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綿

(漢語文字)

鎖定
綿(拼音:miá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根據現有材料,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也見於春秋著作《左傳》。綿字屬會意字,由帛和糸會意,表示取絲相連結成帛類物的意思,引申指如絲綿那樣綿綿不絕,又引申指像綿一樣單薄軟弱。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綿
拼    音
mián
繁    體
綿
部    首
五    筆
XRMH(86、98)
倉    頡
VMHAB
鄭    碼
ZNLI
字    級
一級 [1]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5] 
總筆畫數
3+8(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CJK 統一漢字 U+7EF5
四角碼
2612₇
筆順編號
55132511252
異體字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綿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圖1),左像糸右像帛。“(mì)”的古字形像一束絲,“(bó)”指絲織品。從糸從帛,會纏連的絲綿之意。篆文(圖2)將兩個構件對調,糸變為系,隸定作緜。從“”表示連續。隸書從篆文來。漢字簡化之前,綿和緜長期並存。《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緜”作為異體字併入“綿”。
“綿”的原義是絲棉。延伸指絲絮狀物。進而延伸指似絲綿一樣接連不斷,還指久遠。絲綿的特點是柔軟,故“綿”也引申指柔軟,又引申指薄弱、軟弱。例如“略盡綿力”。 [2]  [6] 

綿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絲綿;用蠶絲加工而成的絮狀物。
silk;floss
《戰國策‧秦策一》:“革車百乘,綿繡千純。”
唐·韓愈《故河南令張君墓誌銘》:“度支符州,折民户租,歲徵綿六千屯。”
指柳絮等絲絮狀物。
floc
宋·張先《少年遊慢·般涉調》詞:“春城三二月,禁柳飄綿未歇。”

木棉樹,後作 “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引《吳錄‧地理志》:“交阯安定縣有木綿。”

(Mián)古地名。即綿上。在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人城綿而寘旃。”

(Mián)姓氏用字。



形容詞
連續不斷的。
continuous;
connect;link
漢·張衡《思玄賦》:“潛服膺以永靖兮,綿日月而不衰。”
綿延;綿亙;綿長;綿綿;
連綿
柔軟;薄弱。
soft;weak;feeble
清·毛祥麟《對山餘墨‧某先達》:“奈我力綿,未能獨助。”
綿軟;綿薄;綿力薄材
久遠;遙遠。
far back
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

動詞
延續;連續。

《穀梁傳‧成公十四年》:“長轂五百乘,綿地千里。”
宋·王安石《上徐兵部書》:“暮春三月,登舟而南,並江絕湖,綿二千里……窮兩月乃抵家。”

纏繞;圍繞。

戰國楚·宋玉《招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
唐·殷堯藩《訪許渾》詩:“淺綠垣牆綿薜荔,淡紅池沼映芙蕖。”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綿古籍釋義

綿説文解字

【卷十二下】【系部】武延切(mián)
聮微也。從系從帛。 [9] 

綿説文解字注

“聯𣁋也”注:聯者,連也。𣁋者,眇也。其相連者甚𣁋眇,是曰緜。引申為凡聯屬之偁。《大雅》:“緜緜瓜瓞。”傳曰:“緜緜,不絕皃。”又引申為絲絮之偁,因其媆弱而名之。如《糸部》絮下雲:“敝緜也”,鄭注《禮記》雲:“纊,新緜也”是也。又引申為薄弱之偁。如淮南王安諫伐閩粵曰:“粵人緜力,薄材,不能陸戰”是也。
“從系帛”注:謂帛之所繫也。系取細絲,而積細絲可以成帛,是君子積小以高大之義也。武延切,十四部。 [9] 

綿廣韻

武延切,平仙明 ‖ 綿聲元2部(mián)
緜,精曰緜,麤曰絮。《説文》曰:“䏈微也。”又姓,晉張方以綿思為腹心。武延切。十七。
綿,上同。
【校釋】緜思,原作“綿思”,據鉅宋本、四庫全書重修本改。 [10] 

綿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緜;部外筆畫:9
(mián)《廣韻》武延切。《集韻》《韻會》彌延切。並音棉。《正韻》莫堅切。音眠。《玉篇》:新絮也。今作綿。《廣韻》:精曰緜,麤曰絮。《釋名》:緜猶湎,湎柔而無文也。《書·禹貢》:厥篚纖纊。傳纊,新緜。《前漢·王褒傳》:難與道純緜之麗密。注:緜纊之密。
又《説文》:緜聯,微也。《博雅》:連也,小也。緜緜長也。《詩·王風》:緜緜葛藟。注:長不絕之貌。又《大雅》:緜緜瓜瓞。疏:微細之辭。
又緜緜,詳密也。《詩·周頌》:緜緜其麃。
又緜蠻,鳥聲。《詩·小雅》:緜蠻黃鳥。
又緜猶瀰漫也。《穀梁傳·文十四年》:緜地千里。
又纏緜,猶綢繆也。《淮南子·主術訓》:纏緜經宂。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廣漢郡緜竹。注:緜水所出。
又姓。《孟子》:緜駒處於高唐。《廣韻》:晉張方以緜思為腹心。
(miè)又《集韻》莫列切。音滅。弱也。
又《韻補》葉彌鄰切。魏文帝《思親賦》:痛弱條之眇眛兮,悲瓜瓞之緜緜。蒙屯險而自育兮,常含瘁而履辛。○按,《説文》在系部,今併入。 [11] 
【未集中】【糸部】 綿;部外筆畫:8
《玉篇》《廣韻》《集韻》並同緜。 [11] 

綿字形書法

綿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7EF5;下:U+7DBF) 字形對比(上:U+7EF5;下:U+7DBF)

綿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糹”窄“帛”寬,頂部“糹”低,底部“帛”低。“糹”,第二㇜(撇折)的橫段在橫中線,兩個折點上下大致對齊。“帛”,“白”的第二筆豎在豎中線,底部在橫中線上側;“巾”,首筆豎在豎中線,㇆(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 [3] 

綿書法欣賞

綿音韻集成

綿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綿、緜
高本漢系統

m
i̯an
王力系統
m
ǐan
周法高系統
m
jiw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ɛn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æn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æn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iän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ɛ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綿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綿、緜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武延切
mjæn
集韻
綿、緜
平聲
下平二𠑗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彌延切
mjæn
入聲
十七𧀼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莫列切
mjæt
禮部韻略
綿


平聲





彌連切

增韻
綿、緜


平聲





彌連切

中原音韻
綿

陽平
先天

齊齒呼

次濁

miɛn
中州音韻
綿


平聲
先天





麻邊切

洪武正韻
綿、緜

平聲
十一先


次濁
莫堅切
mien
分韻撮要
綿

陽平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綿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iɛ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i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i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iɛ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iɛ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i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i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m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miɪ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m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mi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m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miɛ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miɛ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mi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m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iɛn
24
陽平
文讀
mĩ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i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ie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i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128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4
  • 4.    綿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8]
  • 5.    平水韻 一先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6.    (東漢)許慎原著;馬松源主編. 説文解字 第1冊 圖文珍藏版[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1:39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9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781.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29-2130.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39.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91-892.
  • 12.    綿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13.    緜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15]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4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