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街社區

(成都龍泉驛洛帶鎮下轄社區、中國傳統村落)

鎖定
老街社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下轄社區,中國傳統村落, 地處洛帶古鎮中心地帶,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轄6個居民小組。 [1-2] 
老街社區位於成都近郊客家古鎮洛帶古鎮核心區,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區域內旅遊資源豐富,有三會館一公園(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客家公園)、巫氏大夫第等多處名勝古蹟。老街社區呈“一街七巷子"的龍骨型路網,其老街、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組成一個交通系統,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2-3]  老街社區有客家龍舞和客家婚俗、客家水龍節、東山客家話以及客家祭祖儀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4-7] 
2016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將老街社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8] 
中文名
老街社區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村域面積
1.2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餐飲、服務業、房屋出租
主要景點
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客家公園
保護級別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七部門
批准時間
2016年12月

老街社區歷史沿革

秦滅蜀置蜀郡,洛帶屬成都縣管轄。
相傳洛帶在三國時就已有街,名“萬福街”;後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景街”。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分成都縣東置蜀縣,洛帶屬蜀縣。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分蜀縣廣都置東陽縣,洛帶隸屬東陽縣。
北宋皇祜年間(1049年—1054年)《聖母堂記》裏,稱“洛帶”為鎮;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張溥所撰,《靈泉縣瑞應院祈雨記》有載:“府之邑靈泉,而邑之鎮日洛帶”;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編髮的全國性地理志書《元豐九域志》(卷七)明確記載成都府靈泉縣轄:“一十五鄉,洛帶、王店、小東陽三鎮”。因而,洛帶在宋初已成為地區性集鎮,實為“千年古鎮”。
明洪武六年(1373年),洛帶隸屬簡陽縣。明末清初時期,移民運動和“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使來自於異鄉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帶生根。
1950年5月,解放軍在洛帶平息國民黨殘餘分子發動的“三.三叛亂”。
1955年,定名為洛帶區。
1976年,劃歸成都市龍泉驛區。
2003年11月,洛帶街道第一居委會、第二居委會合並改為老街社區。 [9] 

老街社區地理環境

老街社區位置境域

老街社區是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下轄社區,位於成都市東郊,龍泉山南麓,龍泉驛區北部,西距成都17公里,地處洛帶古鎮中心地帶,佔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 [1-2]  [10] 
老街社區

老街社區地形地貌

老街社區地形東高西低,處於平原與山區的交接帶,是成都平原下風下水地帶。老街社區以東為龍泉山脈,唐代稱“分棟山”(《北周文王碑》稱“分東嶺”,《簡州志》稱“分棟山”),宋代隨靈泉縣改稱“靈泉山”,明代改為“龍泉山”。境內平均海拔550米,最高海拔836米,最低處海拔514米。 [3] 

老街社區氣候特徵

老街社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中部,氣候温和,光温條件較好,年平均氣温16.1℃,最低氣温-4.8℃,最冷月(一月)均温5.7℃,最熱月(七月)均温25.0℃,年日照時數1027.6小時。有效積温≥10℃為5450度,年內四季分明,春來較早,夏長秋短,無酷暑嚴寒,無霜期累計年平均280天。常年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921毫米,但夏多冬少。 [3] 

老街社區水資源

老街社區東部有一玉帶湖,面積220畝,儲水量120萬立方米。老街社區處於成都平原下風下水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老街社區內有200多口古水井,一般3—5米深即可取水,水量豐富,水質優良。 [3] 

老街社區自然資源

洛帶鎮廣植果樹,全鎮林地面積22491畝,林地覆蓋率35.33%(丘陵地區林地覆蓋率55.6%),綠化率99.6%,退耕還林2222.4畝。鎮東有三峨山,位於龍泉山北段,為川西平原東面的綠色屏障,山上有紅豆木、古柏、松樹、桂花、香樟等樹種樹齡大多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10餘株紅豆樹據説是客家先民清初進入四川時,從廣東帶來的紅豆種,在這裏播種。 [3] 

老街社區村落特色

老街社區空間佈局

老街街拍 老街街拍
老街社區是洛帶古鎮核心區,呈“一街七巷子"的龍骨型路網,其老街、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組成一個交通系統,構成一個防禦體系。 [3]  街道呈東西彎曲走向,長約1公里,街面寬8米,路面為青石板。街兩邊商號林立,鋪面之後多為深宅小四合院庭院。 [11] 

老街社區建築特色

老街社區沿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築風格。平房以土坯牆木質穿逗房、單檐硬山式、小青瓦為主,屋脊飾以中花和鰲尖,窗户是木質雕花窗。 [11] 

老街社區建村智慧

老街社區由“一街七巷子”組成一個交通系統,同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上下街口各立有一個山門,每條小巷與老街的交接處也有一個柵子門,入夜各門一關,形成一個封閉的古場鎮,可有效地防禦土匪、盜賊的襲擊。 [3] 

老街社區經濟社會

老街社區人口

截至2019年1月,老街社區總户數812户,總人口2031人。社區共有黨員85名,設黨支部下轄黨小組6個。 [10] 

老街社區經濟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老街社區產業以餐飲、服務業、房屋出租為主,村集體年收入1.7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5000元。 [2] 

老街社區主要景點

老街社區綜述

老街社區是由一街七巷子、三會館一公園構成的歷史村落。以洛帶上、下老街為中心,東至成環路,西至槐樹街,北至八角井街,南至糧站——江西會館——區二醫院一線。 [10] 

老街社區洛帶會館

洛帶會館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會館建築羣宏偉,既反映移民原籍的建築風貌,又結合川派建築特色,為研究會館建築提供了歷史文化資料。 [12] 
2006年,洛帶會館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序號718,編號Ⅲ—421)。 [13] 
  •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4張)
廣東會館位於洛帶老街上街南側,佔地面積2712平方米,建築面積2499平方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因崇尚佛教禪宗的創始者六祖慧能(被譽為“南華道人”),又名“南華宮”。後失火,燒燬各主要殿堂,僅存大門戲樓及前院壩兩邊廂房耳樓。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全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作糧倉,多有拆除和添建,繼而由洛帶公社使用。 [11] 
廣東會館座北向南,主體建築由戲台、樂樓、耳樓及前中後殿組成,呈中軸線對稱排列,復四合院結構,廣東會館大殿石柱上有多副楹聯,其中“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異鄉、艱苦創業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現代客家畫家邱笑秋(國家一級畫師)為廣東會館創作並懸掛於中堂的一副對聯“叭葉子煙品西蜀土味,擺客家話温中原古音”,刻畫出了客家人紮根四川后既溶於巴蜀文化,又以“寧賣祖宗田,不丟客家言”的祖訓頑強傳承自身文化的精神特質。廣東會館是中國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其風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是洛帶古鎮的標誌性建築。 [3] 
  •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正門 湖廣會館正門
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宮,位於洛帶鎮老街社區,湖廣籍移民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資修建,供奉大禹,是清代填川湖廣(今湖南、湖北)人聯絡據點。會館座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佈局,由牌坊、戲台、耳樓、中後殿和左右廂房構成,全貼金裝飾,建築面積2480平方米。館內天井無下水道,但即使街上洪水漫漲,湖廣會館不會淌水漫延,為湖廣會館的一大奇蹟,民間傳為大禹保佑之故。 [14]  會館於民國元年(1912年)毀於火災,民國二年(1913年)重建。 [3] 
  •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大門 江西會館大門
江西會館位於洛帶鎮江西館街,原名“萬壽宮”,座北向南,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資興建,供奉贛南鄉賢神祗“許真君”,為清代填川江西人聯絡據點。江西會館為四合院佈局,主體建築由大戲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江西會館在整體佈局和建築美學方面都頗有價值,在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裏還有小戲台,為四川會館中獨有。 [3]  [14] 

老街社區客家公園

客家公園一角 客家公園一角
客家公園位於鳳儀巷北,佔地60畝,為民國十七年(1928年)時洛帶袍哥舵把子劉惠安倡導地方羣眾和袍哥碼頭集資修建,是四川省最早的公署之一。公園內花草樹木多,內有茶社,亭榭廊柱,楹聯採用木刻。 [11] 

老街社區巫氏大夫第

巫氏大夫第
巫氏大夫第(8張)
巫氏大夫第的始建者是巫氏入川后的第二代傳人巫作江,大約為清乾隆末至嘉慶初年間建成,因巫作江曾經被清廷“誥贈為奉直大夫”而取名為“大夫第”。 [11] 
巫作江遷居洛帶後,從外國老闆手中接管了成都水井坊酒廠,“活計日廣,財源日豐,鎮之人無不推服景仰”。清政府為表彰巫作江所作的貢獻,誥贈為“奉直大夫”,按官職居室定製,修建了祖屋“大夫第”。 [15]  巫氏大夫第在清代走出6個大夫、2個儒林郎、4個清例貢生、1個進士、11個國學士,1人獲五品軍功。 [16] 
2016年7月,巫氏大夫第被列入成都市第六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17] 

老街社區歷史文化

老街社區歷史人物

  • 巫作江
巫作江,是巫姓客家人,始祖巫羅俊,死後被清政府誥贈為奉直大夫。 [16]  巫作江是巫氏家族在洛帶的主要創業者,六歲時跟從其父入川,十三歲時,“偉公命之就傅受學,但因居處未定,艱於衣食,被迫綴學。十五歲貨殖重慶,所謀不遂,乃遊陽安之洛帶鎮”,投奔叔父錫俊公跟隨經商。“歷十年餘載,囊囊頗饒,悉載東歸”。後其父仍令其返洛帶從商,“公奉命而返,遂一意經營。由是而活計日廣,財源日豐,鎮之人無不推服景仰”。為巫氏家族在洛帶的崛起和步入輝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9] 
  • 王叔岷
王叔岷,民國三年(1914年)出生於簡陽縣(今成都市東郊洛帶鎮老街社區下街),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考入由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的“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後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讀碩士,師從傅斯年、湯用彤等,畢業後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隨史語所遷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王叔岷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台灣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教書,課餘勤於著述,前後用17年完成《史記斠證》,退休後完成《莊子校詮》。 [9] 

老街社區傳統民俗

民國時期,每逢春節,獅燈多在洛帶場鎮表演,以示拜年。解放後,除春節外,重大節日,也有獅燈表演或遊行。獅燈,主要由4人表演其中2人扮演獅子,1人扮演笑和尚,1人扮演猴子。另有燈擊樂隊(秧歌鑼鼓)、執燈者若干人。扮演獅子者,前1人掌握獅頭,後1人躬身支撐獅體。笑和尚,頭戴面具,上身反穿裘皮衣,一手執芭蕉扇,指揮獅子表演,並做各種逗戲獅子的動作。獅子,戴面具,緊身服裝,腰扎板帶。表演側、平翻、前後滾翻、倒立走路、地蹦子等動作,亦與笑和尚、獅子逗趣,舉動如猢猻,常爬高竿取拿紅封,並作倒掛金鈎式落地。
獅燈分平台和高台兩種。平台系地面表演。高台又稱翻五台,一般用5張(多可到12張)方桌重疊,笑和尚、猴子、獅子依次翻登至頂端,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獅燈有各種陣法,似今之啞劇,破陣時一般由猴子與笑和尚破釋。現代的獅燈,講究造型的完美與逼真。獅子頭大方,色彩鮮明,口能開合,眼睛睜閉,獅身通體錦似黃色,人造長毛,不露人腿腳,如真獅一般。 [18] 

老街社區非遺項目

  • 綜述
老街社區有客家龍舞(省級非遺)和客家婚俗(省級非遺)、客家水龍節(省級非遺)、東山客家話(區級非遺)以及客家祭祖儀式(區級非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4-7] 
  • 客家龍舞
火龍節 火龍節
客家龍舞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洛帶素有舞水龍祈雨的傳統,擁有男子龍、女子龍、娃娃龍等幾支專業水龍隊伍。 [19] 
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盛名,其名得於參加舞龍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劉氏家族人。劉氏家族人在洛帶鎮已經居住了14代300餘年之久,劉家吉慶節日在古鎮舞龍,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劉家龍舞直接從中國古代龍舞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家族內部傳承且一直沒有中斷,因此保存了較多的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樸的儀式。
火龍為七節,原正月十五燒火龍,後來為配合龍泉區的桃花節改在了三月十八日。舞龍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上下騰挪;觀賞者用煙花噴龍,前後追堵。煙花是財運的象徵,燒得越紅,則吉財越旺。 [18]  [20] 
  • 客家水龍節
客家水龍節
客家水龍節(3張)
客家水龍節是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7]  古時,客家人即在每年夏季以舞水龍祈求雨水和豐收,相沿成習,後隨“湖廣填四川”帶到洛帶,並逐漸演變成“客家水龍節”。洛帶“客家水龍節”自2001年舉辦以來,有着300餘年歷史的“劉家龍”,也在最初兩支男子龍隊基礎上,逐步增加了女子龍隊、娃娃龍隊和板凳龍隊。
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最出名,其名得於參加舞龍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劉氏家族人。水龍九節,夏日伏旱,舞水龍是為祈雨。舞龍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上下騰挪;觀賞者用水槍、水盆潑射龍,前後追堵。客家人以水為財,潑得越濕,人越旺財,舞者和觀者攻防進退。 [18]  [21] 
  • 客家婚俗
嫁娶 嫁娶
客家婚俗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6]  洛帶客家人的婚姻習俗摻雜了大量的民間歌謠,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儀禮法則。隨着人們生活水平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舊的禮俗,過於繁瑣的細節已經慢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明和實用的風俗。傳統婚俗次序為“合八字、過禮、殺喜豬、哭嫁、上頭開臉、迎親送親、攔媒、謝媒、拜堂、鬧房、回門”。 [18] 

老街社區族譜家訓

老街社區御龍氏譜從漢朝時就開始記錄,至今已傳有130餘代。主要記錄劉氏來歷,遷移輾轉,家規家訓,各代子孫生辰八字、擔任職位等。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族譜。 [9] 

老街社區物產美食

老街社區物產

陶藝:老街上有多家陶藝工作室,一方面做陶藝文化普及,一方面製作陶藝作品售賣,最有特色的是陶製樂器——“壎”,陶壎是中國最原始的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陶壎製作分三個步驟一是制壎坯,二是開孔調音,三個是燒製。 [22] 
木器:老街上木器作坊,作品大多是傳統玩具,如陀螺、響簧(空竹),採用木車牀製作,將木料固定在木車牀上,採用鋼刀車削,全憑手眼配合。 [22] 
草鞋:製作方便宜走山路、具有吸汗的功能,是由客家人從江西帶入川,客家婦女用山上的蓑草加麻繩在草鞋機上編織而成,是客家漢子勞作的服飾,根據腳大小有不同規格。 [22] 
雞公車:居家裝飾品,原產於北方,客家人幾次遷徙將其作為交通工具,現已成為旅遊紀念品。雞公車分為兩種:一種為載人雞公車又叫“矮車”;另一種為載貨雞公車又叫“高車”。 [22] 

老街社區美食

九鬥碗 九鬥碗
九鬥碗:俗稱作壩壩宴、流水席、九大碗、九個碗等,是四川地區傳統特色菜餚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分別為: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鹹燒白。“鬥”在四川方言裏指大的容器,用九鬥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的意思。
煙燻油燙鵝:龍泉洛帶古鎮客家美食,由遷入四川的客家人自創,具體的誕生時間已不得而知,由洛帶鎮上客家人傳承。油燙鵝製作工藝複雜,從宰殺、醃製、晾掛、煙燻、滷煮到油炸,前後需經過七八道工序,耗費10多個小時,最終完成一道色澤紅亮、口感緊實細膩、皮酥肉香的煙燻油燙鵝。
天鵝蛋 天鵝蛋
天鵝蛋(糖油果子):傳説幾百年前的一個冬天,一羣天鵝飛來過冬。在客家人眼裏,天鵝是一種代表吉祥、幸福的動物。當地客家人擔心天鵝的蛋被人偷盜,就用糯米、芝麻和紅糖炸成天鵝卵大小的食物,取名“天鵝蛋”,供人食用,以保護野生的天鵝。後來成了客家人的小吃。天鵝蛋是糯米泡製,研磨後發酵一定時間,包入紅糖或豆沙等餡料,紅糖、白糖用清油熬化,放入搓成團的糯米糰炸制而成。“天鵝蛋”用大鐵鍋熱油炸制,撈出裹芝麻白糖,外焦裏糯,一鍋一次性大概能炸200—300個左右。
傷心涼粉:客家特色小吃之一,傷心一説有二解:一為居住在洛帶鎮的當年湖廣填四川來的廣東客家人思念家鄉時做的涼粉,因為思念而傷心,故得名;二則指該涼粉太辣,吃了涼粉的人都會被辣出眼淚。涼粉有兩種,主料是豌豆做的米黃色的涼粉,還有一種是土豆粉或者大米粉做的白色的涼粉。白涼粉口感爽滑。佐料主要有:紅油,特辣辣椒油,鹽,醋,姜蒜,葱花,雞精等13種。
此外還有洛帶羊肉湯、雞樅(肉)菌麪皮湯。 [22] 

老街社區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將老街社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8] 

老街社區旅遊信息

老街社區交通

老街社區地處洛帶古鎮中心地帶,西距成都市城區約20公里,南距成都經濟開發區10公里,北距洪安站7公里,距成南高速義和入口8公里,距成安渝高速洛帶入口2公里,距成都地鐵4號線西河站11公里,距成都地鐵2號線龍泉站11公里。成都直達洛帶219路公交車程50分鐘,龍泉直達洛帶850路公交車程30分鐘。自駕車從成都到洛帶需30分鐘。 [23] 

老街社區導覽

老街社區 老街社區
老街社區內為景區道路,早9點至晚7點禁止任何車輛進入。主要景點有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巫氏大夫第、客家公園等。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