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鎖定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年9月29日-2021年10月20日),男,博士,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論、“精神熵”和“自成目標”的提出者。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譽之為“世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軍人物”。
契克森米哈賴一直致力於幸福和創造力的研究,提出並發展了“心流”的理論。他曾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克萊蒙研究大學直至退休。其著作包括《心流》《發現心流》《創造力》等暢銷書,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30餘種文字,影響了全球千萬研究者和讀者。
2021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87歲。 [1] 
中文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外文名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出生地
意大利阜姆港
出生日期
1934年9月29日
逝世日期
2021年10月20日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職    業
心理學家
主要成就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
學位/學歷
博士
性    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人物簡介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又譯為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男,積極心理學奠基人,著有《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2] 
1934年出生於意大利,22歲移民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工作30年後,其前往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任教,擔任社會科學、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並於2000年創立了“生活質量研究中心”,直至退休。
他與馬丁·塞利格曼於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表了文章《積極心理學導論》,這標誌着積極心理學的誕生。
他曾榮獲“克利夫頓優勢獎”和“塞切尼獎”,出版了《創造力》《自我的進化》等世界級暢銷書。 [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人物生平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於1934年9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阜姆港(南斯拉夫港市裏耶卡的舊稱)。因為對心理學產生興趣,1956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前往芝加哥大學就讀,並獲得博士學位。在森林湖學院任教六年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於1971年回到芝加哥大學任教三十年。之後轉入克萊蒙研究大學,並在這裏成立了生活質量研究中心,並工作至退休。
2021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87歲。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個人生活

父親是匈牙利外交官阿爾弗雷德·契克森米哈賴
母親是伊迪斯·揚科維奇·德·耶澤尼策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主要作品

出版包括《心流》《發現心流》《自我的進化》等暢銷書,對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著,張定綺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1月版。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主要成就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出版於1990年,契克森米哈賴在此書中富有創見地提出了“心流”(flow,彭凱平譯為“福流 [4-5]  )的重要概念。“心流”是指因內在驅動力而完全沉浸於一項活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自我逐漸退隱。時光飛逝。每一項行為、動作和思想都如爵士樂的音符一般接二連三、翩然而至。你全情投入,將自身的才能發揮到極致。”。或許,你也曾有類似的體驗:當你閲讀書籍、操作實驗時,當你參加體育訓練、音樂學習時,你全神貫注、,不畏艱辛,只為獲得新知新能。此時的你因心無旁騖而感受到巨大的幸福——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這就是“心流”。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表示:“快樂還不足以讓人生卓越。重點是在做提升技能、有助於我們成長、能發揮我們潛能的事情時獲得快樂。”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精神熵”

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契克森特米哈賴借用熱力學中“”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熵”是指一個系統內在的無序程度,“精神熵”是指心靈因缺乏管理而陷入混沌失序的狀態。請想象一個堆滿垃圾的房間,如果我們不整理、清掃,房間一定會越來越混亂;同理,如果我們的意識總是一味地接收信息卻不加梳理,我們的心靈一定會陷入困頓。“精神熵”是一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心靈可能陷入的狀態,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追求“心流”的意義。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自成目標”

在討論心流與目標時,米哈里還提出了“自成目標”的概念,即目標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而非做這件事情的報酬,儘管有時也存在報酬,有時也有社會效益。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為科學而科學,為你喜歡的勞作而勞作。米哈里説:“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登上山頂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證明了我們爬過山,爬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目標。”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人物觀點

享樂是高水準生活的重要一環,但享樂本身並不能帶來幸福。睡眠、休息、食物與性,都屬於恢復“均衡”的體驗,在肉體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後,重整意識的秩序。它們並不能帶動心靈的成長,也不能增加自我的複雜性。換言之,享樂雖有助於維持意識的秩序,卻無法在意識中創造新秩序。 [3] 
那些能夠堅持富有創造力的工作的個體,似乎是能夠成功地深入瞭解學界的評判標準的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自己給自己反饋,不必等着聽到專家的意見。 [3] 
“學習運用獨處的時間在童年時期就很重要。十來歲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單,成年後就沒有資格擔負需要鄭重其事準備的工作……如果一個人不能在獨處時控制注意力,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助於比較簡單的外在手段:諸如藥物、娛樂、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靈或轉移注意力的東西……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語説:‘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藉助他人、工作、電視、劇場規劃他的注意力,就能達到心流狀態。” [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獲得獎項

“克利夫頓優勢獎”
“塞切尼獎” [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人物評價

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譽之為“世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軍人物”。 [1]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的家人在訃告中描繪説:“米哈伊有着一種特別的幽默感,特別是他喜歡不動聲色的發表反諷的評論。他善解人意,有着低調的風格與表達方式。這也是他深受學生、同事和讀者的歡迎,並與他們保持長久友誼的原因之一”。 [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人物影響

自《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出版以來,“心流”的概念不斷地影響着學術界和普通讀者。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中專門探討了“心流”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將“flow”翻譯為“福流”,他的《吾心可鑑:澎湃的福流》對中國讀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