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子河上公章句

鎖定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漢時期的道家學術著作,皇甫謐高士傳》雲:河上丈人,不知何國人,自隱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號河上丈人,亦稱河上公。漢文帝時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數句,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駕從詣之, 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原注不分章。河上公注的特點在於它的註文簡明清晰,意境空靈。其注《老子》文,重在解釋老子意旨,每每以極簡單的語言闡説《老子》義理,同王弼注一樣,沒有字詞考證。説理透徹,平鋪直了。語言樸實流暢,平易近人。在諸多道書中又是一種風格。
作品名稱
老子河上公章句
創作年代
秦漢、西漢

老子河上公章句版本

在唐朝《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出現之前,眾多的《道德經》舊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與《老子指歸》流傳最廣。近人朱謙之認為:王本 屬文人系統,一般為學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間系統,文句簡古。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據李道純稱: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長。③朱謙之又説注本有北方傳本與南方傳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發現的六朝唐寫本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則以日本奈良聖語藏鎌倉舊抄 卷子殘本及東北大學教授武內義雄所藏室町時代抄本為代表。北方本優於南方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釋義

河上公注本文字簡明,清晰精確,有相當濃厚的養生思想,反映了西漢社會尚黃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覆講“自愛其身,以寶精氣”(七十二章);“治身者當愛精氣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長生 久視之道”(同上);“愛精重施,髓滿骨強”(一章),“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氣,則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別強調了寶精愛氣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還以“去六情”、“損情去欲”作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認為:得道之人,損情 去欲,五內清靜,至於虛極(六十章); 治身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十一章);情慾斷絕,德與道合,就能 無所不施,無所不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門户(一章)。  河上注將治身與治國相結合,主張身國同一。以人君作為養生之道的施教對象,把 養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術聯繫起來。它説,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十 章); 聖人治國與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神不勞,治國民不擾(四十四章);治 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六十章);治國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當愛精氣,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則推而廣之,擴充到治國當中,則國無不治;反過來説, 把治國的道理運用於治身,則身無不治。身與國是相通的,清靜無為、知足儉嗇是二者 共同的原則。這是對老子原有思想的發揮,後世道教徒解老時也繼承了這一觀點。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穀神不死”稱: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六章)。 注“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稱: 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西漢黃老思想的特徵。

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義

關於“道”,河上注認為是混沌未分的元氣,它無形無音無匹雙,存在於天地之前, 混沌而生成萬物。道始生者為一,一生二即一生陰陽,二生三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 為天地人,三生萬物即天地人共生萬物。道散而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這就是 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論。它把道分為經術政教之道和自然長生之道,説道神通廣大,通行 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託陰不腐,無不貫穿,沒有危殆,並將道人格化,賦予其 意志力和思維能力。

老子河上公章句社會價值

總之,河上注是西漢方術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當時哲學、醫學和養生學的成果, 着重從養生角度解老,同時闡發治國之道,主張通過自身修煉而長生不老,是道家思想 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思想多為後世道教繼承發揚,唐時《傳授經戒儀注 訣》規定它為道教傳授的主要經書之一。河上本通行於道教中,為道士廣泛使用,不少 道士解老都以它為底本。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勝過了王弼注本,保存 不少精義,可與王注並行,取長補短。它對老子思想,漢代黃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 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在版本學上也有其重要價值。

老子河上公章句經注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餘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慾,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作者簡介

秦漢、西漢 秦漢、西漢
關於《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時代及其作者,眾説紛紜,大致有秦漢、西漢説。贊同秦漢説的認為,它產生於《老子想爾注》之前,其中有後世道流增飾之處。
漢代中後期是道家思想的轉型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失去了 主導地位的道家學説不再作為統治術而為統治者所用,其存在和發展只能採取兩種主要的形式:其一是作為學術思想,其二是作為長生成仙之道;對道家思想進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由漢代前期的著書立説變為對《老子》進行註釋,可惜其中大部分已經亡佚 了。流傳下來的,則以西漢末期隱士嚴遵所著的《老子指歸》和東漢中期託名河上公者所著的《河上公章 句》最為典型。
兩部書對當時道家思想的演變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老子指歸》的道論與哲學思想為揚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繼承,成為魏晉玄學所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本體論與重玄學的萌芽。《河上公章句》 雖為道家學術著作,但客觀上為早期道教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