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鼠粄

鎖定
老鼠粄又名珍珠粄,是漢族客家小吃之一,源於廣東梅州一帶,因為其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慣稱粉為“粄”,因此稱為老鼠粄 [1]  [3] 
老鼠粄是一道以粘米、肉碎、葱花、胡椒粉等為主要食材製作的客家菜
中文名
老鼠粄
分    類
客家菜 [2] 
口    味
味美有加
主要食材
粘米
配    料
肉碎、葱花胡椒粉
別    名
涼蝦,珍珠粄,米篩目,米苔目,米台目,銀針粉

老鼠粄名稱由來

老鼠粄,相傳在客家地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雖名為“老鼠粄”,很多人以為是有老鼠肉之類的作為食材,其實不然,“老鼠粄”與老鼠並沒有聯繫,只是叫做“老鼠粄”而已,贛南地區有流傳這種食物像老鼠屎,從而稱之為“老鼠屎粄”(例如贛州市會昌縣周田鎮,這種叫法和由來被廣為流傳),後因不雅改為“老鼠粄”。
廣東梅州大埔人只因製作出來的粄條兩頭尖細似老鼠尾巴,故喚作老鼠粄。已故大埔籍知名作家杜埃先生曾認為老鼠粄這個名字不雅,故將其改名為珍珠粄。 [3] 
做法簡單,表面舀上幾調羹芝麻油,撒上葱花,外加幾勺榨菜,酸菜,蘿蔔乾,就可以享用了。
老鼠粄也傳至香港,因“老鼠”之名不雅,當地人以粉條兩端尖,狀似銀針,稱為銀針粉

老鼠粄製作原料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

老鼠粄製作步驟

左台灣米苔目右客家老鼠粉(南洋的叫法) 左台灣米苔目右客家老鼠粉(南洋的叫法)
粘米以冷水浸幾小時後,撈起滴乾後磨成粉,然後用開水拌和,反覆揉搓至適度後擰成團,即以特製的“千孔粄擦”架在面上,將粄團壓在粄擦上用力來回摩擦,便可擦出每條1-2寸的粄條掉在鍋中,待粄熟浮面時撈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卻後再撈起晾乾即可備用。
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老鼠粄菜品由來

唯獨客家小吃是主食的延伸,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飢,幾乎全是米制品。
小吃起源於佐酒的熟食。古人下酒之物非常隨意,付錢的時候也滿不在乎,眉頭不用打結,實在是便宜!盛下酒物的碟子很小,低調而實惠。依盛器之小,食物被稱為“小吃”。
地方小吃跟當地人的性格頗為相似。比方説客家人的小吃就有點苦大仇深的味道,這大約跟客家祖先經歷的人世滄桑有關。客家小吃是嚴肅的,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
人家的小吃都是添意趣的下酒菜,無關宏旨,吃起來有一番驚喜,有點兒浪漫色彩,不攜帶充飢功能,完全是正餐以外的進食行為。
客家菜,如果既想吃菜又想要特色小吃的話,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胃納量,該怎麼取捨。顧此失彼是在所難免的,像筍粄、卷粄、憶子粄甜粄、老鼠粄、算盤子……全都是實打實的粗糧澱粉,而且是大碟,一出場就要當主角的,超出了隨意點綴的範圍。看一眼大家就會叫起來,哪吃得下?打包,留明天當早餐吧。

老鼠粄老鼠粄在珠三角

有人把瀨粉和老鼠粄混淆,但其實兩者有相當大的差異性。
老鼠粄
老鼠粄(5張)
做出“升級版”老鼠粄的卻是東莞厚街人。厚街人把磨出的米漿一分為二,做成生漿、熟漿,再混合兩者,打至軟滑。
此外,湯底用豬肚、豬骨粉腸以及多種藥材香料熬成,最後還在老鼠粄上鋪幾塊皮脆肉嫩的燒鵝,白紅相間。老鼠粄爽滑富有彈性,燒鵝汁滲入湯中,滿碗鮮香,東莞人稱之為“燒鵝瀨”。
從前有小販挑着老鼠粄穿街過巷叫賣,售價低廉。沒有燒鵝,他們就用一個搪瓷盅裝着用辣椒麪炒過的大頭衝菜。那衝菜切得芝麻般大小,卻是脆生生的,美不勝收,每碗老鼠粄放上一勺,畫龍點睛,逗得食客盯着勺子喊:“多一點兒,再放多一點兒!”一旦小販開恩,多給一勺,那個早上你的嘴就合不攏了。

老鼠粄菜品發展

在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中國烹飪協會評選為“中國小吃名縣”後,鑑於“老鼠粄潔白、剔透,色如珍珠,為了該小吃的推廣亦有人主張將其改名為“珍珠粄”,但大眾還是認為“老鼠粄”更為恰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