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及(拼音:jí)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隻手觸及前面的人,本義是追趕上,抓住,引申為到達。又轉指到那個時候,再引申為趁這個時候。“及”又表示並列關係,作連詞用。“及”由“到”又引申為比得上。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ノ(傳統歸又部) [12] 
五    筆
EYI(86);BYI(98) [4] 
倉    頡
NHE [4] 
鄭    碼
YMS [4] 
筆    順
撇、橫折折撇、捺 [12] 
字    級
一級(編號:0052) [1]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3] 
注音字母
ㄐㄧˊ
總筆畫
3(部首1,部首外2)
統一碼
基本區 U+53CA [4] 
結    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1724₇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及”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上部為人,下部是一個“”字,指手。一個人伸出一隻手要抓住另一個人,所以它的本義就是“趕上”“逮着”。金文“及”字一部分沿襲甲骨文(如圖2、3),一部分寫作圖A,在圖1字形基礎上增“彳”,“彳”在漢字系統中是一個表空間運動的符號,加上它以表示“及”所表意義的行動性。圖B字形,下部又增“止”,其含義與“彳”相同。《説文解字》所收古文“圖14”,就是在這兩個金文異體字的基礎上增加區別性筆畫和飾筆演變而來的。秦、漢文字直承商周“及”字的寫法,從小篆一直到漢代的簡帛石刻,一脈相承,與六國文字迥異。
瞭解了“及”的本義,就不難理清它的諸多意義的邏輯聯繫。“及早”“及時”之“及”雖然一般被歸為介詞,但它“趕在”“趕上”的意義內涵卻距其動詞的本義只有一步之遙;“追上”,即達到了目標,所以“及”又有了“達到”義。如《儀禮·燕禮》裏説“賓人及庭”,意思就是説賓客進來已經到了庭前。由“達到”之義,“及”又進一步引發出“比得上”義,如李白《贈汪倫》詩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裏的“不及”就是“比不上”的意思;“追上”也就意味着追者與被追者要發生某種關係,於是“及”又有“連累”義、“干預”義;“追上”則追者與被追者在一起,故“及”又引申出連詞“和”“與”之義。 [2]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動詞
追上;趕上
overtake;
catch up with
《論語·顏淵》:“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
《後漢書·虞詡傳》:“虜眾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追及;企及;來得及;望塵莫及
至;達到
attain;
reach;
wait
《列子·湯問》:“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宋·蘇軾《上富丞相書》:“勇冠於天下,而仁及於百世。”
碧野《在葱嶺下》:“老人身穿一件長及膝蓋的潔白的夾袢。”
及格;及肩;波及;普及;力所能及
比得上;能與……相比
compare with
《戰國策·齊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漢·賈誼《過秦論》:“(陳涉)材能不及中人。”
唐·韓愈《師説:“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推廣到;牽涉到;照顧到
implicate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漢書·蘇武傳》:“事如此,此必及我。”
接續

《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荀子·儒效》:“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給;給予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王大見王恭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介詞
趁着
while;
be in time for
《孟子·公孫丑上》:“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及時;及早
表示對象,相當於“同”“與”
with
《詩經·邶風·穀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新唐書·高祖本紀》:“左屯衞將軍何藩仁及山賊張子惠戰於司竹,死之。”

連詞
連接並列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and
《詩經·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史記·高祖本紀》:“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如果”
if
《老子》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副詞
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how
《左傳·僖公十五年》:“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

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also
《史記·伏生傳》:“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

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very
《清平山堂話本·霄王蕭琛貶霸王》:“周圍景緻及多,故號水晶宮。”
《水滸全傳》第四十四回:“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

名詞
(jí)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近義辨析

和—及—以及
三個詞都是連詞,單獨使用時可以連接兩項,也可以連接多項。連接多項時,往往用在最後兩項之間。同時使用時,連接多項,使用順序是先用“和”,再用“及”,最後用“以及”。
和:(一)連接並列成分,表示平等的聯合關係,可連接名詞性詞語,也可以連接動詞性詞語。例如:“拳頭和眼淚解決不了問題,現在需要的是理智。”“這些法律條文要逐條地進行學習和討論。”(二)在連接的兩項之間表示選擇關係。例如:“你的去向是要在工作和繼續深造之中做出選擇。”“他去和不去,都不會對我們的談判有什麼影響。”
及:多限於連接並列的名詞性成分,後面可以用“其”,多用於書面語。(一)所連接的詞語,意義重心在“及”前,例如:郵票、火花及各種旅遊門票都在他的收藏之列。(二)所連接的各項詞語並重。例如:“大連、青島及上海等港口城市,在經濟改革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及:表示並列的聯合關係,使用範圍比“和、及”大一些,除像“和、及”那樣可以連接詞語外,“以及”還可以連接小句。“以及”的前面可以停頓,“和、及”之前則完全不可以。“以及”後面可用“其他”,多用於書面語。(一)連接同類事物,有時表示前主後次,有時表示先後有別。例如:“書本、文具以及其他學習輔助用品要事先準備好。”(二)連接不同類的事物,不分主次。例如:“怎麼生產,以及怎樣營銷要事先策劃好,要制訂出一個周密的切實可行的計劃。” [15-1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下】【又部】巨立切(jí)
逮也。從又從人。
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
𢎜,亦古文及。
𨕤,亦古文及。
【註釋】徐鍇注:“及前人也。” [8] 

説文解字注

“逮也”注:辵部逮,及也。
“從又、人”注:及前人也。巨立切。七部。
“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注:今載《史記》者,《琅邪台刻石》雲:“澤及牛馬。”《碣石刻石》雲:“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按,李斯作小篆,而刻石仍不廢古文也。
“𢎜,亦古文及”注:按凡字從此。
“𨕤,亦古文及”注:左從辵,右蓋從筆。 [9] 

廣韻

其立切,入緝羣 ‖ 及聲緝1部(jí)
及,至也。逮也。連也。辝也。其立切。七。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及;部外筆畫:2
古文:𢎜、𨕤
《唐韻》:其立切。《集韻》《韻會》極入切。《正韻》:忌立切,並琴入聲。《説文》:逮也。從又從人。徐曰:及,捕人也。會意。《廣韻》:至也。
又《韻會》:旁及,覃被也。《詩·大雅》:覃及鬼方。《周頌》:燕及皇天。
又《增韻》:連累也。《左傳·隱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又兼與之辭。《左傳·宣七年》:與謀曰及。
又《後漢·黨錮傳》:張儉等八人為八及,言能導人追宗也。
又《韻補》:葉極業切。《詩·大雅》: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及字書寫筆順 及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第二筆㇋(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首筆撇從豎中線左側起筆。第二筆㇋(橫折折撇)從左上格中部起筆,三個折點都在右上格。末筆捺與首筆撇在橫中線相接,與㇋(橫折折撇)在豎中線右側相交。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əp
先秦
王力系統
g
ǐəp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ɡʰ
jə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iə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jəp
西漢



東漢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ɡʰ
i̯əp
隋唐
王力系統

g
ǐěp
隋唐
董同龢系統

ɡʰ
jep
隋唐
周法高系統

ɡ
iep
隋唐
李方桂系統

g
jəp
隋唐
陳新雄系統
ɡʰ
ǐəp
(參考資料:漢典 [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全濁
其立切
ɡʰ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全濁
極入切
ɡiep
禮部韻略

入聲





極入切

增韻

入聲





其立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更移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濁
忌立切
g‘iəp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文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e
21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dʑiɪ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dʑiai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kʰi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kʰɐp
2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粵語
廣州
kɐp
2
陽入
粵語
陽江
kiɛp
21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ip
5
陽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ip
5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i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23
  • 3.    平水韻 十四緝 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5.    及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23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3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14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32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3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6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3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271-272
  • 16.    於根元主編.實用語文規範知識小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01:51-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