成語)

鎖定
舉一反三(拼音:jǔ yī fǎn sā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 [1] 
舉一反三(反:類推)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類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於由此知彼,觸類旁通。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舉一反三
拼    音
jǔ yī fǎn sān
近義詞
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反義詞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出    處
《論語·述而》
注音字母
ㄐㄨˇ ㄧ ㄈㄢˇ ㄙㄢ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舉一反三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舉一反三”。 [1] 

舉一反三成語典故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本來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是由於自己的政見不被各國當政者採用,處處碰壁,後來才退而編書講學,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 [2] 
在講學中,他有自已的一套教育理論和方法,他説:“如果受教育者沒有強烈而迫切的學習要求,那麼,教的人縱然費盡心力,也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説卻説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卻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啓發他。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 [2] 

舉一反三成語寓意

“舉一反三”講的是學習的方法,也是思考的途徑,更是生活哲學的運用。“人生有限,學海無涯”是説人的一生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但其中也透露出人生的無奈。因為生命的長度有限,受時間和經歷侷限,個人經驗的積累也就有限。所以要善於管中窺豹,推此及彼,借鑑和運用以往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以前自己或別人的成功的經驗和教訓,也可能是別的公司、行業甚至是國家發展的路徑。通過讀書學習,這些都可以變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時候自身就有了較高的眼界和做事情的起點。 [3] 
然而前人經驗也有侷限,因為時代、社會、環境等因素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果食古不化,照搬別人的經驗,很可能並不適合你的具體境況,所謂舉一反三,是借鑑他人的經驗,解決自己的問題,舉一反三是做學問的貫通與聯想,它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更是一種思辨的能力。舉一反三是有前提的,首先,要有廣博豐富的知識,知識儲備豐厚,才能信手拈來,“見多”才能“識廣”;其次,對知識要吃透。許多知識只是告訴你一種現象,但是其中的因果關係、內在邏輯,需要你去發現、辨別、總結;最後,密切聯繫當時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判斷,因地制宜,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 

舉一反三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舉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類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於由此知彼,觸類旁通。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4] 
  • 運用示例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遊學鄙土,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4] 
宋·朱熹《答胡伯逢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4]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我是憑着一卷《詩韻》學説話,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 [4] 

舉一反三成語辨析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舉一反三”與“觸類旁通”意義相近,兩者都有善於類推,由此及彼的意思;區別在於“舉一反三”偏重於擅長類推,“觸類旁通”偏重於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所指對象可大可小,“觸類旁通”所指對象一般較大。當説明通過所舉例子來推想其他時,宜用“舉一反三”;當表示掌握某一事物的知識來理解其他方面時,宜用“觸類旁通”。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582
  • 2.    和興文化編.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M]. 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03:73-74
  • 3.    《中國成語大會》欄目組. 我的智慧成語世界 1[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2019.01:53-54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能力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