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荑香

鎖定
範荑香(1805-1886年),原名蒥淑,字茹香,又字荑卿。廣東大埔三河鎮梓里村人,生於嘉慶十年(1805),範引頤之女,同邑鄧耿光室。十二歲即能賦詩填詞。有《化碧集》,梅州管又新民國五年(1916)刊行。範荑香為近代嶺東三大女詩人之一,與黎玉貞葉璧華齊名 [1]  。和黎玉貞出生在梅城、葉璧華嫁到梅城不同,範荑香是中年以後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梅城聖人寨。 [2] 
範荑香一生寫了很多詩,以《落花》、《閨怨》兩首最為人傳誦。她晚年時,欲將其詩稿盡數焚燒,幸得其內侄範玉墀,從火爐中奪回一部分。太守黃簣山與梁墨林等對範詩評價很高,將詩彙編成冊,題名為《化碧集》,梁墨林作序。直到範逝世後的1916年,才得到範的親屬鄧獎仙所提供的《荑香詩集》,彙編成《化碧集》,中國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題寫書名,製版印刷了幾百冊,很快就銷售一空。對範詩,梁墨林盛讚“真可駭心魂,泣鬼神”。香港《探海燈日報社》社長張閔生驚歎:“集中諸作,詞意沈博,風骨凝重”。範詩造詣之深與影響之廣可見一斑。 [2] 
中文名
範荑香
別    名
原名甾菽,又字清修
國    籍
中國清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05年
逝世日期
1886年
主要成就
近代嶺東三大女詩人之一
出生地
廣東省大埔縣梓里村 [3] 
代表作品
《化碧集》

範荑香人物簡介

範荑香(1805—1886),女,原名營淑,又字清修,廣東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出生於數代書香之家。其高祖父範元凱,康熙五十三年(1714)舉人;曾祖父範覲光,乾隆二十五年(1760)歲貢生;祖父範彪,乾隆三十二年(1767)舉人,曾任嘉應州學政;父範引頤,嘉慶九年(1804)舉人,曾任三水縣教諭。 [1-2]  [5] 
香幼極聰穎,初由母教識字讀書,稍長則由父範肅公教讀詩文,故遂能文能詩。21歲,由父作主嫁本縣庠生(秀才)鄧耿光,在三水縣學署成婚。耿光學舉子業(應試的詩文),但寫詩不及荑香,常覺慚愧。婚後三年,耿光病死。香年方24歲,未有子女,其夫兄將一子過繼為嗣,但家貧,夫兄無所顧恤,且有迫嫁之意。她堅執不從,悉心教嗣子讀書。及後,其父解職返家,憐惜女兒夫死家貧,着她回住孃家,兼侍候老父母。
20年後,父母均逝世,嗣子已長大,欲接她回鄧家供養,但她因長期寡居,不再思天倫樂趣,決心終老空門,且憂傷抑鬱常以詩抒發而詩名已播於遐邇,遂在嘉應州選擇庵場。時嘉應州學正(聖人寨村人,舉人)梁光熙讀其詩,愛其詩才而憐其遭遇,特發起募捐,得銀600餘兩,擇定白土堡珪潭鄉(今梅州市梅江區東昇鄉聖人寨村)錫類寺左側,建一“荑香靜室”供其靜修。州人知其為前州學正範彪孫女(範彪為嘉應學正時,宋湘、葉澄等十餘人均經其品評鑑別,極負名望)倍加推崇,各方善女敬禮不衰;梅城鬆口等處官家通文墨的婦女,則爭相迎請至家奉其為師。咸豐三年(1853),浙江錢塘(杭州)人吳均任潮州知府,死在任內。其家屬運柩回鄉途經三河,她送輓詩五首。其家屬將所有輓詩彙集刊印發行,中以她所送為最佳,列在卷首。於是荑香詩名遠播錢塘,人稱“女才子”。年80餘卒於荑香靜室。
荑香為近代嶺東女詩人之一,一生寫詩甚多,凡遊名山古剎,均有題詠。今陰那山靈光寺尚存其題詩。道光二十三年(1843)嘉應進士黃基及舉人梁光熙(墨林)將其詩彙編成冊,題名為《化碧集》,併為之作序,擬刊行於世,因她堅辭而止。民國5年(1916),梅縣人管幼惺將梁光熙初編《化碧集》、範沄(荑香侄)所編《荑香詩集》及其本人《自述》一首,加以校訂,彙編成冊,仍名為《化碧集》付梓發行。
荑香詩,除寡居前所寫頗為清新瀟灑外,寡居後所作則多具悽惋情調,詠物和古,大都借題寫意。其中《落花》、《閨怨》最為人所傳誦,如年青時所寫《踏青》:“天氣晴和景物佳,商量載酒約同儕;寄語姐妹休行急,待我徐徐看繡鞋。緩步閒行過小橋,春風吹暖賣餳簫;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寡居後所寫《閨怨》:“永夜深深蜀魂啼,寒風吹入畫樓西;如何不啄花前露,偏向幽閨自惻悽。遙聞孤雁渡瀟湘,難寄音書到異鄉;漫道恩情如逝水,三生盟誓勿相忘。”晚年生活清苦,寫《述恨》:“被害何因實可傷,八旬孤苦痛淒涼;門無關鍵廚無火,爐有寒灰地有霜。病裏飢寒唯自泣,健時勞力為人忙;於今何處求生計,血淚遺書訴上蒼。” [4] 
一個女才子,遭遇不幸,終老空門,曾引起嘉應許多詩人同情惋惜。張鳳韶詩:“可憐絕世聰明女,終老寒燈古佛前。”葉璧華《贈範荑香詩》有句“誰教綺閣談詩侶,競做挑燈踏雪人。”這些詩,代表了同時代的文人對範荑香的懷念和景仰 [1] 

範荑香軼事典故

範荑香是著名的客家女詩人,原名甾菽,又字清修,原籍廣東省大埔縣梓里村,晚年定居於梅縣白土堡圭潭鄉(今梅州市梅江區東昇鄉的聖人寨)。她生於清嘉慶乙丑年(公元1805年),一生飽嘗甜酸苦辣,經歷了才女、寡婦和尼姑三個坎坷的歷程。終年八十六歲,為後人留下《化碧集》一冊。 [3] 
才女範荑香
範荑香誕生於書香之家,童年時生活尚稱優裕。先祖連續四代舉人出身,極為罕見。高祖父範元凱,參加省城鄉試考中舉人。曾祖父範覲光,歲貢生,是由府州縣推薦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舉人。祖父範彪,也是舉人,任嘉應州的學正,是負責對秀才進行監督考察的地方學官。父親範引頤,單名肅,人們尊稱“肅公”,也是舉人,做過廣東三水縣的訓導,是協助學正工作的地方學官。荑香有幸生活在文化淵源深厚的家庭環境之中,幼年即有祖母教她識字讀書,年紀稍大,改由祖父親自教讀。她聰明好學,閲讀了不少書籍,既能作文,尤善賦詩。她的姑母堂姐也善吟詠,但都趕不上才思敏捷的荑香。
有一回,她和姑母堂姐一起外出春遊踏青,這是違反當時禮教的行為。按照習俗,男主外,女主內,是不準婦女隨便外出遊玩的,可是她們經不住春天的誘惑,偷出家門。走過小橋,迎面吹來温暖和煦的春風,耳邊聽到叫賣飴糖的簫聲,恰似合奏的迎春曲,真叫人心曠神怡!但她們提心吊膽,東躲西藏,唯恐被人發現,忽然聽到背後有遊客的聲音,便鑽進樹林裏去,假裝採摘柳樹枝條。事後,這個悖逆的行為,被她的祖父知道了,難免訓誡一番。祖父還有個特別的規定,那就是既然做錯了,就該罰作《春遊踏青》詩一首,按時交卷,不得草率,違者要打掌心。姑母的詩寫得好而不快,堂姐的詩寫得快而不好,都被打了掌心。只有荑香的詩寫得好且快,免挨板子。此詩至今還流傳民間,活脱脱地呈現出才女當年春遊踏青時的景色和心態:
緩步閒行過小橋,春風吹暖賣飴簫。
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
又一回,荑香和姑母堂姐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觀賞圓圓的明月着了迷,直到深夜還呆在院子裏。家中侍女幾度呼喚,她們仍然如醉如痴地不願離開……第二天,她們三人心裏害怕又要挨訓捱打了,趕緊自覺地以《明月夜眠遲》為題各寫了一首詩,提前放到祖父的書桌上,祈望寬容論處。祖父是愛才惜才的地方學官,發現書桌上三首詩,欣然誦讀,莞爾而笑。不僅沒有懲罰她們,而且挑選出荑香的詩加圈加點,批上十個紅字:“明月之倩女,太白之知音。”張貼在書房的牆上,供人共賞,以示鼓勵。此詩富有真情實感,恰切地流露了才女當年對如玉似鏡的明月的無限傾心:
侍兒幾度喚歸眠,猶仰當空玉鏡圓。
立聽更樓響三點,不知涼露濕金蓮。
荑香熱愛大自然,除了熱愛春光和明月,同時也熱愛鮮花,尤其是帶着露珠迎接晨曦的鮮花。因此,她常在黎明之前早早起牀,點亮燭光,欣賞剛剛開放的花朵。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誦詩篇,把祖父從夢中吵醒。對她這種癖好,祖父卻不責難,反而讚賞,認為她寫的《惜花須早起》與古代詩人所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恰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信,請看:
流鶯啼破綠煙叢,四鼓頻敲漏未終。
曉起先呼銀燭照,海棠含笑一枝紅。
當時,有些私塾曾將《惜花須早起》和《愛月夜眠遲》兩首詩選為範文,供學子誦讀。碰巧,這兩首詩的題目,自然成對,妙趣橫生,才女情思,出神入化。 [3] 
寡婦的憂傷
荑香二十一歲,由祖父作主,嫁給三河匯東人鄧耿光,在嘉應州的學署中結婚。當時,耿光是被推薦應試的士子,但他寫的詩文不及荑香,常覺慚愧。婚後不久,耿光便要趕赴省城廣州參加鄉試。荑香持有不同的見解,坦誠直率,懇切地挽留説:
“郎君!請聽為妻肺腑之言。俗話説,火到豬頭爛,功到事業成。如今你的學力尚有不足之處,奉勸再苦讀幾年,前往應試方可高中,不然枉受旅途之苦。”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耿光聽後,反而惱羞成怒,剛愎自用,橫眉睜眼地回答:
“聰明的妻子!別把丈夫看衰了。我決心已定,不必多言,若考不中,誓不相見。”
不幸被荑香言中,耿光果然名落孫山。他失望而歸,路過老隆,想起了自己的誓言,羞慚至極,無地自容,狠心地在深夜裏棄船投河溺死了。
可憐荑香此時才二十四歲,即成寡婦。她沒有生下兒女,其夫之兄願將一子過繼給她為子。夫家生活艱苦,夫兄等人又恐她難以堅持,多次勸她改嫁。可是她長期深受“貞女不事二夫”的思想影響,總不答應。宣稱:“祖上累代讀書為官,豈可不顧名節,遺臭萬年,以辱祖宗。”尤其厭惡媒人再來糾纏,便寫一首題為《閨怨》的詩,貼在房門之旁,表明心志:
可笑情媒拙似鳩,三牲偷拜囑牽牛。
邯鄲一夢金香散,少婦從來是莫愁。
她在夫家,孤苦度日,把希望寄託下一代,認真教導過繼的兒子讀書。曾寫過《課兒》詩三十六韻,借物詠懷,反覆嗟嘆。
幾年後,祖父告老辭官,從嘉應州回到三河鎮。隨即與荑香的父母商議,憐惜她夫死家貧,接回孃家居住,可兼侍候老人。從此,荑香回到孃家,閒來無事,學習刺繡,藉此以補家用。一位以才女聞名的寡婦,滿懷憂傷,向誰訴説?只得寫詩宣泄傾吐。她在《即事》詩中寫道:
春愁無事強拈針,花樣雖新不忍尋。
刺到蓮房心自苦,誰知儂苦比蓮深。 [3] 
尼姑的血淚
二十年過去了,荑香的寡婦生活仍未結束,但她的祖父和父母卻相繼過世了。此時,她的繼子已經長大,希望接她回鄧家供養。然而,荑香因為善於作詩而出名,不少通曉文墨的仕女,或請她相聚,或拜她為師。她經常來往梅城、鬆口等地參加詩會,很少呆在孃家三河和夫家茶陽。清道光年間,大埔知縣荏荃,聽聞荑香的詩名,聘請她為塾師,教其長女,但荑香傾向自由,不願寄人籬下,婉言辭絕了。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平天國革命失敗,汪海洋率軍從汀州打到茶陽,並與清軍反覆激戰,可憐無辜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荑香面對此情此景,慘不忍睹,心驚膽戰。她看破紅塵,尋求解脱,誓志空門,長齋唸佛。往後,她便由寡婦轉為尼姑,雲遊各地,到過不少名山名剎。
身入空門後的荑香,詩作日少,但還有讚美大自然和覺醒世人的吟詠。例如《遊陰那靈光寺》等詩篇,在民間輾轉傳抄誦讀:
森森松柏翠蘿纏,無數山花豔欲然,
石似飛雲歸眾壑,峯如伸指插諸天。
欲求四相消前業,合共菩提了宿緣,
參罷六如成夢幻,一聲清磬法輪圓。
潮州太守吳雲帆,浙江人,在任所去世,荑香懷念其為官清正,敬題詩五首。吳的家屬帶回浙江後,將所有輓詩結集出版,以荑香的輓詩為壓卷之作。於是荑香詩名遠傳錢塘江兩岸,驚呼荑香是不可多得的“女才子”。
荑香年屆古稀時,體弱多病,心煩意亂,深感尋求解脱還是解脱不了。她面對青燈,悲痛欲絕,將心愛的詩稿一頁又一頁地焚燒。幸得她的內侄範玉池在旁,急忙從火中奪回了一部分。事後,荑香悔恨莫及,心如刀割,又把殘存的詩稿珍藏起來。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百無聊賴的荑香,應邀來到嘉應州白土堡的尼庵暫居。當時白土堡聖人寨村有一舉人梁墨林,其姊亦好詩,傾慕荑香的詩名,索得詩稿三十多篇,多數是感懷之作。梁墨林誦讀到《落花》等篇時,也為之潸然落淚:
瑤台一夜彩雲空,狼藉殘香恨無窮。
月下記否憐並蒂,天涯誰與嘆飄蓬。
猶看蝶影來牆外,怕聽鶯聲出院中。
自古紅顏多薄命,無須惆悵怨東風。
梁墨林同情之餘,鄭重地將荑香詩稿獻給太守黃簣山觀覽,黃深受感動,彙編成冊,題名《化碧集》。《化碧集》將刻板印刷時,由於荑香一再反對,只得作罷。她如此決絕的態度,無非表示出家人不求聞達,蓄意要給世界留下一個“空”字,甚至連一個“空”字也不留吧!
梁墨林震驚之餘,更深切地同情荑香的不幸遭遇,特別是年老居無定所。他囑咐其子梁詩五撰寫募捐簿序文,奔走求助,共得六百多兩白銀。接着,在白土堡圭潭鄉的錫類庵旁,修建一座“荑香靜室”。等到荑香住進去時已經八十五歲了。為了有人繼承她的衣缽和照顧她的生活,還收養一個青年女子為徒弟,可以説老有所養和後繼有人了。
誰知荑香的命運多舛,居住之難雖獲緩解,而飲食之難日益嚴重。她在《述恨》詩中控訴道:
被害何因實可傷,八旬孤苦痛淒涼;
門無關鍵廚無火,爐有寒灰地有霜。
病裏飢寒唯自泣,健時勞力為人忙;
於今何處求生計,血淚遺書訴上蒼。
上蒼沒有迴音,荑香終於悄悄地病逝於“靜室”之中,那時青年的徒弟已經遠走他鄉了。因此,荑香究竟死於何年,至今仍然不得而知。
荑香死後多年,人們仍然沒有忘記她。1917年,《化碧集》獲得刊發。1943年,又再次訂正增補,發行《重刊化碧集》,總算為荑香留下一點紀念,稍可撫慰後人緬懷之情罷了。 [3] 
名傳江南
史料記載,任職潮州太守的吳雲帆去世。因為他做官期間為民造福,因而在靈柩運輸路過的地方,名人才子紛紛作詩紀念他。當靈柩經過大埔三河壩之時,範荑香也為他寫了輓詩。吳太守的家屬回到浙江,將所有輓詩結集出版。大家看了後,將範荑香的輓詩評為壓卷之作,她的名字也因此盛傳於江南,時人都稱讚她為才女。 [6] 

範荑香人物評價

範荑香的詩歌在當時的興梅地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這首詩:“此心長憶定情詩,綠綺聲中粉黛施。一曲未終弦已斷,可憐孤負遠山眉。”此詩刻畫了範荑香20年守寡的心情,在這20年,她勤刺繡,奉晨昏,“報父母之劬勞”,行為上堪稱客家婦女之典範。父母離世後,她把自己的全身心都付詩與禪,而至詩文遠揚,在“荑香靜室”裏授徒為生。真可謂是“新詞妙曲都題恨,玉釧金釵任委塵。薄命不堪重話舊,一生惟有燕相親!”
在客家女性中,“粗通文墨,略識之無”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文采風流不讓鬚眉的才女。《古香閣集》的作者葉璧華、《化碧集》的作者範荑香和《胡香樓詩集》的作者黎玉貞,便是這樣的女子,她們三人被並稱為“嶺東三大女詩人”。其作品結集付梓,是廣東客家文學蓬勃發展的一個標誌。(南方日報評) [6] 
《客方言》的作者羅翽雲曾題辭讚賞:“荑香生世修信姱,父名孝廉學五車,少小隨侍學塗鴉,妃黃儷白詩清華。范家姐妹多智牙,各以綺語相矜誇,荑香翹然蓬中麻,嘯傲凌滄哀楚些。” [6] 
梅州嘉應詩社社長範耀文:晚清時期,葉璧華和大埔籍人範荑香、黎玉貞並稱“嶺東三大女詩人”,其詩作飲譽客域內外。 [6] 

範荑香個人作品

詩詞選錄
春遊踏青
天氣晴和景物佳,商量載酒約同儕。
寄語姐妹休行急,待我齊齊着繡鞋。
緩步閒行過小橋,春風吹曖賣錫簫。
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
惜花須早起
流鶯啼破綠煙叢,四鼓頻敲漏未終。
曉起先呼銀燭照,海棠含笑一枝紅。
愛月夜眠遲
侍兒幾度喚歸眠,猶仰當空玉鏡圓。
立聽更樓響三點,不知涼露濕金蓮。
掬水月在手
夜夜馮夷出碧宮,無端忽遇着青窗。
纖纖捧起誇同伴,笑指嫦娥在手中。
落花
瑤台一夜彩雲空,狼藉殘香恨無窮
月下記否憐並蒂,天涯誰與嘆飄篷
猶看蝶影來牆外,怕聽鶯聲出院中
自古紅顏多薄命,無須惆悵怨東風
刪盡繁華剩瘦枝,誰從零落惜芳姿
紅綃有淚情難斷,紫玉成煙志不移
漢殿魂歸空惹恨,楚宮人老總無詞
同心願結重陽友,一任風霜獨自支
誰賦巫陽續楚文,香銷玉碎任紛紛
繁華夢醒留金粉,歌舞場空剩彩裙
豔骨總成青草冢,芳魂難化楚山雲
深紅落淨渾無色,杜牧重來但夕曛
閨怨
永夜深聲蜀魂啼,寒風吹入畫樓西
如何不啄花前露,偏向幽閨自側悽
遙聞孤雁渡瀟湘,難寄音書到異鄉
漫道恩情如逝水,三生盟誓勿相忘
荊山叔命和《閨怨》原韻
紈扇無勞怨漢家,桐心孤冷亦難華;
題詩不作尋常句,吟遍江城笛裏花。
此心長憶定情時,綠倚聲中粉黛施;
一曲未終弦已斷,可憐孤負遠山眉。
幾向桃花吊息姬,無言含淚不勝悲,
飄零爭似籬邊菊,到死枝頭不暫離。
金屋無人貯阿嬌,千重幽恨在今朝;
自憐—樣梅花瘦,哪有珍珠慰寂寥。
題就鸞箋恨有餘,枉勞入海覓雙魚;
幾回欲寫心中事,桐葉飄來又懶書。
憶同花下拜嫦娥,情絲難平似綠波,
怪底照人成隻影,從來圓少缺時多。
莫記春深折柳條,西風憔悴只纖腰;
漫雲天上多離別,猶有年年駕鵲橋。
芳心一點恨難灰,往事真同水覆杯;
怕聽月明彈錦瑟,一聲清怨幾低迴。
獨自挑燈寫怨詞,不堪來伴好花枝;
相憐只有紅絲燕,飛繞簾前不忍離。
眉狠蹙損舊春山,惆悵年華去不還,
未識九原人有淚,也曾回首泣紅顏。
闕題
陌上春濃蝶自飛,青桑綠柳各成圍;
小姑久已無郎慣,不學羅敷望客歸。
可笑情媒拙似鳩,三生偷拜囑牽牛,
邯鄲一夢金香散,少婦從來是莫愁。
述懷
才聽鵑啼又鷓鴣,情懷付與鳥聲呼。
才疏只解吟黃鵠,地惡無勞學祀廬。
獻璞抱慚還受刖,焚金休令更投爐。
此生贏得多惆悵,費盡心機總是辜。
《即事》
春愁無事強拈針,花樣雖新不忍尋。
刺到蓮房心自苦,誰知儂苦比蓮深。
《遊陰那靈光寺》
森森松柏翠蘿纏,無數山花豔欲然,
石似飛雲歸眾壑,峯如伸指插諸天。
欲求四相消前業,合共菩提了宿緣,
參罷六如成夢幻,一聲清磬法輪圓。 [3] 
《述恨》
被害何因實可傷,八旬孤苦痛淒涼。
門無關鍵廚無火,爐有寒灰地有霜。
病裏飢寒惟自泣,健時勞力為人忙。
如今何處求生計?血淚遺書訴上蒼!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