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

鎖定
粱(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禾本科狗尾草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鬚根粗大;杆粗壯,直立;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睡狀,通常下垂;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黃色、桔紅色或紫色。 [7]  粱有人説是因為它出自梁州,因此得名,還有説是因為它性涼,因此得名。通過查考《周禮》中九穀、六穀的名稱,有梁而沒有慄,因此得知梁就是慄。從漢代以後,才開始把果實大並且毛長的稱為梁,把果實小並且毛短的稱為慄。 [8] 
粱在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粱廣泛栽培於歐亞大陸的温帶和熱帶。 [7] 
粱在《本草》中記載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 [7]  粱食用味香美,超過其他梁。白梁穗大,毛多且長而谷粗扁長,不像慄是圓的。 [7]  粱的米粒也白大,味也香美,但次於黃粱。青梁穀穗有毛,顆粒呈青色,米也微青,顆粒比黃梁、白梁的顆粒小,米粒顏像青稞但稍大些,成熟季節較早但收成少。粱夏季食用,非常清涼;但是它的味道欠佳,顏色不耐看,不如黃梁、白粱,所以種植它的人很少;用它做粥,色清白,勝過其他米。 [7] 
中文名
拉丁學名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別    名
黃粟
小米
穀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6] 
禾本目
禾本科
狗尾草屬
命名者及年代
(L.) Beauv.,1812

植物學史

粱在中國北方統稱穀子,南方為了區別稻穀,常稱為粟谷、狗尾粟,其種子即可食部分稱小米。中國古代甲骨文稱為禾,經典著作中稱為粱。 [1]  粱之名首見於《名醫別錄》,謂:“分有兩種,大粒稱粱,小粒為粟,歷代本草均分二條。”《本草綱目》雲:“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古代呼為梁。後人乃專以梁之細者名粟……北人謂之小米也。”又云:“粱者,良也;或雲種出自粱州,或雲梁米性涼,故得粱名……粱即粟也。” [2]  漢以後,已成為古代重要糧食作物,毛長者為梁,穗細毛短者為粟。多數學者認為粱起源於中國,考古證明約在7500年前中國河南、河北已有粱的栽培。也有學者認為粱發源於歐亞大陸多箇中心。 [1] 
粱有人説是因為它出自梁州,因此得名,還有説是因為它性涼,因此得名。通過查考《周禮》中九穀、六穀的名稱,有梁而沒有慄,因此得知梁就是慄。從漢代以後,才開始把果實大並且毛長的稱為梁,把果實小並且毛短的稱為慄。 [8] 

形態特徵

一年生。鬚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釐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3] 
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釐米,寬1-5釐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毫米,黃色、桔紅色或紫色;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二穎稍短於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其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二外稃等長於第一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後,自第一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脱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葉表皮細胞同狗尾草類型。 [3] 

近種區別

狗尾草
稈粗壯,直立。
稈直立或基部膝曲。
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釐米,寬1-5釐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於或稍長於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
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或基部稍疏離,直立或稍彎垂,主軸被較長柔毛,長2-15釐米,寬4-13毫米(除剛毛外),剛毛長4-12毫米,粗糙或微粗糙,直或稍扭曲,通常綠色或褐黃到紫紅或紫色。
粱
狗尾草 狗尾草

主要變種

粟(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的主要特徵:植物體細弱矮小,高20-70釐米。圓錐花序呈圓柱形,緊密,長6-12釐米,寬5-10毫米;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5毫米,黃色,剛毛長約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穀粒可食。 [3] 

產地生境

粱廣泛栽培於歐亞大陸的温帶和熱帶,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3]  在温度22-30℃,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均可生長。 [2] 

生長習性

粱是一種喜温作物,適於温曖乾燥的氣候,在7-8℃下便開始發芽,但需較長時間;在15-20℃時能正常發芽,而以24-25℃發芽最快。粱在幼苗時期不耐霜凍,1-2℃可使幼苗受凍,以致死亡。幼苗至披節期間以2℃的平均氣温為合適。從幼穗開始分化,直到開花時期需要24-25℃的高温和充足的雨水。開花至成熟期間對温度的要求逐漸減低,平均以20℃為適宜。 [4] 
粱是短照作物,對光照條件的反應是敏感的。它是高度的耐旱作物,在幼苗期間,地上部生長較慢,而地下部芬根系育較快,這時它的抗旱性特別得明顯,即使在土壤持水量只有10%的條件下粱的幼苗仍然可以暫時忍耐,維持生活。從拔節到抽穗,當莖葉生長旺盛時,對水分的需要激劇增加,這時土壤持水量以60-70%為適宜。開花以後,結實期間,需水量漸少。 [4] 

育殖技術

  • 整地
粱的種子很小,整地要求細緻。在前作收完之後,首先要清除雜草,隨後施上基肥及堆肥,每畝約施基肥6―10噸,犁翻耙平,分畦整細,抽好排水溝,按行距:預備收子的35-40釐米,預備利用草料的15-20釐米,划行。 [4] 
  • 播種
每畝播種量1.5-2.5千克。播種期:早粱在4月播種,晚粱在6月播種。先將種子選好,曬2-3天,用0.3%藥量的賽力散拌種,或用58℃的温水浸種10分鐘消毒。播的時候,拌火土灰或草木灰、細乾土,實行條播、勻播、淺播。播後,要輕輕鎮壓一下,出苗教整齊。 [4] 
  • 中耕、間苗、追肥
播種以後,如遇大雨,土壤易於板結,應及時鋤松,以利出苗。苗高10-15釐米時,即需中耕、除草、間苗;並應追施稀薄糞尿。間苗、定苗宜早動手,因為苗小時,易於拔取,不致傷及鄰苗。尤其夏播的更應注意這項工作。全苗之後,看情況需要,再進行中耕、追肥、除草1-2次。 [4] 
  • 收穫
種子將近成熟時就要開始收穫,遲則子粒易於脱落,收穫時可連莖稈割下,曬乾後,用打穀機脱粒;如果只收草料的,可在抽穗後,種子乳熟時收割。 [4] 

主要品種

梁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經過中國勞動人民的長期選擇的栽育,有着多種多樣的品種資源,根據其生長期的長短可以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有“大白谷”、“大黃谷”、“小春谷”等,有耐旱的抗旱谷和較耐澇的“水裏站”;有較耐鹼的“抗鹼谷”,有分蘗較多的“大八杈”、“五稈旗”等品種,一般比較優良的品種有“黃沙子”、“金錢子”,華北的“華農4號”、“玉黃谷”、“竹葉青”等。根據花序的形狀,可以分為紡綞型種、圓筒形種、異型種等,如異型種有“雞爪黃谷”、“貓爪谷”、“龍爪谷”等,這些多數是粘性的。 [3] 

主要價值

食用

粱
(2張)
粱是中國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穀粒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和維生素(據中央衞生研究院的分析,含蛋白質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粱中,含有胡蘿蔔素0.12毫克,維生素B10.66毫克和維生素B20.09毫克,這是其他穀類作物所不及的)。它不僅供食用,還可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等飼料,含粗蛋白質5-7%,超過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纖維素少,質地較柔軟,為騾、馬所喜食;其穀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 [3] 
粱食用味香美,超過其他梁。白梁穗大,毛多且長而谷粗扁長,不像慄是圓的。 [7]  粱的米粒也白大,味也香美,但次於黃粱。青梁穀穗有毛,顆粒呈青色,米也微青,顆粒比黃梁、白梁的顆粒小,米粒顏像青稞但稍大些,成熟季節較早但收成少。粱夏季食用,非常清涼;但是它的味道欠佳,顏色不耐看,不如黃梁、白粱,所以種植它的人很少;用它做粥,色清白,勝過其他米。 [7]  又可釀酒。 [7] 

藥用

粱在《本草》中記載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治水瀉等功效。 [7] 
參考資料
  • 1.    李裏特主編.食品原料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09:74
  • 2.    嚴仲鎧.中華食療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03:127
  • 3.    粱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8-25]
  • 4.    湖南省畜牧試驗站編著.湖南飼料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02:183-185
  • 5.    粱 Setaria ital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1]
  • 6.    粱 Setaria italic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14]
  • 7.    李時珍著,生生不息 《本草》裏的草木果蔬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01,第294頁
  • 8.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白話手繪彩圖典藏本,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