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鐙骨肌

鎖定
為全身中最小的橫紋肌,是圓錐形的羽狀肌,起自鼓室後壁,止於鐙骨小頭的末端,其功能是拉鐙骨小頭向後,使鐙骨底離開前庭窗,以減低迷路內壓。以上兩塊肌肉的共同作用,是使聽骨鏈的阻力增加,使外來的聲波得到衰減,從而對內耳起了保護作用。如果長時間在噪音環境中,即可使兩肌發生疲勞,致使內耳受損。
中文名
鐙骨肌
外文名
stapedius muscle

鐙骨肌鐙骨肌反射臨牀診斷

檢查嬰幼兒聽力:隨着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的開展,臨牀中篩查出愈來愈多的聽障患兒,為了確診這部分患兒的聽力損失程度及類型,需要通過組合聽力測試及相關檢查進行聽力診斷。由於ASR特殊的反射徑路,其對中耳功能的判斷、蝸性、蝸後病變及面神經病變的診斷均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少學者主張應將其作為新生兒聽力篩查及聽力診斷的常規項目。
1、探測音的選擇:
新生兒能否引出ASR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探測頻率,當探測音頻率在220~226Hz時,大部分鐙骨肌反射閾值會升高或引不出;而以高頻純音作為探測音時,ASR的引出率有所提高且反射閾值降低。將健康新生兒或嬰兒作為研究對象時,若採用低頻探測音(220Hz或226Hz)時,ASR的引出率很低,這可能與嬰幼兒低阻抗的鼓膜和高阻抗的中耳不匹配有關;在將探測音的頻率提高到660Hz後,ASR的引出率明顯提高;而若使用1000Hz的探測音檢測健康嬰幼兒的ASR時,反射的引出率可達到100%。
2、刺激音的選擇:
ASR的檢測可選用的刺激音有不同頻率的純音、寬帶噪聲等。與純音相比,使用寬帶噪聲作為刺激音,能在較低的聲音強度引出ASR,ASRT可降低10~20dBHL,這可以降低新生兒在聽力檢查時過刺激的風險,同時也使受試者在接受檢測時更舒適、安全,但使用有頻率特性的純音作為刺激音,對聽力的診斷性評估可能更具有價值。隨着嬰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中耳及外耳發育的逐漸完善,寬帶噪聲作為刺激音的ASRT是否仍低於純音刺激音,其應用是否適用於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這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探討。有學者認為若刺激音與探測音選擇同樣的頻率(如選擇1000Hz的探測音,且同時使用1000Hz的純音作為刺激音),可能會因聲交叉作用對ASR結果造成影響。但有學者同時使用1000Hz的探測音及刺激音對健康新生兒進行檢測,發現ASR的引出率達94%,其他學者採用相似的檢測條件,也能在99.3%的受試對象上引出ASR。這表明,選擇相同頻率的探測音及刺激音可能對ASR造成的影響不大,若允許,可增加耳聲發射檢測以排除由於聲交叉作用造成的假陽性。
3、嬰幼兒的鐙骨肌反射閾(ASRT):
眾多研究表明,嬰幼兒的ASRT受探測音、刺激音及嬰幼兒的年齡甚至性別、耳別等多種因素影響。不同頻率的探測音,所檢測到的ASRT差別甚大。

鐙骨肌鐙骨肌痙攣

常發生在面神經異常興奮時,如面癱恢復期、半面痙攣等,並與面神經其他分支的面部肌肉有聯動關係,常為面肌痙攣的一部分。若鼓室導抗圖上未發現鋸齒波,可能與橙骨肌陣攣的幅度較小及外耳道被施於正壓或負壓而不易記錄到有關。讓患者做閉眼、示齒、鼓腮等動作時,在無刺激聲的“聲反射”曲線上可記錄到隨表情肌持續運動而持續出現,或隨表情肌反覆運動而反覆出現的鋸齒狀波形,表現出鏡骨肌收縮的持續性和不易疲勞性的特點。這種鋸齒波在橙骨肌反射性收縮時亦可記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