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級(拼音:jí)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糸,及聲;一説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階梯的“阜”和聲旁“及”構成。 [15]  “級”的基本義指等第,又特指官階的等級,也指社會生活中的級別、等次。現代又指學校中的年級。“級”還由次第引申為台階。 [16]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XEYY [6] 
倉    頡
VMNHE [6] 
鄭    碼
ZYMS [6] 
筆    順
撇折—撇折—提—撇—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594) [1]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3] 
總筆畫
3+3(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7EA7 [6] 
四角碼
2714₇ [6]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ㄐㄧˊ
造字法
形聲字
筆順編號
551354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字。戰國文字(圖1、2)和小篆(圖3)中的“級”都是由“(mì)”和“”兩部分組成的。其中“糸”是形旁,表義,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與絲織品有關;“及”是聲旁,指示該字的讀音。根據《説文解字》的解釋:“級,絲次弟也。”意思是絲的優劣次第。引申為凡次第之稱。 [2]  [16] 
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隸定寫作“𨸚”。於省吾先生認為,這是“級”的本字。這個甲骨文字形左邊是由“人”“又(手)”組成的“及”字,表示追上一個人,但在這裏是聲旁;右邊是“”字,就像台階的樣子。“𨸚”的用法雖然還須待考,但就“𨸚”字從“阜”為形來看,它為階次之級是沒有疑問的。“𨸚”中的“阜”到了篆文演變為“糸”(一説是假借),作“級”。後世通用“級”,“𨸚”則被淘汰了。 [15] 
台階本身有層次,由低到高,層層遞加,故台階亦曰“級”。今成語有“拾級而上”,“拾級”即踏上一階。引申作量詞,用於台階、樓梯等,如三十九級台階。
很多其他事物或現象也表現出高低等第的差別,好像石級一樣,所以也可以用“級”來表示等第差別的意思。如學習的年級、技術和工資的等級、職務的級別等等的“級”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
秦法規定,戰爭中斬敵之首,一首賜爵一級,故又稱所斬獲的敵首為“級”或“首級”。《後漢書·光武紀上》:“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三國志·魏志·國淵傳》:“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也用於俘虜,《史記·平準書》:“擊右賢王,獲首虜五萬千級。”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名詞
等級;特指官階爵位的品級
level;rank;
grade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魯迅《彷徨·孤獨者》:“金閃閃的肩章,也不知道是什麼品級。”
級別;級差;震級;晉級;高級
台階
step
《禮記‧曲禮上》:“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清·姚鼐《登泰山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黃奕波《爬天都峯》:“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石級;拾級而上
學校中依據學生修業年限分成的級別
grade;class
劉紹棠《老師領進門》:“這個小學坐落在關帝廟的後殿,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四個年級四個班,四個班只有四十人。”
班級;留級;跳級;年級;九八級
古代指作戰時斬下的人頭

唐·元稹《縛戎人》詩:“大將論功重多級,捷書飛奏何超忽。”
水滸傳》第一〇八回:“(盧俊義等)奪了龍門關,斬級萬餘。”
首級
某些語言的形容詞或副詞中的用於比較的一種形式或一組形式,以表示數量、質量或關係的特定強度或標準
degree

量詞
用於樓梯、台階、塔等的層次
step;stage
《舊唐書‧禮儀志二》:“基每面三階,週迴十二階,每階為二十五級。”
李森祥《台階》 :“我們家的台階有三級,用三塊青石板鋪成。”

用於人、事物的等級或類別



用於作戰時斬下的人頭
head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
唐·劉希夷《將軍行》:“截圍一百里,斬首五千級。”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12]  《現代漢語詞典》 [13]  《漢語大字典》 [14] 

近義辨析

級—屆
級指年級,哪一年入學就叫哪一級,如果是2018年入學,就叫2018級。屆相當於“次”,哪一年畢業就叫哪一屆,如2018級的本科生應於2022年畢業,就叫2022屆。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居立切(jí)
絲次弟也。從糸,及聲。居立切。 [4] 

説文解字注

“絲次弟也。”注:本謂絲之次弟,故其字從糸。引申為凡次弟之偁。階之次弟。《曲禮》雲:拾級聚足連步以上是也。尊卑之次弟,賈生雲:“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是也。《後漢書》注:秦法斬首多者進爵一級。因謂斬首為級。
“從糸,及聲。居立切。”注:七部。 [4] 

廣韻

居立切,入緝見 ‖ 及聲緝1部(jí)
級,等級。《説文》雲:“絲次序也。”亦階級。《禮》曰:“拾級聚足。”俗作𨸚。
【校釋】次序:大徐本《説文》作“次第”。 [8]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級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訖立切,音急。《説文》:絲次第也。
又《玉篇》:階級也。《廣韻》:等級。俗作踚。《禮·曲禮》:拾級聚足。注:級,等也。
又《月令》:貴賤之等級。《史記·秦始皇本紀》:拜爵一級。
又《史記·樊噲傳》:斬首十五級。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6]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及”3畫,第二筆㇋(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糹”窄“及”寬,頂部“糹”高,底部左右旁齊平。“糹”第二㇜(撇折)在橫中線部位。“及”,首筆撇起筆於豎中線撇尖伸向“糹”下;第二筆的三個折點都在右上格;末筆捺從田字格中心下方起筆,底部與撇尖持平。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p
王力系統
k
ǐəp
董同龢系統
k
jəp
周法高系統
k
iəp
李方桂系統
k
jəp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i̯əp
王力系統

k
ǐěp
董同龢系統

k
jep
周法高系統

k
iep
李方桂系統

k
jəp
陳新雄系統
k
ǐəp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全清
居立切
k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全清
訖立切
kiep
禮部韻略

入聲





訖立切

增韻

入聲





居立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巾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清
居立切
kiəp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7]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e
21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ɕ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ia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ʰip
1
陰入

粵語
廣州
kʰɐp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ʰiɛp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p
32
陰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ʰip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1]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7]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135
  • 3.    平水韻 十四緝 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下:鳳凰出版社,2015.07:第1125頁
  • 5.    (清)張玉書原撰;馬濤主編.,康熙字典 第3冊現代版: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11:第1875頁
  • 6.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8]
  • 7.    級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32-533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313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6
  • 12.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25
  •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4
  • 1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87
  • 15.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 第9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1163-1164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80-38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