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鎖定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士課街,是一座東正教堂,建築面積1005平方米,建於1931年,為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築。1980年經修復後改為天主教堂。現為黑龍江省天主教愛國會、哈爾濱市天主教愛國會和黑龍江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所在地。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地理位置
哈爾濱市南崗區士課街47號 [6] 
開放時間
5月1日-10月15日 8:00-15:00,教堂通常只在舉行宗教活動時開放,平時不開放參觀,具體請以景區內當日公示為準 [6] 
景點級別
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005 m²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建議遊玩時長
半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教堂歷史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1907年隨調防的俄軍從公主嶺遷來哈爾濱。1912年2月25日,在現址建起一座木結構的教堂(2000年7月13日,在改造周邊環境的時候拆除),1930年10月在木結構的教堂旁,開始建造這座磚石結構的現存教堂,由俄國建築師斯米爾諾夫·托夫塔諾夫斯基設計。1935年10月6日落成,現為哈爾濱天主教愛國會。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為公主嶺隨軍教堂,隨俄軍調防至哈爾濱懶漢屯落户,後又遷至阿列克謝耶夫卡村(東香坊)重建。隨着松花江東大橋建成和碼頭形成,城區舊城(香坊)居民大批轉移至馬家溝,教堂也隨之遷至教堂街(革新街)44號。1912—1913年建木結構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磚石結構新教堂,形成兩堂並立又渾然一體的特殊格局。磚石教堂由建築師斯米爾諾夫、陶斯他諾夫斯基設計,高大雄偉,引人注目。全堂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其中2根為中央和兩側分界線,中央為聖所。堂內有聖畫家薩德羅基尼的聖畫。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論述教義的聖像。從庫爾斯庫贈送給旅順口俄軍的聖母像,載着贈送者的姓名及年月。教堂佔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築面積502.51平方米,教堂能容納1500人,地處俄羅斯正教徒居住集中的地方,為哈爾濱東正教徒活動中心之一。
1920—1924年,首任掌院司祭別特爾·阿恩道諾夫。
1924—1933年,第二任彼得·羅日傑斯特文斯基。
1933—1937年,第三任米哈衣·魯高基恩。
1937—1943年,第四任阿里司塔拉·波諾馬列夫
1943年,第五任西滅恩·諾渥西勒才夫。
1980年,該堂撥給哈爾濱天主教會使用。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佈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是日俄戰爭時期的產物,它是擺脱外來影響之後的俄羅斯風格教堂建築經典。建築結構複雜,裝飾線腳豐富,牆體紅白相間。整個建築充滿着韻律的美、造型的美、色彩的美 [2] 
和其他教堂一樣,在十年浩劫期間,教堂也不可避免地被關閉,並被佔用。“文革”後,有關部門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的修葺,並劃歸為哈爾濱天主教會使用。1980年聖誕節期間,教堂正式對外開放。 [3]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交通信息

8路、87路、109路、121路、7路、386路、17路、18路等公交車,至革新街站下車即是。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文化地標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3]
20世紀初的哈爾濱已經是一座沉浸在教堂鐘聲裏的城市,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建造在當時哈爾濱教堂興建的盛期,宏大的規模、瑰麗的造型,散發着温情的宗教氣息使其在成為一座傑出宗教建築的同時,也成為了拜占庭藝術在哈爾濱城市的一處不可或缺的風景和記憶,成為哈爾濱的文化地標之一。 [4] 
哈爾濱的品格與氣質很別緻,是一座洋味頗足的浪漫都市。早在20世紀初,歐美人就稱哈爾濱為“東方的莫斯科”、“遠東的小巴黎”。今天深入其中,也不難發現如此文化背景的淵源:百年前的那些躲避戰亂的中外流亡者錯將他鄉當故鄉,按照故國的面貌來營造哈爾濱,使得哈爾濱成為了一座被外來文化“異化”了的城市。 [5] 
哈爾濱因為它的獨特建築而聞名,教堂宛如建築羣中的珍珠點綴其間。教堂特有的文化,發散教堂特有魅力,打造了哈爾濱這座旅遊名城特有的魅力景觀。成為諸多遊客觀光旅遊的必遊之地,成為哈爾濱新興的頗有增長點的旅遊景點。 [1]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建築特點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為典型的俄羅斯式建築,磚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對稱佈局,正門西向。上下兩層,上層為宗教活動場所,下層是主教、神甫工作和食宿的地方。屋頂有巴洛克式塔樓、洋葱頭式鐘樓和天主堂,鐘樓、塔樓和天主堂上方各有一枚十字架。 [1]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3]
這座教堂和俄羅斯的古典風格教堂有所不同。俄羅斯的古典風格教堂建築拜占庭式的,其造型和風格幾乎都是以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為範本的。直到16世紀,俄羅斯人推翻外來民族統治,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後,才開始把教堂建成具有俄羅斯風格的建築。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俄羅斯建築家們,根據地域氣候特點將拜占庭教堂的拱頂改為帳篷尖頂,使積雪無法存留。又從阿拉伯教堂鐘形圓頂獲得啓發,將一些教堂的屋頂設計成圓球形狀,便出現了有的教堂屋頂上兼容了這兩種造型,形成了尖圓高低錯落有致的俄羅斯建築風格。 [3]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原為公主嶺隨軍教堂,隨着松花江東大橋建成和碼頭形成,教堂隨之遷至教堂街(革新街)44號。1912—1913年建木結構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磚石結構新教堂,形成兩堂並立又渾然一體的特殊格局。磚石教堂由建築師斯米爾諾夫、陶斯他諾夫斯基設計,高大雄偉,引人注目。全堂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其中2根為中央和兩側分界線,中央為聖所。 [4] 
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就是典型的俄羅斯教堂風格的建築。教堂內共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講述教義的聖像,其中2根柱子為中央和兩側的分界線,中央為聖所。教堂的外觀高大獨特,形體複雜,牆面線角豐富,紅白相間,鐘樓為帳篷頂式,而主入口上邊穹頂則採用俄羅斯傳統的洋葱頭式,整個外觀富有變化,不同風格交融又十分和諧,構成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組合。這所教堂佔地面積5773平方米,建築面積502.51平方米,能容納上千人活動。教堂內有聖像畫家薩得羅基尼所繪的聖畫,聖母像尤為精緻。 [3] 
磚混結構的新教堂建成後,木結構的舊教堂並未馬上拆除,並於1938年開辦了神品學校,名義上是培養神職人員,實際上成為了培養反蘇維埃分子的基地。 [3] 
教堂綠色的屋頂,紅白相間的牆面磚在陽光的映射下十分典雅。3個天主教十字架分別豎立在教堂3個大小不同的圓頂上。步入堂內可以看到聖母昇天耶穌、若瑟3幅畫像,正中擺放着祭台,兩側懸掛着14幅苦路像。 [3]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