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蘆巴

鎖定
胡蘆巴,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胡蘆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乾燥成熟種子。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西南、西北各地呈半野生狀態。具有温腎助陽,祛寒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
別    名
葫蘆巴
苦豆
蘆巴子
胡巴季豆
小木夏 展開
別名
葫蘆巴
苦豆
蘆巴子
胡巴季豆
小木夏
香豆子 收起
中藥名稱
胡蘆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胡盧巴屬
胡蘆巴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西南、西北各地呈半野生狀態
採收時間
夏季果實成熟時
用    量
5~10g
貯    藏
置乾燥處

胡蘆巴入藥部位

乾燥成熟種子。

胡蘆巴性味

味苦,性温。

胡蘆巴歸經

歸腎經。

胡蘆巴功效

温腎助陽,祛寒止痛。

胡蘆巴主治

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

胡蘆巴相關配伍

1、治小腸氣攻刺:葫蘆巴(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茴香炒紫,用熱酒沃,蓋定,取酒調下。(《仁齋直指方葫蘆巴散)
2、膀胱氣:葫蘆巴、茴香子、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謂下,與丸於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義》)
3、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惡悶亂,並皆治之:葫蘆巴(炒)一斤,吳茱萸(湯洗十次,炒)一斤,川楝子(炒)十二兩,大巴戟(去心,炒)、川烏(炮,去皮、臍)各一兩,茴香(淘去土,炒)十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麪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葫蘆巴丸)
4、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研)各三分。上三味,搗研為末,酒煮麪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鹽湯下。(《聖濟總錄》葫蘆巴丸)
5、一切寒濕腳氣,腿膝疼痛,步行無力:葫蘆巴四兩(浸一宿),破故紙四兩(炒香)。上為細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頂去穰,填藥在內,以滿為度,複用頂蓋之,用竹籤簽定,蒸熟取出,爛研,用前件填不盡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葫蘆巴丸)

胡蘆巴用法用量

5~10g。

胡蘆巴炮製

胡蘆巴採集加工

夏季果實成熟採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胡蘆巴炮製方法

1、胡蘆巴: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2、鹽胡蘆巴:取淨胡蘆巴,照鹽水炙法炒至鼓起,微具焦斑,有香氣溢出時,取出,晾涼。用時搗碎。本品形如胡蘆巴,表面黃棕色至棕色,偶見焦斑。略具香氣,味微鹹。

胡蘆巴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主根深達土中80釐米,根系發達。莖直立,圓柱形,多分枝,微被柔毛。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全緣,膜質,基部與葉柄相連,先端漸尖,被毛;葉柄平展,長6-12毫米;小葉長倒卵形、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近等大,長15-40毫米,寬4-15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具三角形尖齒,上面無毛,下面疏被柔毛,或禿淨,側脈5-6對,不明顯;頂生小葉具較長的小葉柄。花無梗,1-2朵着生葉腋,長13-18毫米;萼筒狀,長7-8毫米,被長柔毛,萼齒披針形,錐尖,與萼等長;花冠黃白色或淡黃色,基部稍呈堇青色,旗瓣長倒卵形,先端深凹,明顯地比冀瓣和龍骨瓣長;子房線形,微被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胚珠多數。莢果圓筒狀,長7-12釐米,徑4-5毫米,直或稍彎曲,無毛或微被柔毛,先端具細長喙,喙長約2釐米(包括子房上部不育部分),背縫增厚,表面有明顯的縱長網紋,有種子10-20粒。種子長圓狀卵形,長3-5毫米,寬2-3毫米,棕褐色,表面凹凸不平。花期4-7月,果期7-9月。

胡蘆巴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西南、西北各地呈半野生狀態。生於田間、路旁。分佈於地中海東岸、中東伊朗高原以至喜馬拉雅地區。

胡蘆巴藥材性狀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長3~4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平滑,兩側各具一深斜溝,相交處有點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種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狀,具黏性;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肥大而長。氣香,味微苦。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