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母昇天

(神話中的救贖方式)

鎖定
聖母昇天信理和無原罪信理一樣,可追溯到到厄弗所大公會議(431) (參 56)。在聖母學上此會議是一個最重要的時刻,這定斷了天主之母的基本信理。在這信理基礎上,聖母昇天及無原罪的道理以後才受到注意。但聖母昇天比無原罪信理更順利的被接受,因為它沒有與另一個已被接納的信理髮生衝突,因而也沒有一波三折地受盡排斥,很快就為教會所接納。
中文名
聖母昇天
外文名
ASSUMPTION OF MARY
來源書籍
《廣賜恩寵的天主》
性    質
一種救贖方式
聖母昇天 ASSUMPTION OF MARY
聖母昇天 聖母昇天

聖母昇天概念説明

1950年11月1日,教宗碧嶽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頒佈《廣賜恩寵的天主》(Munificentissimus Deus)憲章,公佈了聖母蒙召昇天(assumption of Mary)的信理:「無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貞瑪利亞,在完成她在塵世的旅程之後,靈魂肉身一起被提升進入天國的光榮裏」(DS 3900-3904)。嚴格説來,這裏所定斷的是「聖母被提升天」的道理,這個被動詞強調的是天主的能力。定斷中説明瑪利亞是靈魂肉身一起被提升天;所以聖母昇天不等於靈魂不滅,而是靈魂肉身一同得到救贖,這是最圓滿的一種救贖方式 [1] 

聖母昇天神學基礎

聖經並沒有明顯指出聖母昇天。不過,教會訓導卻一再聲明聖經是這端信理的最後根據。可以説,教會是在反省基督徒與基督的最後關係(復活的基督就是基督徒的典型,是人類在末日要達到的真人模樣),以及聖母與基督已經完成的圓滿關係而宣佈這端信理的。基督徒在末日才能達到的境界(與基督的親密關係),聖母以一種優越的方式預先品嚐。

聖母昇天簡史

在厄弗所大公會議之前,可能只有一位教父曾經論過聖母昇天:伊皮凡尼烏斯(Epiphanius, 約315-403),他也是第一位給予默示錄第十二章一個聖母論的解釋的人。這種聖經詮釋法在六世紀以後漸漸普遍;把默十二的天上女人視為天主之母,自然有助於昇天理論的發展。
在民間,信仰聖母昇天也可能自熱心敬禮開始。聖母逝世紀念日在東方很流行,可能在厄弗所會議之前已經存在了,不過日期並不固定。此紀念日慢慢傳到西方,650年左右,在高盧一帶已開始慶祝,再加上一本記載聖母逝世的偽經故事「瑪利亞的遷移」的影響。到了十二世紀,聖母昇天信理已經成為教會中普遍的信仰。定斷不定斷都無關緊要了。
二十世紀是聖母論蓬勃發展的時代,在多方面的要求力促下,這信理終於獲得定斷。在神學上,它肯定基督已經戰勝死亡與罪惡;羅五18~19的話已經獲應驗,在聖母身上,顯示出基督的救贖已經完成。另一方面,聖母昇天也是瑪利亞,天主之母,一生與主無間地配合的結果及高峯,即從受孕的一刻所開始的恩寵和迴應的辨證過程至此終於圓滿地劃上休止符。最後,聖母昇天也指出人的最後景況,也是所有人終必分享基督復活生命的保證。
參考資料
  • 1.    《神學詞典》編輯小組.《神學詞典》:台灣光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