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臘葉

鎖定
《臘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這首詩作者以“臘葉”自況,通過描寫“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委婉地陳述了“不能兩全”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為革命獻身的決心。
作品名稱
臘葉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5年12月26日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臘葉作品原文

臘葉
燈下看《雁門集》,忽然翻出一片壓乾的楓葉來。
這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葱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着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着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它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裏。大概是願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羣葉一同飄散罷。
但今夜它卻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夾在書裏面的原因了。將墜的病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葱鬱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樹木也早經禿盡了;楓樹更何消説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的罷,但可惜我今年竟沒有賞玩秋樹的餘閒。 [1] 

臘葉詞語註釋

雁門集:元代薩都刺(1272-1340)所著詩詞集。薩氏世居山西雁門,故名。
⑵青葱:葱即青翠之色。
⑶淺絳(jiàng):絳,赤色;淺絳,淺赤色。
⑷緋紅地上:地,是一種東西的襯托面,如“白地紅花的碗”。
⑸斑駁:色彩相雜。
⑹斑斕(lán):文采燦爛。
⑺灼灼:光明貌。
⑻葱鬱:草木青盛貌。 [2] 

臘葉創作背景

作者在1931年寫作的《<野草>英文譯本序》曾説《臘葉》是為愛他者的想要保存他而作的。愛他者有兩種所指,狹義的指許廣平。廣義的指所有關心作者的人。1941年,許廣平發表的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將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意圖,説得更清晰:“持久而廣大的戰鬥,魯迅先生拿一枝筆橫掃下軍之後,也難免不筋疲力盡,甚至病起來了,過度的緊張,會使眠食俱廢,這之間,醫生的警告,是絕對不能抽煙,否則吃藥也沒有效驗,周圍的人們都惶恐了。在某一天的夏夜,得着他同鄉人的見告,立刻,我們在他的客廳裏,婉轉陳説,請求他不要太自暴自棄,為了應付敵人,更不能輕易使自己生起病來,使敵人暢快,更使自己的工作無法繼續。我們的話語是多麼粗疏,然而誠摯的心情,卻能得到魯迅先生的幾許容納。後來據他自己承認,在《野摯》中的那篇《臘葉》,那假設被摘下來夾在《雁門集》裏的斑駁的楓葉,就是自況的。”
此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月4日《語絲》週刊第60期。 [3] 

臘葉作品鑑賞

臘葉內容賞析

文章先寫燈下看《雁門集》,翻出一片壓乾的楓葉來。這才想起這是一年前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凋零”的一個夜晚,“我”偶然在庭前小小的楓樹上,看到一片被蟲子蛀壞了的病葉。它“獨有一點蛀孔,鑲着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於是,我將它摘下來,夾在剛買的《雁門集》裏。目的“大概是願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羣葉一同飄散”。
其次,寫一年後的今夜,翻出這一片楓葉後,發現病葉呈“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於是,“我”想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它何以夾在書裏面的原因了”。看來病葉的斑斕,“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至於“葱鬱”之色更只能短時保持。所以,今年深秋“葱鬱”之色已褪,仍會有“和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也不願保存它了。因為在這繁忙緊張的戰鬥生活中,已經“沒有賞玩秋樹的餘閒”。這裏,作者魯迅以斑斕的病葉,象徵自己飽經風霜而病弱的生命,通過病葉的變化,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對同志和親人勸告他保重身體的盛情的謝絕之意,表達了一種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獻身精神。
關於此文含蓄深長之義,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一書中有一段説明:“…《臘葉》寫成後,先生曾給我看原稿,彷彿作為閒談似的,我曾發過一次傻問:何以這篇題材取了‘臘葉’?先生給我的答案,當初便使我如獲至寶,但一直沒有向人説過,至今印象還是深刻,覺得説説也無妨了。‘許公很鼓勵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鬆懈,不要怠忽;但又很愛護我,希望我多加保養,不要過勞,不要發狠。這是不能兩全的。這裏面有着矛盾。《臘葉》的感興就從這兒得來,《雁門集》等等都是無關宏旨的。’這便是先生談話的大意。”這段回憶文字印證了作者魯迅所説的“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這句話。這裏的“許公”指許廣平。自然,魯迅所説的“愛我者”不單指許廣平,應包括當時熱愛和關心作者魯迅的廣大進步青年在內。因此,魯迅在《臘葉》中把自己憐惜、愛護、珍藏病葉的心情,比喻青年們對於自己的愛護和珍惜,並流露出自己親切的感激之情。進而通過病葉,闡明自己體味的人生哲理: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作為一個革命者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戰鬥的事業,而不應在鬥爭中過份珍惜和保存自己。此文就是這樣從個人生命與革命鬥爭關係這個生死觀的側面,展示了一個革命戰士應有的心境和情操,把一種置個人苦樂安逸於不顧的無私的心懷,展現出來。 [4] 

臘葉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玉石:“這篇散文詩,在它現實生活的層面上的表述中,已經包含了面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因此它本身就包藴一種人生的哲學,並在象徵中構設了通向更深的哲學層面的橋樑。” [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片山智行:“散文詩《臘葉》的主題重心應該説是在於現實構成的緊張感之中” 。 [3] 

臘葉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5] 
參考資料
  • 1.    臘葉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6-06-05]
  • 2.    李何林.魯迅《野草》註解: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74頁
  • 3.    孫玉石.《野草》二十四講:中信出版社,2014年:239-241頁
  • 4.    傅德岷.魯迅詩歌散文雜文鑑賞: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145-146頁
  • 5.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