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素湍綠潭

鎖定
素湍綠潭,拼音sù tuān lǜ tán,出自《水經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課《三峽》,題目是編者加的。指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中文名
素湍綠潭
拼    音
sù tuān lǜ tán
出    處
《水經注》
釋    義
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目錄

素湍綠潭原文

《水經注》 《水經注》
三峽·酈道元 [1]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①闕(quē)②處。重巖疊嶂(zhàng),隱天蔽日。自非③亭午夜分,不見曦(xī )月。
至於夏水襄④陵,沿⑤溯(sù)⑥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⑦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⑧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綠的深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絕( 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⑨,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⑩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

素湍綠潭註釋

自:這裏有“在”和“從”的意思。
七百里:三百五十千米。
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東和湖北宜昌之間。
“素湍綠潭”景色 “素湍綠潭”景色
略無:幾乎沒有闕(quē):通“缺”,中斷。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峯。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裏指太陽。
襄:漫上。
至於:到了
陵:山陵。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宣佈,傳播。
雖:即使。
奔:這裏指飛奔的馬。
御:駕
疾:快。
闕:通缺,當缺少講
素:白色的。
湍:急流的水。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迴旋的清波。回:旋轉。清: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峯。絕,極高的。巘:山峯。
漱:沖刷。
良:的確,實在。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茂。
晴初霜旦:(秋)天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旦:早晨。
肅:清冷。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動詞,接連。引,延長。
悽異:淒涼怪異。
傳:迴響,延續。
響:回聲。
哀轉(zhuǎn)久絕: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絕,停止,消失。
巴東:古郡名,轄境在今重慶市東部。
三:這裏是概數。
沾:浸濕。
裳:(cháng),這是“裳”的古音。
阻絕:絕,斷。

素湍綠潭譯文

三峽七百餘里(的水路)之中,兩岸都是連綿不絕的高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峯和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住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了。有時候皇帝的命令需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兩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騎上快馬,駕着風,也不像這樣快。
春天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掛在高處的泉水和瀑布,在那裏飛流沖刷。流水清澈,樹木茂盛,羣山峻峭,綠草豐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淒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啼,聲音連續不斷,淒涼怪異,在空蕩的山谷裏回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漁人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素湍綠潭鑑賞

本文是《水經注·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該文記敍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着“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着“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着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峯,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突出表現了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淒涼的氣氛。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着,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兇險氣勢所吸引。也是為了增加趣味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着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着寫山的“高”。山峯相重,羣山復疊,山上壘山,説明山高。山隱,遮蔽住太陽匿於天空,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淒涼。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了。這裏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藉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
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裏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並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託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悽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悽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這裏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淨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裏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説: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着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悽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敍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着“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迴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寫最後兩句再次突出了三峽山高峽長的特點,進一步渲染悽清悲涼的氣氛,增加了詩的意境。
本文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佈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採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訖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悽、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着首段關於三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