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精神熵

鎖定
精神熵,是指心靈因缺乏管理而陷入混沌失序的狀態。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提出的概念。
中文名
精神熵
所屬學科
心理學
提出者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文獻出處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目錄

精神熵簡介

“精神熵”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借用熱力學中“”(指一個系統內在的無序程度)的概念在其著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提出的概念。 [1] 

精神熵原理

生命現象是個奇蹟。它將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並從無序中發展出有序薛定諤以物理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這個反例,稱之為“負熵”。負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
米哈里借鑑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認為,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説“精神熵是常態”。在他看來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優體驗,他稱之為“心流”(flow,福流 [4]  )。 [3] 

精神熵應用

請想象一個堆滿垃圾的房間,如果我們不整理、清掃,房間一定會越來越混亂;同理,如果我們的意識總是一味地接收信息卻不加梳理,我們的心靈一定會陷入困頓。“精神熵”是一個絕妙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心靈可能陷入的狀態,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追求“心流”的意義。 [1] 
心流”的對立面就是“精神熵”,“精神熵”是一種內心失序的狀態。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等大凡在某領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帶着激情和快樂去幹工作,很容易就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從而獲得“心流”體驗。正如愛因斯坦所説:“當你沉醉於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甚至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
許多看似荒誕的名人軼事,背後大多是“心流”在推動。牛頓思考問題時,錯將懷錶當作雞蛋放在鍋裏烹煮;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不知不覺蘸着墨汁吃粽子也覺得甜……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沉浸其中時,是幸福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