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鎖定
馬拉色菌性毛囊炎曾稱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複發性毛囊炎性皮膚病,毛囊堵塞可能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好發於脂溢部位,多見於夏秋季節。皮損為密集或散在分佈的紅色毛囊性紅斑、丘疹膿皰
中醫病名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別    名
馬拉色菌性毛囊炎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多發羣體
男性發病明顯多於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皮膚
常見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為馬拉色菌,不僅能侵犯皮膚表面和毛囊漏斗部頂端,亦能侵犯毛囊深部
常見症狀
皮損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或小膿皰,直徑2~4mm,形態和大小較一致,密集或散在分佈,數目很多,可有癢感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為馬拉色菌,不僅能侵犯皮膚表面和毛囊漏斗部頂端,亦能侵犯毛囊深部。長期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會促發病原菌在毛囊內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變為遊離脂肪酸,刺激毛囊口產生脱屑,引起毛囊導管阻塞。細胞碎屑積聚和遊離脂肪酸的刺激,引起阻塞的毛囊擴張,繼而破裂,內容物釋放入組織而產生炎症。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臨牀表現

本病多見於中青年男性,好發於頸部、前胸與肩背部,典型的皮損為半球形炎性毛囊丘疹或小膿皰,直徑2~4mm,形態和大小較一致,密集或散在分佈,數目很多,可有癢感,不併發花斑糠疹,少數患者的皮損可發生於面部。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檢查

(1)直接鏡檢:取皮疹毛囊角栓加15%氫氧化鉀液直接鏡檢,見短粗菌絲或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
(2)真菌培養:在沙堡培養基加1~2ml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後37℃培養,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
2.病理組織檢查
(1)受累的毛囊上皮角化過度,由於角質物質的堆積致毛囊漏斗部角栓形成。毛囊漏斗內和周圍炎症細胞浸潤
(2)PAS染色,擴大的毛囊腔內可見PAS染色陽性而澱粉酶陰性的球形或卵圓形的芽生孢子,無菌絲。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診斷

1.典型症狀
男性發病明顯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皮疹形態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為紅色毛囊性較粗大的圓頂狀丘疹,有少許膿皰。自覺有輕度癢感或不適感。
鏡檢在毛囊角栓內發現短粗菌絲或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或培養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病理檢查毛囊腔內見PAS染色陽性而澱粉酶陰性的球形或卵圓形的芽生孢子
檢查結果結合典型症狀,診斷不難。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應與痤瘡鑑別,痤瘡多在青春期發病,好發於顏面部,少數發於胸背,可見白頭粉刺黑頭粉刺,抗生素治療有效。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治療

1.局部治療
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藥效果較差,含有滲透劑的外用抗真菌藥療效顯著,但易反覆發作。①用2%酮康唑洗劑洗澡,每天1次,在患部擦至發泡後,先停留5分鐘,再用清水衝乾淨。與其他藥聯合應用可有協同作用。②聯苯苄唑酊或霜外用,本品含滲透劑,療效較好。
2.全身治療
可口服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