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肛門脱出

鎖定
肛門脱出並不就是單純的脱肛;脱肛(或稱直腸脱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而脱垂於肛門外;直腸脱垂常見於兒童及老年人,在兒童,直腸脱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成人完全性直腸脱垂較嚴重的,長期脱垂將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有脱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那麼肛門脱出並不就是單純的脱肛,還有其他幾種可能性。
中醫病名
直腸脱垂
別    名
肛門脱出
多發羣體
兒童及老年人
常見發病部位
肛門

肛門脱出原因及症狀

脱肛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
一、因全身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內脂肪被吸收,骨盆底組織空虛,失去對直腸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發生直腸全層脱垂。直腸粘膜下層鬆弛,容易與肌層分離,則形成直腸粘膜脱垂
二、因直腸前陷凹腹膜反折過低,當腹壓增加時,腸袢直接壓迫直腸前壁,將直腸向下推出。
三、因小兒盆腔支持組織發育不全,不能對直腸承擔充分的支持作用,或骶骨彎曲尚未長成,直腸成垂直狀態,並且比較活動;又因久痢久瀉,腹壓持續增加,以致容易發生脱垂,一般多為直腸粘膜脱垂。
四、因年老及多次分娩,或分娩時會陰撕裂,以致骨盆底肌肉和直腸支持組織鬆弛無力,不能固定直腸於正常位置。
五、因三期內痔和直腸息肉經常脱出,將直腸粘膜向下牽拉,引起直腸粘膜脱出。
六、因長期便秘、腹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慢性咳嗽等,使腹壓持續升高,向下推壓直腸。
肛門脱出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脱肛:
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並脱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直腸粘膜及直腸反覆脱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是其主要特點。根據脱出病史,視診看脱出物即可診斷。脱肛可分為三度: i度脱垂、ii度脱垂、iii度脱垂。
二、內痔
便時內痔脱出肛門外,便後痔團自行回納者為Ⅱ期內痔;便後痔團不能回納,需用手法復位者為Ⅲ期內痔。痔團紫紅或鮮紅色,似草莓狀,粘膜菲薄易出血。
三、外痔
常因糞便乾結,排糞用力後肛緣外突發生腫物、疼痛明顯,局部為圓形腫物,觸痛明顯,皮下有紫藍色結節,多為血栓性外痔;肛門皮膚反覆輕微損傷和感染,可使皮膚紅、腫、熱、痛、皮膚皺褶腫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後,遺留成皮贅,為結締組織性外痔,僅有便後肛門部不適,不易清潔或瘙癢等症狀。
四、直腸息肉
直腸下端息肉可隨排便脱出肛門外,能自行回納,息肉表面為粘膜,粘膜發炎時呈草莓狀,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除小的三角狀、米粒狀肥大的肛乳頭外,較大的肛乳頭可隨排便脱出肛門外,部分能自行回納,有的需用手託回覆位,臨牀僅有肛門不適、無壓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
六、腫瘤:
直腸腺瘤、絨毛狀或乳頭狀腺瘤黑色素瘤低位直腸癌等可隨排糞脱出肛門外,伴有便血和膿血便。肛管癌可疼痛和出血,腫物呈菜花樣,常在肛門外。

肛門脱出疾病危害

① 便血:排便時糞便過於乾燥就會擦傷肛門內膜壁,引起便血,便血量一般很少,常在便後手紙上看到。
② 脱出肛外:腫物脱出是脱肛的最主要的表現。排便時腫物會脱出肛外,會自行縮回。但時間已久,就需要患者用手塞回。長久不治,走路、咳嗽等細微的動作都會使腫物脱出肛外,很難回到原位。
③ 肛門處潮濕:經常性脱肛,會使肛門括約肌收縮過度而無力閉合,使得粘液會從肛門內流出,導致肛門處會潮濕。
④ 瘙癢:腫物長期暴露於肛門外,很容易受到感染,引起水腫、潰爛,流出膿汁,刺激肛門周圍的皮膚,而引發瘙癢。
⑤ 腫脹:脱肛會使直腸內膜脱落,壓迫肛門內膜壁,使得靜脈血液不能正常循環,導致腫脹、下墜,使得肛門括約肌收縮無力而直接壞死。 [1] 

肛門脱出疾病預防

肛門脱出的發生與很多因素有關,預防時我們需要注意:
1、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和肛門功能鍛鍊,增強體質,改善肛門功能、增加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力。
2、及時治療可引起肛門脱出的疾病,如內痔、直腸息肉等。
3、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等。保持大便通暢。
4、保持肛門部清潔衞生,便後應用軟紙擦肛,睡覺前最好用温水洗肛門部,這樣即保持肛門的清潔衞生,又可促進肛門部的血液循環。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便時不要看書、看報、用力努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