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璧華

鎖定
葉璧華(1841-1915 [2]  ),女,號潤生,別字婉仙,又號“古梅女史”,自稱古香閣主人,廣東嘉應州東街(今梅江區東郊盤龍橋)人,出生於丙村蘆陵村,是嶺東著名女詩人、女教育家。天資聰穎,幼承家學,博覽羣書,能詩善賦,有才女之稱。葉璧華六歲隨父親寓居廣州,十五歲時寫詩,十七歲歸嘉應州,嫁給廣西提學政李載熙第四子李蓉舫,兩人伉儷情深,常詩詞酬唱,被譽為清代的“李清照和趙明誠”。丈夫李蓉舫後來出外設館授徒,葉璧華在家教兒奉親,其思夫之情,常寄於詩詞。後來她由族叔葉衍蘭招至廣州,設館定園,並在廣雅書院講學,受維新思想影響較深。戊戌變法失敗後,她返回梅州,竭力推行新學。她創辦的懿德女校為粵東地區興辦女校開了先河。葉璧華與範荑香黎玉貞被譽為“嶺東三大女詩人”、“粵東三大女詩人”或“嶺南三大女詩人”。葉璧華擅長詩詞文賦,生前結集為《古香閣集》。黃遵憲為之作序,丘逢甲、葉衍蘭等名流稱揚,名聞一時。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為葉碧華《古香閣集》題詩讚道:“滴粉搓穌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繾香閣作替人。” [1-2]  [9] 
全    名
葉璧華
別    名
古香閣主
婉仙
潤生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梅縣白渡鎮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915年
主要作品
《古香閣全集》 [2] 
性    別

葉璧華人物簡介

葉璧華,清道光年間出生在嘉應州白渡堡廬陵鄉(今屬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葉曦初,系嘉慶丙子科舉人,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
葉璧華自幼聰穎好學,十多歲就能題詩作對,名噪一時。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因慕其名,聘請她到廣州作家庭教師,在執教期間,她關心時局,深受康、梁維新思想影響。戊戌維新失敗後,她離廣州返回梅縣。
葉璧華在家鄉力主興辦女校,推行新學,得到鄉里人士的支持,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梅城創辦了懿德女校。懿德女校以教文學詩詞為主。開辦時,學生僅有30餘人。舊社會,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屬品,讀書難,想辦女校更難。女校開辦之初,阻力很大,還受到一些人的諷刺、誹謗、嘲笑和打擊。然而葉璧華信念堅定,決心辦好這間女校,得到社會人士好評。在其帶動下,清末民初,梅縣先後辦起6所女校。由此,梅縣女子入學者日眾。
葉璧華生平寫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誦。她年青時便有遠大抱負:“果使劍光耀鬥牛,不教窗下老娥眉。”她看到滿天風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命筆:“河山久壯蛟龍飛,風鶴旋驚草木傳。聽到鳴鳩一灑淚,中流誰著祖先鞭?”詩中表現了她憂國憂民高尚情懷。她在愛情生活方面的表現,也細膩感人:“生怕精衞能銜石,不向天河一路真”(《七夕》);“知否今朝花影裏,憑欄獨自看雙星”(《七夕寄蓉舫夫子》)。葉氏於詞,功力猶深,《高陽台·梅影》下片雲:“啁秋翠羽催春夢,帳參橫日落,綺袖難親。淡抹煙痕,玉人思折還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誰移上雲屏,有湖山,小結姻緣,相對雙清。”這是借梅花抒發自己情懷之佳作。
葉璧華晚年出版有《古香閣全集》,包括她平生的詩、詞、賦三個部分。論者認為她系出名門,家學淵源,聰明冰雪,綺思辭藻,為閨繡中之佼佼者。黃遵憲於序中雲:“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丘逢甲也為葉璧華全集題過七絕三首,其第三首雲:“滴粉搓穌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遺香閨作替人。”清代嘉應詞人以桐花閣主人吳蘭修為最負盛名,丘逢甲極重葉璧華詞作,認為吳蘭修之外,只有葉璧華可作“替人”。
葉璧華於1915年2月在家病逝,終年75歲。 [2-3] 

葉璧華軼事典故

葉璧華才氣嶄露

清道光年間,葉璧華出生在嘉應州白渡堡廬陵鄉的一個書香之家,她的父親葉曦初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親友間競相鋪陳,精於騷雅,所謂“詩賦傳家夙擅揚”。良好的家風與父親的着意栽培,使葉璧華年少時便已嶄露頭角,十多歲就能題詩作對,才女之名播於遠近。
因家境優渥,葉璧華的少女時期過着舒適無憂的生活。“移舟破曉過橫塘,紅染羅衣綠染裳。並蒂樹枝休採卻,好留湖側伴鴛鴦。”詩句中無不表現出她天真爛漫的少女情懷。
這一時期她時常與三五好友切磋論詩,談笑唱和。特別是與哥哥君達經常對詩寄信,甚是愜意。這在《讀君達兄文賦甚佳作此寄之》《寄君達兄蘭花一枝》《佇月軒與君達兄嫂夜話》《寄君達兄時省親羊城》等詩作中皆可見其兄妹感情之篤厚,生活之悠然。
在其成年之時,因才華出眾,有不少愛慕者上門,或題詩自薦,或託人為媒,都想做葉家的乘龍快婿。葉璧華擇偶標準甚高,求婚者往往碰壁。有輕薄無聊者失望之餘,背後議論她,説她並無芙蓉一般的外貌,不必過分自抬身價。葉璧華聽後付之一笑,取過紙筆寫下:“芙蓉花發滿塘紅,人説芙蓉勝妾容。昨日我從塘邊過,為何人不看芙蓉?”
“當時葉璧華的詩受到官宦人家女子的追捧,士紳階層不乏喜歡她所作詩文的‘粉絲’”。 [8] 

葉璧華巧出對聯勸退鬧洞房者

葉璧華與攀桂坊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結為連理。新婚之夜,不少讀書人來鬧洞房,夜深不散。有幾個曾向葉璧華求婚不成或對尚未考中舉人的李蓉舫不服的秀才還聯合起來,要李蓉舫即景賦詩,聲言如果李蓉舫作不出好詩來他們便一直鬧下去。此時,李蓉舫早已疲憊不堪,頭如米鬥,哪裏還有什麼妙詞佳句,連作了好幾首都無法過關。葉璧華見丈夫陷入窘境,出面替他解圍,代作一詩:“五百年緣此夜宵,諸君何必苦相邀。多情織女河邊等,快放牛郎過鵲橋!”
在場之人讀後,連聲喝彩,但仍然不肯罷休。葉璧華無奈,先逐一斟滿了大家的酒杯,然後有禮貌地説:“各位朋友來鬧洞房,是給我和夫君面子。如今我出一上聯,若有人能對出下聯,任憑鬧到天亮;若對不出,則請各位回家推敲。”她的上聯是:“圓月照方窗,有規有矩。”隔了許久,無人開口,一個個有規有矩地溜了。過後,葉璧華考其丈夫,丈夫亦甚為難,她只得自己對出下聯:“曲尺量直木,又縱又橫。” [10] 

葉璧華婚姻生活

葉璧華與清末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結婚。婚後兩人感情甚好,每每夫唱婦和,被時人稱為“梅州的李清照趙明誠”。
為赴科舉考試,李蓉舫夜讀,葉璧華則在一旁繡花,直至伏案而睡。下面的詩句便是這種生活的寫照:
繡罷鴛鴦枕,雞鳴近五更。恐驚郎夢醒,輕放剪刀聲!
當李舫蓉赴縣鄉試,葉璧華急待試場消息,亦以詩表達其當時心境:
事罷歸來日斜西,樓台移椅盼郎回。含羞笑問郎肩拍,今日場中出哪題?
他們甜蜜的夫妻生活,躍然紙上。然而,好景不長,咸豐九年(1859)葉璧華家翁李載熙在欽點出任廣西提督學政途中病故。此後李家家道中落,李蓉舫遂浪跡江湖,到潮州、粵西、廣州等地設帳授課,數年不歸。光緒十三年(1887),葉璧華47歲時,李蓉舫病逝於廣州。中年喪夫的葉璧華強忍悲痛,含辛茹苦,撫育四子一女。 [1]  [8] 

葉璧華投身教育事業

光緒十八年(1892),兩廣總督張之洞因慕其名,聘請葉璧華到廣州作家庭教師。在執教期間,她關心時局,深受康有為、梁啓超維新思想影響。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寇猖獗,局勢危急,革命鬥爭風起雲湧。葉璧華離開廣州返回家鄉梅城。
回到梅州,她繼續她的教書事業。受新思潮的影響,葉璧華認為婦女必須要有文化知識,才能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觀念。因而,只有辦女校,才能讓更多的婦女得到學文化、受教育的機會。
據梅縣教育志記載,葉璧華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梅城道前街口萬三張公祠辦識字手工班,招收女子讀書學藝。後來得到故友黃遵憲等社會賢達的支持,葉璧華於1906年在嘉應州城原培風書院舊址創辦了公立懿德女校(後遷在培風書院),開梅州女校之先河。
舊社會,女性讀書識字較難,想辦女校更難。懿德女校開辦之初,阻力很大,受到一些人的諷刺、嘲笑和打擊,學生僅有30餘人,然而葉璧華信念堅定,決心辦好這間女校,所授課程以古文和詩詞為主。
在張玉仙(晚清外交官梁詩五的夫人)等人協助下,葉璧華把學校辦得井然有序。幾年之後,女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女校聲譽漸隆。
在懿德女校,葉璧華最得意的門生有三人:一位是梁華蘭,為鍾均良的妻子;另一位是梁雲瑞,為丘念台先生的夫人(即丘逢甲的兒媳婦);還有一位是李碧香,為南洋鉅商梁我的妻子。
葉璧華創辦的懿德女校,辦學時間長達13年,為梅州培養了上千名知識女子。由於葉璧華的倡導,女子學校便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如梅州“耕耘小築”女校、崇實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學校、廣益女子學校、心光女子學校、桂裏女校、鬆口女子學校,以及興寧縣懿徽女校、懷德女校,大埔縣立女子小學等,均先後開辦。各處男校,也紛紛招收女學生。
據統計,梅州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六七十年間,先後開辦的女子中、小學有12間,培養學生近萬名,其中以客家女子居多。此男女平等入校求學的風氣,首功不能不歸於葉璧華,她也以女教育家的身份載於史冊。 [8] 

葉璧華文學創作

葉璧華的詩詞賦皆佳,有《古香閣集》傳世,詩詞作品風格多樣。詩詞作品有深情婉約的《閨怨》:“一葉梧桐忽報秋,閒庭風雨小窗幽。閉門怕見高樓月,空惹人間午夜愁。”也有悲壯慷慨的《有感》:“文章自古能華國,巾幗誰憐倚馬才?濟世胸懷羅宿緯,剪夷勳業慨邊台。諸天佛夢清涼在,四野風聲跋扈來。自愧娥眉生小畫,壯懷何處蕩塵埃。”
其詞其文均有名篇佳構,著名詩人丘逢甲對之十分敬佩,其《題葉婉仙女史古香閣集》第三首雲:“滴粉搓酥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遣香閨作替人。”
黃遵憲為葉璧華的詩集作序稱:“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
葉璧華一生作詩甚多,其生前曾手編《古香閣詩集》二卷(現僅存卷一、共有詩239首,幾乎全是七言,絕句為主,七律次之,七古與五古僅極少數),並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寫下“自序”。由於葉璧華傑出的詩才,人們將她與《化碧集》的作者範荑香、《柏香樓文集》作者黎玉貞,並稱為近代嶺東三大女詩人 [1] 

葉璧華晚年拜師

在教書育人之餘,葉璧華也不忘提升自我,增長學識。年屆半百之時仍拜著名文人葉蘭台為師。對於老師葉蘭台,葉璧華也深受感激,她在詩注、詞序及自序裏多次提及恩師,可見葉蘭台對她的人生是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葉蘭台先生主持風雅,跌宕琴歌,幸葑菲之無遺、愧桃李之忝列,質疑問難,喜獲提撕。”這句自序中的內容便表現了葉璧華對恩師的讚賞。 [8] 

葉璧華與黃遵憲的交往

葉璧華孃家世代業文,父親為舉人。其夫家更是書香門第,家翁中進士、授翰林,曾任廣西學政;其夫李蓉舫雖屢試不第,也系邑中名士。這樣的家庭教養使得她自幼聰慧,學識精深,尤擅長詩詞。説起來,這個嘉應州(今梅州)女詩人,與同邑著名詩人黃遵憲既有親屬之誼,又有知己之情。
黃遵憲母吳氏,為葉璧華婚姻介紹人。妻葉氏,乃葉璧華堂妹。
葉璧華的《古香閣詩集》編成後,黃遵憲還曾為之作序,內雲:“潤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與餘內子為姊妹行,長殯於李。李故望族,與餘家有連,所居又同裏。 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 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將二人惺惺相敬之意,敍説得婉曲有致。
查《古香閣詩集》中,也有詩詠及黃遵憲之作,對黃詩的特點及所藴拯世之世,理解得十分深透,亦有鍾子期聽琴音之雅懷。 [1] 

葉璧華詩文勸侄子

在葉璧華看來,寒梅的鐵骨清癯還是才能的表徵。她的侄子李曉峯多年科考不售,他認為自己“骨相清癯,恐無玉堂馬福命”。葉璧華寄贈一首詠梅詩給他,道:“既共羣仙集玉台,豈容人世染塵埃。須知宰相和羹料,本自清癯瘦骨來。”(《曉峯侄在都致餘書雲,自揣骨相清癯,恐無玉堂馬福命,乃寄詠梅一絕贈之》)梅花的“清癯瘦骨”是清潔、傑出的。“宰相和羹料”,指的是商王武丁欲立傅説為宰相而説的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尚書·説命》),以用作調味食用的梅實,來比喻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的賢才。葉璧華拿梅樹鐵骨錚錚的形象、梅子的功用以及有關典故來勸導侄子,事也湊巧,侄子後來科考就高中了。葉璧華聽到消息後,很高興,又作了一首詩《聞曉峯侄北闈報捷寄之以詩》。 [9] 

葉璧華個人作品

1915年2月,葉璧華在家病逝,囊括她平生所作的詩、詞、賦的《古香閣全集》也得以刊行。葉璧華生平寫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誦。《古香閣全集》共有詩239首,幾乎全是七言,絕句為主,七律次之,七古與五古僅少數。 [8] 

葉璧華作品風格

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郭真義分析,葉璧華的作品題材開闊,不僅有抒發個人感情的內容,還涉及時代風雲、民生疾苦。例如她曾寫下“文章自古能華國,巾幗誰憐倚馬才?濟世胸懷羅宿緯,剪夷勳業慨邊台。諸天佛夢清涼在,四野風聲跋扈來。自愧娥眉生小畫,壯懷何處蕩塵埃。”抒發了她的家國情懷。而在風格方面,郭真義認為,葉璧華的詩既有婉約秀麗的一面,也能看到陽剛之氣的一面,例如“青山應似我,終古不低頭”“豈乏凌雲志,蝸居且待時”等,字裏行間展現了一個倔強不屈、奮進向前的客家女性的形象。 [8] 
她的一生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天真爛漫的少女時期、于歸後家庭生活時期,師從葉蘭台的從學與從教時期、回鄉倡女學時期。
她的詩作也因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葉璧華年輕時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詩歌大多以詠物為主,詩詞清麗婉約,充滿少女的純真。同時,此時她的遠大抱負也已展露。看到滿天風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下筆:“河山久壯蛟龍飛,風鶴旋驚草木傳。聽到鳴鳩一灑淚,中流誰著祖先鞭?”
陷入愛情生活時,她的筆觸變得細膩感人:“知否今朝花影裏,憑欄獨自看雙星”。家人相繼身亡後,葉璧華的人生迎來轉折點。葉璧華吞下了孤獨和艱難的苦楚,展現了一位客家女子的堅忍強韌。這個時期的詩作,轉向哀婉離愁的敍述。“生憎一樣團圜月,偏照人間兩地愁”“羨煞鵲橋高駕處,金風玉露話離愁”“神仙歲歲傷離別,我羨鴛鴦不羨仙”句句腸催寸斷,對丈夫的痴情與思念浸透了她的詩篇。
從廣州回到梅城之後,葉璧華的視野得以開闊,詩風日益清冽甘醇,境界日益高邈。經歷過戰火,經歷過背井離鄉,經歷過生死離別的葉璧華筆下開始涉及時事。“鏗轟火馬如雷電,爛漫花田競劫灰。且喜昇平旋報捷,江山無恙我重來。”
不僅詩寫得好,葉璧華的詞也功力頗深。《高陽台·梅影》下片雲:“啁秋翠羽催春夢,帳參橫日落,綺袖難親。淡抹煙痕,玉人思折還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誰移上雲屏,有湖山,小結姻緣,相對雙清。”是借梅花抒發自己情懷之佳作。
她的詩詞作品風格多樣,在那個女性地位並不高的時代裏,真誠地打動了眾多文人墨客,黃遵憲、丘逢甲便是其中的代表。
葉璧華的《古香閣詩集》編成後,黃遵憲曾為之作序,內雲:“潤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與餘內子為姊妹行,長嬪於李。李故望族,與餘家有連,所居又同裏。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將二人惺惺相敬之意,敍説得婉曲有致。
著名詩人丘逢甲的詩作《題葉婉仙女史古香閣集》第三首雲:“滴粉搓酥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遣香閨作替人。”對葉璧華盛讚有佳。 [8] 
葉璧華對梅花情有獨鍾,詩詞歌詠最多的花是梅花,“梅花香裏發清吟”(《春日寄孔惠蘭女弟子》)。她作過詩《梅花》(二首)《紅梅》《題畫梅》《擬陸放翁湖上尋梅》《詠梅》(二首)《夢梅》《探梅》《惜梅》《寄梅》《憶梅》《蘭台先生命試早梅四律》(四首),還作過詞《高陽台·梅影》等。這些詠梅之作,在她現存的《古香閣全集》中格外引人注目,傾注了她滿腔的感情。葉璧華在詩詞創作中,除了渲染寒梅的哀怨悽清外,還展現出了寒梅的傲骨,她自己的傲骨也由此得以揭示。湖南嘉禾人葉煒松説葉璧華“詩骨傲寒梅”。 [9] 

葉璧華詩詞選錄

葉璧華一生作詩甚多,生前曾手編《古香閣集》二卷,後來編印成一本《古香閣詩集》。 [4] 
採蓮曲
移舟破曉過橫塘,紅染羅衣綠染裳。
並蒂數枝休採卻,好留湖側伴鴛鴦。
板橋西去是儂家,萬頃芙蕖散彩霞。
素手摺來三兩朵,遊人莫誤浣溪紗。
荷花荷葉插疏篷,柄柄幽香襲晚風。
短棹歸來紅日落,波心誰唱可憐儂。
閨中即事
絡緯聲聲秋色初,井梧流影碧雲舒。
扃門放出團圓月,讓與人間照讀書。
春日早起
晨妝理罷倚欄斜,料峭輕寒透碧紗。
忽聽雙鬟簾外報,小園開到海棠花。
古香閣即事
一角蝸廬小隱宜,詩囊劍篋當家貲。
蘿牽茅屋留雲住,琴罷花台待月遲。
樑子偶書林下葉,呼童親補竹間籬。
消閒且酌葡萄酒,世事由來似弈棋。
春閨曲
梨花庭院曉寒遲,菱鏡新開畫翠眉。
石黛羞教夫婿點,淺深惟有阿儂知。
紗窗才罷繡鴛鴦,花覆闌干午夢涼。
忽聽鸚哥簾外喚,金爐添爇海南香。
羅幙沉沉映夕暉,忍寒獨自着單衣。
湘簾不把金鈎放,為待樓頭燕子歸。
月痕如水浸珠帷,長夜迢迢玉漏遲。
今夕卻防驚好夢,先從枝上打鶯兒。
賀蘭蓀兄新婚
喜下温郎玉鏡台,香車百輛御徘徊。
人間自有如花貌,何必吹簫引鳳來。
賦罷宜家雅什新,笙歌圍繞洞房春。
遙知附鳳攀龍客,更作憐香惜玉人。
夢梅
小閣清寒玉漏遙,凍雲晴雪路迢迢。
迷離不辨瓊瑤地,半是孤山半斷橋。
寄外
怕見霜林木葉飛,無端離恨上雙眉。
明知惆悵終無益,嚼蕊吹花未悔痴。
七夕寄蓉舫夫子
天上人間一例愁,三生慧業憶從頭。
關心最是新涼夜,一樣金風兩地秋。
納涼曾共步中庭,七巧圖開細細評。
知否今宵花影裏,憑欄獨自看雙星。 [7] 
菊花
四圍荒草萊,一舍依山麓。
深秋誰為伴,繞籬數叢菊。
留別諸同人(之一)
卅年猶記趨庭日,曾傍禺崗坐釣台。
法海興波誰禦敵,慈雲蔭座只掄才。
鏗轟火馬如雷電,爛漫花田競劫灰。
且喜昇平旋報捷,江山無恙我重來。
留別諸同人(之三)
風流儒雅慕前賢,高詠霓裳集眾仙。
問字每歸紅杏雨,吟春小坐綠楊煙。
河山久壯蛟龍氣,風鶴旋驚草木傳。
聽到鳴鳩一灑淚,中流誰着祖生鞭。 [8] 
《贈範荑香》
雅什傳來字字春,知君才調迥超塵。
誰教綺閣談詩侶,竟作挑經踏雪人?
《高陽台·梅影》
啁秋翠羽催春夢,帳參橫日落,綺袖難親。淡抹煙痕,玉人思折還停。
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誰移上雲屏,有湖山,小結姻緣,相對雙清。 [10] 

葉璧華人物評價

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為葉碧華《古香閣集》題詩讚道:“滴粉搓穌綺意新,溶溶梅水寫丰神;桐花閣外論詞筆,更繾香閣作替人。” [1]  丘逢甲也對其詩作讚美雲:“翩翩獨立人間世,贏得香名飲粵中。” [11] 
黃遵憲稱:“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 [4] 
葉蘭台在葉璧華的詩集《古香閣全集》的序言中,盛讚葉璧華的才華:“揩老眼以長吟,覺愜心而富貴,蕙丸馨逸,藻採紛披,鳳軫冷冷,譜出纏綿之趣,鶯黃嚦嚦,比其清脆之聲,賦情懷則竹笑蘭言,寫幽恨則紅愁綠慘。 [8] 
在客家地區,“粗通文墨,略識之無”的才女大有人在,文采風流不讓鬚眉。而葉璧華便是其中之一。天資聰穎,從小博覽羣書、能詩善賦的她被譽為“嶺南三大女詩人”、“晚清粵東三大女詩人”。她受維新思想影響較深,戊戌變法失敗後,返回梅州,竭力推行新學。她創辦的懿德女校為粵東地區興辦女校開了先河,不愧為女中豪傑。她的一生起落有伏,也造就了她多彩而豐富的個性。她既有清麗婉約的愁腸,又有女中豪傑的剛強,雖有寡鵠之悲,但始終心繫國家安危,為本鄉女子教育之未來勞苦奔走。(南方日報評) [8] 

葉璧華親屬成員

父親:葉曦初(葉輪),清嘉慶年間舉人。 [4-5] 
伯父:葉軒,清朝舉人,任山西大谷縣知縣。 [5] 
哥哥:葉君達 [8] 
丈夫:李蓉舫,清朝秀才 [4] 
侄子:李曉峯 [9] 
葉璧華與清末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結婚,育有四子一女。 [1] 

葉璧華人物故居

葉璧華故居“大夫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西北部的蘆陵村,這座“大夫第”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一座二堂、二橫結構的屋子,為葉氏十八世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