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育華路

(威海市境內道路)

鎖定
育華路(Yuhua Lu)位於威海主城區,歷史悠久,地方行政屬鯨園街道辦事處,環抱歷史悠久的軍港,直面3000米水外的劉公島
中文名
育華路
位    置
威海主城區
長    度
740 m
寬    度
10 m

目錄

育華路歷史淵源

見證了北洋水師——近代中國這支堪稱當時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的悲壯覆滅戰此戰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
育華路 育華路
1875年,清朝政府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劉公島立軍,修建海軍基地設海軍學堂。育華路成為當時海軍的主要指揮機關所在地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育華路成為北洋水師的主要指揮機關所在地
1895年1月,日軍兩萬人在聯合艦隊25艘軍艦、16艘魚雷艇的掩護下登陸山東榮成灣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衞戰役打響。李鴻章害怕被日軍反擊,提出所謂“保船制敵”、“避敵保船”,將水師全軍藏在威海衞的避風港中,將黃海、渤海制海權白白送給日軍。1895年1月30日,日軍進攻南幫炮台,聯合艦隊也從海上封鎖港口,正面炮擊威海衞,劉公島、育華路等處飽受日本海軍炮火荼毒。在拒絕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的勸降和北洋海軍洋員瑞乃爾等的逼降之後,海軍提督丁汝昌、總兵張文宣對清政府已絕望,自盡以謝國人。
此戰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增開登州為通商口岸,威海衞受登州府節制,成為山東省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
1898年7月1日,由慶親王奕劻和總理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恆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衞專條》,中國將威海衞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10英里地方)租與英國,威海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1898年英軍進駐威海衞,育華路成為英軍在山東最早的駐紮地之一。
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的司令官邸英華務司署、威海衞行政長官署設於育華路
自此,中國近代史上形成了膠州灣、旅順口、威海衞、廣州灣等四個租借地和香港、澳門兩塊殖民地。
育華路西起北山路,東至東山路,長740米,寬10米,瀝青混凝土路面
1898~1930年間建成,是威海衞通商口岸商埠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威海衞行政區管理公署所在地。
1932年,初名大成巷,後名育華路,以當時的育華中學得名。
育華路 育華路
1949年後,併入醫院路。
1969年7月,併入擁軍路。
1986年12月30日(威政發[86]第340號)恢復為育華路。
1991年4月26日(威政發[1991]72號)將擁軍路併入。
育華路 育華路
育華路 育華路
1996年,經解放軍總部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為支援地方經濟,拓通軍隊營區(含家屬區),連接東山路,重組育華路,徹底打通了威海市主城區至伴月灣的主交通幹線,為威海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突出貢獻。
2000年全路實施地下綜治工程,光纖入户、自來水供給、電力管線、排污疏浚等項目於當年全部完工。
2008年在全路及重點區域加裝超高清攝像頭,屬於軍地雙方安全重點管控區域。
育華路機構:威海市實驗中學水警區、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威海中支公司。
育華路居民區:學校家屬區、海軍軍官家屬區。
育華路 育華路

育華路老洋房

“老洋房”的建造年代主要集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上世紀30年代中葉,集中在市區海濱一帶和劉公島上,5成以上分佈在劉公島。現存“老洋房”共計68處,228棟。市區主要分佈於北山路、育華路、東山路、環海路一線。
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司令官邸
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司令官邸 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司令官邸
淡褐色花崗岩砌壁,鐵瓦斜坡屋頂,五面體鐘樓……造型美觀,洋溢着歐式風情。
這座擁有上百年曆史的“華勇營大樓”建造於1899年至1900年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的司令官邸,現為部隊官兵宿舍。
英華務司署舊址
英華務司署舊址 英華務司署舊址
英華務司署舊址 英華務司署舊址
小紅樓(英華務司署舊址)是一座兩層歐式別墅建築,位於西北山路北側,建於1916年,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小紅樓原為英商私人住宅,解放初期,董必武粟裕張萬年等一些來威的高級將領多下榻於此,故又稱將軍樓。
小紅樓保存完好,格局未變。
四眼樓
四眼樓 四眼樓
四眼樓為英租時期海軍司令的避暑別墅,建於1898年,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其頂層前部石牆上有四個圓孔,好像整座樓的四個眼睛,故而得名。
“四眼樓”已經改為一所茶樓,紅燈籠高高掛起,古樸典雅。
在這裏,一幅幅英租時期老照片點綴其間,人們在品茶之餘,還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