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考古類型學

鎖定
考古類型學,即“類型學”,舊稱“標型學”、”形態學” ,是考古學最基本的方法論。 [1]  考古類型學考古學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主要用來研究遺蹟和遺物的形態變化過程,找出其先後演變規律,從而結合地層學判斷年代,確定遺存的文化性質,分析其反映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以及社會關係、精神活動等。大量用於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週期短、變化較明顯的器物。考古類型學是對收集到的實物資料進行科學的歸納和分類分析,比較研究的方法論。是受生物分類學的啓發而產生,又稱標型學或者器物形態學。通過對考古遺存形態的排比來探求其變化規律,邏輯發展序列和相互關係,凡是具有一定的形態並且延續了一定時間的考古遺存,都可以進行類型學研究。
中文名
考古類型學
別    名
標型學 [1] 
別    名
形態學 [1] 
所屬學科
考古學 [1] 

考古類型學定義

考古類型學,即“類型學”,舊稱“標型學”、”形態學” 。考古學最基本的方法論。該理論從生物形態分類學理論借鑑而來。 [1] 

考古類型學類型學原理

人類不斷髮展,考古學文化不斷進步,器物由簡單到複雜。各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器物形態的變化。穩定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根據器物形態變化的研究,可以區分考古學文化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考古類型學發展過程

20世紀初,瑞典人蒙特留斯(Oskar Mootelius,1843~1921)歸納總結了類型學理論。 [1] 
20世紀30年代,梁思永李濟的考古研究都嘗試使用類型學分析方法。 [1] 
20世紀40年代,蘇秉琦的陶鬲研究標誌着中國考古類型學研究方法的成熟。 [1] 
20世紀50至60年代,對僅根據表象和以文獻為依從的傳統分類系統感到不滿,李濟提出了以量化物理屬性為基礎的考古學器物分類。 [2] 
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石興邦、蘇秉琦等人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家開始在考古類型學中尋找“規律”,實踐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考古學理論。 [3] 
20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考古學界提出了區系類型學理論。 [4] 

考古類型學研究方法

類型學是通過研究考古遺存外在形態的分類、變化的邏輯序列,判斷遺存的相對年代早晚建立遺址相對年代序列,確立考古學文化譜系。遺存在同時期內不同形制的差別通常標為“”,隨時間變化產生形制的變化通常標為“”。主要操作方式就是先分型再分式,俗稱“排隊”。發現、總結遺存形態變化的邏輯序列後,根據遺存的地層關係確定形態變化邏輯序列的首尾,進而總結遺存形態變化階段性特徵和遺存組合特徵劃分變化階段,俗稱“分期”,最終建立遺址的文化譜系相對年代序列。 [1] 

考古類型學操作步驟

①選擇地層關係比較清楚、出土單位明確的典型性器物作為標準;
②對這些典型器物做型與式的區分;
③在區分型與式的基礎上,對器物進行分析排比,最後確定文化發展的編年序列。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種考古學文化或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中最常見的,並構成基本組合的那些器物,其基本條件有:出土數量多;易損器類;變化速度快;變化幅度大。
★型:同類器物中具有平行發展的並列關係
★式:同類器物中具有繼承發展的先後關係

考古類型學作用

①能夠確定相對年代,建立相對年代標尺
②能揭示遺存的發展過程,從而為分期、判斷各期的親疏關係提供基礎;
③能幫助劃分考古學文化或確定遺存的文化性質;
④能夠研究遺存的傳播和不同文化或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影響;
⑤通過遺存變化的歷史過程的揭示,為研究其演變規律和控制演變的因素提供重要信息。

考古類型學侷限

①只能確定出現早晚的邏輯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體存在的年代;
②只能確定相對早晚,不能確定每式之間的時間間隔長短;
③只能對一部分遺蹟、遺物或遺存羣進行排序,特異形態、突變器物形態都不能用類型學方法研究
④屬於不完全歸納法,排出的序列和總結出的規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分,隨着新資料的積累,需要作補充或修改,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甚至會完全不反映實際情況,需要在資料增加後重新排隊。

考古類型學意義

類型學使考古材料經分類而系統化,是考古學研究的一種基礎手段。陶器因數隊多,時代和文化特徵明顯,通常被選用為排比研究的典型器物。 [1] 
參考資料
  • 1.    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6
  • 2.    安可,葉娃.中國考古的類型學[J].南方文物,2023(03):250
  • 3.    湯惠生.中國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派與類型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1(09):131.
  • 4.    孫祖初.考古類型學的中國化歷程[J].文物季刊,1998(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