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聲阻抗測試

鎖定
聲阻抗測試又稱中耳分析儀,用以對中耳炎症、咽鼓管功能及鐙骨肌反射的瞭解與診斷,一般用於鑑別傳導性聽力損失和混合聽力損失。
聲阻抗是指媒質中聲的吸收,等於界面壓強與通過該面的聲通量(質點流速或體速度乘以面積)之比。
中文名
聲阻抗測試
別    名
中耳分析儀
功    能
鑑別傳導性聽力損失

聲阻抗測試工作原理

當一個機械波從外界傳到鼓膜時,大部分能量可以通過聽骨鏈傳送到耳蝸,但仍然會有一小部分聲能從鼓膜表面反射回外耳道,另外一部分聲能則消耗在克服摩擦力上。聲能在傳導過程中,傳到耳蝸的能量與其反射、摩擦消耗的能量三者之間的關係因中耳病變而改變。
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既有阻擋和抵抗的一面即聲阻抗;也有傳導和接納的一面即聲導納,聲阻抗和聲導納的總和叫聲導抗。聲導抗儀是用來測量從鼓膜返回來的聲能,並由此推知中耳的狀態。
因為阻抗大小取決於質量、勁度(和摩擦力。由於中耳病變對質量和摩擦力的影響較小,通常影響的是勁度,所以中耳的狀態用順應性來描述。順應性高=阻抗小,順應性低=阻抗大。如,中耳腔內有積液時,鼓膜的活動會受到限制,導致返回外耳道的聲能增加,傳導到耳蝸的聲能相對就減少了,中耳的阻抗很高,順應性很小。
順應性與空氣容量有關。如果中耳腔因有積液積聚,使腔內的空氣容積減少,中耳就顯得比較僵硬,順應性低。因此,中耳腔的順應性用容積單位 cc 表示。聲導抗儀上表示中耳順應性高低的單位是 cc。 [3] 

聲阻抗測試性能特點

骨氣導間距大於15dB的患者一般在聲阻抗測試中具能得到佐證。兒童選配助聽器時,最好常規測定聲阻抗,由於兒童因解剖原因最易出現中耳炎所致聽力障礙
常見的臨牀中耳鼓室圖形有:
A型:正常型,即峯壓點位於±50daPa之間,峯值0.3-1.65ml,兒童則為0.35-1.4ml,
B型:平坦型,提示鼓膜及中耳系統不活動,如中耳積液、探頭耵聹阻塞等。
C型:鼓室負壓型,圖表現為峯壓點位於-100daPa以外,提示中耳狀態。常見原因多為中耳為咽鼓管不通。鐙骨肌的反射閾強度正常耳為70-100dBL,平均為85dB。 [1] 

聲阻抗測試通用術語

通過測試中耳的聲阻抗或聲導納瞭解中耳的功能狀態,為“耳聲阻抗/導納測試”,在聽力學耳科學常用“聲導抗”測試作為耳聲阻抗測試、耳聲導納測試或二者的通用術語。聲導抗測試是通過聲刺激所引起的中耳結構生物物理變化來觀察聽覺系統功能狀態的一種客觀測試方法。70 年代以後普遍應用於臨牀,由於不需受試者主觀反應,操作簡單、迅速,因此,很適合於測試嬰幼兒,並可作為篩選應用。 [1] 

聲阻抗測試測試目的

人的中耳是一種阻抗匹配裝置,它可將聲能轉化成電能並放大,如果在機械波傳導通路上有病變如中耳腔積液、聽骨鏈病變或有新生物改變了阻抗匹配性能,妨礙了機械波的有效傳導,就會導致傳導性耳聾聲導抗測試的目的就是要分析中耳的狀況。 [2] 

聲阻抗測試測試方法

將一個探頭塞進耳道,使耳道形成一個封閉腔。這個密封腔由探頭、外耳道鼓膜組成。探頭內有 3 根小管。第一根是導聲管,傳導鼓膜;第二根小管連接麥克風,用於監測密封腔內的聲強級變化情況。這種變化可通過與麥克風相連的平衡計顯示出來。當密封腔內的聲強級是 85db 時,平衡計指針在“0”上。當鼓膜、聽骨鏈的功能有變化時,當鼓膜反射回到外耳道中的聲強級也跟着變化,平衡計指針隨着擺動。第三根小管與小型氣壓泵和壓力計相連,可調節外耳道壓力在±4mmH O 範圍內變動。通過改變外耳道的壓力,使鼓膜的活動度發生改變,從而可觀察到中耳動態順應性情況。
外耳道所能產生的聲強級取決於鼓膜和中耳系統的順應性。麥克風可測出從鼓膜上返回外耳道的聲能。返回的聲能多少以正負方向顯示在平衡計上。根據聲強級大小可以推算出封閉腔的容積。
例如:當中耳系統僵硬時,如中耳炎,返回的外耳道聲能比正常時多,導致外耳道的聲強級增高,平衡計上的指針偏向正值,説明中耳腔的容積變小,順應性降低。與此相反,當聽骨鏈中斷時,返回外耳道的聲能比正常少,導致外耳道的聲強級降低,平衡計上的指針偏向負值,説明中耳腔的容積變大,順應性增加。 [3] 

聲阻抗測試測試項目

用聲導抗儀可測出一組數據,包括鼓室圖、靜態聲順圖和聲反射閾,各項檢查都能提供有用信息,三項檢查結果綜合起來,對耳聾性質的診斷價值極大。

聲阻抗測試靜態聲順值

在外耳道的壓力與中耳壓力相等、中耳肌肉最放鬆時,鼓膜最柔順,中耳順應性最好。中耳系統的順應性通過 Cmax 、C+200 兩個值來決定。C+200 表示外耳道壓力為 200mmH2O、鼓膜最僵硬、中耳順應性最低時的值; Cmax 表示外耳道壓力為 0mH2O、鼓膜最柔順、中耳順應性最大時的值;這兩者之差 Cmax - C+200 就是靜態聲順值。中耳最大的順應性正常範圍是 0.3~1.6cc。

聲阻抗測試鼓室圖

反映中耳系統的順應性隨外耳道壓力變化而變化的曲線。正常情況下,中耳的壓力=外耳道壓力。如果不相等,鼓膜的順應性就會減少。鼓膜上的壓力變化越大,中耳的順應性變化越大。從氣壓泵對外耳道施加的壓力改變(+200~-400 mmH2O)過程中,我們可看到鼓膜的順應性也在作相應的改變。以壓力(mmH2O)為橫座標、順應性(cc)為縱座標描繪出的圖形就的得出了鼓室圖。鼓室圖可分為三型:
1)A形:鍾型曲線,靜態聲順值(峯值)出現在 0~100mmH2O之間,高度為 0.3~1.6cc。這是正常的鼓室圖。有時可見兩種亞型。
①AS型:中耳壓力正常,但峯值降低<0.33cc。與鐙骨固定有關。
②AD型:中耳壓力正常,但峯值增高>1.6cc。可能是鼓膜鬆弛、聽骨鏈中斷、鼓膜穿孔後在癒合。
2)B 型:平坦型曲線,無峯值出現,即使有,其高度也不會超過 0.3cc。這表示中耳有病變使鼓膜順應性減少,常見於中耳積液、鼓膜置管被堵塞時。
3)C型:看起來像 A型曲線,也是鍾型曲線,但峯值明顯左移,在-100mmH2O之後,高度在正常範圍 0.3~1.6cc,與咽鼓管堵塞有關。此型鼓室圖很常見,尤其多見於7歲以下的兒童,有時是暫時性的,做幾下吞嚥動作使咽鼓管張開,壓力恢復正常即可。

聲阻抗測試鐙骨肌聲反射

由於鐙骨肌聲反射所導致的順應性減低(外耳道中的聲強級增大)可在給聲同時,從導抗儀中讀出。
只要刺激一側耳,兩側的鐙骨肌會同時收縮。用同側、對側聲反射試驗可測出整條聲反射的通路。參與鐙骨肌聲反射的兩條神經:傳入神經——第七對腦神經(Ⅶ面神經) ;傳出神經——第八對腦神經(Ⅷ聽神經) 。

聲阻抗測試臨牀應用

鑑別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蝸性還是蝸後性可以用聲反射來確定。如果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蝸性,聲反射閾值則比正常人要低,如果聲反射閾值≤60db,就説明有重症,提示這種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蝸性耳聾。聲刺激引起鐙骨肌收縮是不受意志支配的反射活動,而純音測聽必須依賴受試者配合才能進行。 聲反射的客觀特性可用以鑑別非器質性聾。 一般説來, 聽力損失越重,聲反射引出的機會越少。 一般感音神經性聾聽力損失至 30dB以上, 有些聲反射就難以引出。
耳蝸性聾由於聲反射消失較晚,其聲反射閾的感覺級隨聽力損失增多而縮小,當聲反射閾的感覺級小於 15dB(SL)時,就很難引出反射。在比相應波長“聽閾”低的水平引出反射是不可想像。這種情況顯然是非器質性聾的表現。但由於此法並非實際聽閾測試,只是測定患者對聽閾上高強度的反應。因此,只有在受試者主訴聽力損失大於聲反射閾的情況下才有實用意義,否則不能排除耳蝸性聾重症陽性的情況。 [4] 
參考資料
  • 1.    顧瑞.臨牀聽力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
  • 2.    韓德民,許時昂.聽力學基礎與臨牀: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 3.    韓德民.臨牀聽力學: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
  • 4.    劉康.助聽器驗配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