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刀魚

鎖定
竹刀魚是約四種細長海魚的統稱。體型小,但也可長到35釐米(14吋)長;兩齶呈喙狀,牙細小,背、臀鰭後各另具一行小鰭。分佈於熱帶和温帶海域,生活接近海面,常躍出並飛掠水面。代表性種類有大西洋竹刀魚(Scomberesox saurus)和太平洋竹刀魚(Cololabis saira)。本魚分佈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中文學名
竹刀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銀漢魚目
竹刀魚科

竹刀魚簡介

竹刀魚是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科的唯一一種。其學名 Cololabis saira,取自日本紀伊半島當地對此魚種的名稱,其中saira系俄語(сайра)。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 '秋刀魚',可能是源自於其體型脩長如刀,同時生產季節在秋天的緣故。秋刀魚在部分東亞地區的食物料理是種很常見的魚種。體型細圓,棒狀;背鰭後有5-6個小鰭,臀鰭後有6-7個小鰭;兩頗多突起,但不呈長緣狀,牙細弱;體背部深藍色,腹部銀從色,吻端與尾柄後部略帶黃色。分佈於熱和温帶海域。是能食用的經濟魚類,長的35釐米。兩呈狀。牙細小。育後各另具一行小。常躍出並飛掉水面。有大西詳竹刀角(分佈於大西洋及大利垂對近再域)和太平洋竹刀魚(狀刀) [1] 
竹刀魚(Cololabis saira)又稱秋刀魚,冷温性中上層魚類。體細長、側扁。頭中等大,頂部扁平。吻尖,尾呈叉型。體背深綠色、腹部銀白,尾部帶黃色素。繁殖期在日本南部主要在冬末春初。攝食橈足類、箭蟲、鈎蝦以及甲殼類的幼體等。分佈於日本、俄羅斯遠東海區、朝鮮以及太平洋美洲沿岸的温帶水域,偶見於中國黃海和渤海。主要用秋刀魚舷提網,即舷外燈光板繒網及近岸定置張網捕撈。漁獲體長一般為250~300釐米,體重70~140克。日本產量很高,屬幾十萬噸級但世代數量波動劇烈。夏季隨黑潮向北洄游,僅極少數個體進入黃海水域,秋季離開,向南游回日本南部水域。鮮銷為主,鹹幹烤魚亦很美味;有的還製成罐頭銷售。豐漁年份大量用作網箱養魚的餌料。秋刀魚竹刀魚 [2] 

竹刀魚特徵

本魚體延長而纖細,側扁。兩顎向前延伸短喙狀,下顎較上顎突出。背鰭與臀鰭位於身體之後方,均無硬棘,其後方均具小離鰭;背鰭具10~12枚軟條及6~7枚小離鰭,臀鰭具12~14枚軟條及7枚小離鰭;腹鰭位於體中央之略後方;尾鰭開叉脊椎骨約63個;體被細圓鱗側線下位,近腹緣。體背部及側上方為暗灰青色,腹側面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銀藍色縱帶。體長可達35釐米。

竹刀魚生態

為表層洄游性魚類,無胃,腸短;以動物性浮游

竹刀魚

為食,猶喜蝦類。在日本太平洋側於8月下旬至冬季會南下洄游,而在日本海側其南下洄游羣不明顯,但在6月左右向北洄游之羣甚明顯,以棒受網及流刺網可捕獲。體長25釐米以上即成熟,在日本南部海域於秋季及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則於初夏,會在流藻及潮境聚集而產卵,產卵時也會進入內灣,其卵具纏絡絲,以隨波流物移動免至沉入海中。秋刀魚有幾類天敵如海洋哺乳類、烏賊和鮪魚等。

竹刀魚習性

中上層魚類,棲息在亞洲和美洲沿岸的太平洋亞熱帶温帶的190-580N水域中,主要分佈於太平洋北部温帶水域,是冷水性澗游魚類,適温範圍為10-24℃,15-18℃蝦類和卜足類,其次為魚卵,撓足類為其比較穩定的餌料,攝餌活動主要在白天,夜裏基本上不攝食。攝餌時的最適温度為15-21℃。
日本太平洋一側魚從8月到12月在北海道至東北地區南下徊游到達日本南方水域,從2月至7月進行北上徊遊,到達北海道至千島外海秋刀魚。

竹刀魚分佈

本魚分佈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海域北緯67度-18度,東經137度-西經108度,喜歡的水温是攝氏15-18度。中國主要分佈在黃海。

竹刀魚適宜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
參考資料
  • 1.    溥奎主編,動物地理 上,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08,第89頁
  • 2.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