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萍

(中國內地女演員、編劇、作家)

鎖定
胡萍,1910年(—説1913年),出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 [2]  ,中國內地女演員、編劇、作家 [5] 
20世紀30年代初,在省立長沙女子中學讀書時,因為家庭困難,就半工半讀,胡萍不但長得嬌美秀麗,而且文采極佳,將積蓄下來的錢全用來買票看戲、看電影。遇到了同是湖南人的田漢,就自信地毛遂自薦,熱情的田漢見她極有前途,就帶她到了上海,進入他創辦的“南國劇社” [8]  。1933年秋,胡萍轉入“藝華”影片公司,她在“藝華”主演或擔任重要角色的影片有,史東山編導的《女人》(1934)、蔡楚生編導的《飛花村》(1934)、陽翰笙編導的《生之哀歌》(1935)、洪深編劇的《時勢英雄》(1935)以及歐陽予倩的名作《新桃花扇》(1935)等。她因此成為了“藝華”公司的台柱,奠定了她在電影圈內的地位 [7]  。1937年,胡萍在電影《夜半歌聲》中演技得到充分的發揮,獲得好評 [9] 
主要作品有《姊姊的悲劇》《生之哀歌》《時勢英雄》《青年進行曲》《夜半歌聲》等 [1]  。胡萍多才多藝,能編善演,被人稱為“作家明星”。她曾在一家咖啡館當服務員,田漢發現她具有演戲的天賦,就介紹她到上海進入戲劇界 [3]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萍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後息影 [2] 
曾經主演《夜半歌聲》(1937),在中國電影史上留名的胡萍,她的最後歸宿,至今眾説紛紜,有1945年病死説,有去香港、廣州説。最新的説法是胡萍在湘潭的弟弟曾在數年前,投書天津的一家報社尋找胡萍及其後人,胡萍的弟弟稱胡萍在建國後入珠江電影製片廠,上世紀50年代後,隨夫遷至天津 [6] 
本    名
胡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長沙 [2] 
出生日期
1910年(一説1913年) [3-4] 
畢業院校
長沙女子中學 [4] 
代表作品
姊姊的悲劇
生之哀歌
時勢英雄
青年進行曲
夜半歌聲
職    業
演員、編劇

胡萍人物生平

胡萍早年經歷

胡萍,1910年(一説191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世紀30年代初,當她在省立長沙女子中學讀書時,因為家庭困難,她就半工半讀,曾在咖啡廳做過女招待,將辛苦賺來的錢付學費、過日子。胡萍不但長得嬌美秀麗,而且文采極佳,是個才華橫溢的學生,同時她酷愛文藝,將積蓄下來的錢全用來買票看戲、看電影。中學畢業後,出於對戲劇的愛好,胡萍想當一名演員。可是當時長沙並無劇團。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同是湖南人的田漢,就自信地毛遂自薦,熱情的田漢見她極有前途,就帶她到了上海,進入他創辦的“南國劇社” [4] 

胡萍演藝經歷

在“南國劇社”,胡萍參加演出了《街頭人》、《亂鍾》等舞台劇。胡萍從來未曾演過戲,也沒受過戲劇基本訓練,然而憑她的天賦才氣和刻苦自學,終於在演出話劇《蘇州夜話》時一舉成名。後來,田漢還介紹她加入了“左翼戲劇家聯盟”。1931年,胡萍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友聯”和“白虹”參演了《海上英雄》(1931)和《綠林豔史》兩部影片。1932年她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為一名進步電影工作者 [4] 
1932年至1933年,它在“明星”參加拍攝了七部影片,其中的《戀愛與生命》(1932)和《姊姊的悲劇》(1933)兩片由她擔任女主角。《姊姊的悲劇》的劇本由她編寫,高梨痕出任導演,男主角是鄭正秋。1933年秋,她轉入藝華影片公司,主演了《烈焰》一片。1933年的影片《姊姊的悲劇》的劇本是胡萍自己寫的,由高梨痕導演,男主角是鄭小秋。她自編自演,不但發揮了表演的才能,而且還顯示了她的文學稟賦,所以人們稱她為“作家明星”。 [4] 
胡萍劇照
1933年秋,胡萍轉入“藝華”影片公司,她在“藝華”主演或擔任重要角色的影片有,史東山編導的《女人》(1934)、蔡楚生編導的《飛花村》(1934)、陽翰笙編導的《生之哀歌》(1935)、洪深編劇的《時勢英雄》(1935)以及歐陽予倩的名作《新桃花扇》(1935)等。她因此成為了“藝華”公司的台柱,奠定了她在電影圈內的地位 [4]  。1937年,胡萍在電影《夜半歌聲》中演技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獲得好評 [4] 
抗日戰爭爆發後,胡萍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後來息影,因而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2] 

胡萍歸宿成謎

胡萍最後的歸宿,至今眾説紛紜,有1945年病死説,有去香港、廣州説。抗戰期間,胡萍因抗戰而到了重慶。她此後的際遇,眾説紛紜,一種説法是大武漢撤退後,她去了香港,改着西服男裝,出入交際場合,又結交了一個富家子,但行蹤詭秘。另一個版本,是傳説她成為女諜,化妝打入日軍內部套取情報,不知所終,多半是犧牲了。不過也有人發現,胡萍“文革”之後仍然在長沙,有人在長沙街頭看見過她。最新的説法是胡萍在湘潭的弟弟曾在數年前,投書天津的一家報社尋找胡萍及其後人,胡萍的弟弟稱胡萍在建國後入珠江電影製片廠,上世紀50年代後,隨夫遷至天津 [4] 

胡萍“紅姑娘”稱號

胡萍的打扮,從頭到腳都是紅的,口唇紅,衣服紅,腮幫子也透着點紅。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上海,她有“紅姑娘”之稱。似乎還有人説,她的思想也是‘紅’的。”(宋之的《紅姑娘胡萍》)胡萍之“紅”,盡人皆知。魯思採訪時,明知故問:胡小姐最喜歡穿的是什麼顏色的衣服?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問:紅的吧?答:唔。(《胡萍訪問記》)國民黨特務也知道她是“紅”的。當時,國民黨把胡萍的口紅、腮紅、紅裳與“赤化”放在一起説事,説她的思想也是“紅”的。1933年11月12日,他們編造了一個“上海電影界鏟共同志會”,搗毀了田漢、胡萍所在的“藝華”影片公司攝影場,並向上海各影院發出“警告信”:“對於田漢(陳瑜)、沈端先(夏衍)、卜萬蒼、胡萍、金焰等所導演、所編劇、所主演之各項鼓吹階級鬥爭、貧富對立的反動電影,一律不予放映,否則必以暴力手段對付,如藝華公司一樣,決不寬假……”魯迅在《準風月談》的後記中摘錄了《大美晚報》的上述報道。但這場鬧劇,並沒有“鬧”起來,最後也不了了之 [4] 
把口紅、腮紅、紅裳與“赤化”放在一起説事,似乎顯得過於突兀,可它們的確都是“上海摩登”———上世紀30年代出現的新型都市文化。穿紅衣,在革命青年這裏已成一種時髦,既可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場,又能讓人“道路以目”。Morden,可譯為“摩登”,也可譯為“現代”,革命是最最現代的意識,摩登青年怎會甘於落伍?宋之的在《紅姑娘胡萍》一文中還寫道:“在中國的女明星裏,胡萍女士是最有美國風的,你看她那兩條彎彎的眉,你看她那一隻扁闊的嘴,不很像美國的女明星嗎?可惜是畫的,要是真的,那就好了”。連容貌都極富現代感的胡萍,怎能不紅? [4] 
胡萍確是一身本領,不但會演戲,還會做文章、編劇本。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拍攝的《姊姊的悲劇》,因此有“作家明星”之稱。不過,當時也有流言稱,這些文章和劇本其實是請人代寫的。胡萍還會……即使直説也未嘗不可吧,她還會跳舞。當時的舞場備有舞女,舞客多為男人,跳舞在正經人看來可不是一件正經事,更何況胡萍還是一位左翼文化人 [4] 
胡萍想進入電影、戲劇界,找到老鄉田漢毛遂自薦。田漢創作過《咖啡店之一夜》,對於這樣一位簡直是從自己劇本中跑出來的奇特女性,怎能不大力揄揚?“田老大”還介紹胡萍加入了左翼戲劇家聯盟。胡萍也知恩圖報,日後田漢被逮,軟禁南京,卻仍能演戲,於是邀請上海演員赴寧“大演其戲”。左翼文藝運動領導人因怕演出會被南京政府利用,派人分頭勸阻受邀演員。金焰王人美夫婦遂以電影公司趕戲為由,婉拒了田漢的邀請,胡萍卻擔任了田漢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説改編的《復活》一劇的女主角。

胡萍參演電影

參考資料 [1] 

胡萍參演話劇

舞台劇《街頭人》《亂鍾》等 [4] 
話劇《蘇州夜話》《復活》等 [4] 

胡萍編劇作品

1933年電影《姊姊的悲劇》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