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老子道德经
- 别 名
- 《道德真经》
- 作 者
- 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金林生
- 出版时间
- 2008年1月1日
- 出版社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页 数
- 171 页
- ISBN
- 9787533148973 [1]
- 定 价
- 18 元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作品介绍
播报编辑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境定多(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戒榜挨承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项虹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付拔糊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户朵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拔朽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漏炒订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品鉴赏
播报编辑
《道德真》《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老子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品目录
播报编辑
上篇·道经
第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二章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二十九章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八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章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王玉孝,笔名欲笑,著名学者、教授,中华名人协会会员,神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至今组织策划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华文化精粹博览会”等10余次全国性重大活动,分别担任总策划、秘书长。共编著出版了文化艺术经济类图书200余种,担任《当代青年实用百科丛书》、《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总策划、总编辑。受聘于国内外多家文化学术团体,担任新加坡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中国文化艺术城顾问、中国书画总网顾问、中国文化市场网顾问及多种辞书、画册顾问,并担任中国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多次受到迟浩田、王光英、布赫、吴阶平、卢嘉锡、阿沛·阿旺晋美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司惠国,著名书法家,字耕人,1959年生,辽宁大连人(现居北京)。历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20世纪80年代中国硬笔书法热潮时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创始人之一。先后在北京成功地主持主办了数次全国书画大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王震、薄一波、田纪云、王光英、迟浩田、赵朴初及名人名家舒同、沙孟海、林散之、启功、欧阳中石、柳倩、王遐举、尹瘦石、沈鹏、刘炳森、李铎、刘艺、王学仲等近百人分别为书画展题词。从1987年至今,20年来先后主持编撰出版了《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典》等近200种书画类丛书、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