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慶寺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姚家莊村積慶寺)

鎖定
積慶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姚家莊村(姚莊村),坐北朝南,北依龍眼山和楊家屲山,南臨渭河,東臨謝家村,前臨北濱河路,後倚隴海鐵路甘谷火車站
現由甘谷縣佛教協會積慶寺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組織管理,為佛教淨土宗寺院,甘谷縣宗教活動場所。
中文名
積慶寺
外文名
Jiqing Temple
寺院組成
積慶寺積慶寺劇場
宗    門
淨土宗
地理位置
甘肅省甘谷縣新興鎮姚莊村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6600餘平方米(含積慶寺劇場)
管理組織
甘谷縣佛教協會積慶寺管理委員會
重建日期
1995年
寺院落成
2000年5月
佛殿組成
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等
建築面積
1380 m²

積慶寺歷史沿革

確切建寺時間無考,歷史上曾多次遭兵燹,又隨之修復。

積慶寺光緒年間重建

據舊版《甘谷縣志》記載,清中前期建築在 “ 同治回亂 ” 時期被毀,後在光緒年間寺院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修復。
清朝光緒年間建造的積慶寺建有大殿、南北有配殿樓閣、二層木質戲樓,畫棟雕樑,主要建築全部為土木結構,寺院存有古柏四顆,佔地一千三百多平方米。
光緒年間所建的規模較大、建築精美的積慶寺建築羣在 “ 文革 ” 時期被毀,後被新興鎮工商所、税務所、郵政所所佔用。
原址位於現甘谷縣第三幼兒園以東,新興路以南,姚家東巷以北區域,村民稱之為“石家院內”。

積慶寺千禧之年重建

改革開放後,依靠政策奔向小康的羣眾,為銘贊盛世,捐錢獻物,籌建新的積慶寺。從一九九五年起,選用原四級的公用場地,建修積慶寺,於新世紀二〇〇〇年五月落成。
《重建積慶寺碑記》
姚家莊古稱狐槃谷,莊史一千七百餘年,史載後秦始祖景元皇帝陵園建於北坪,聲譽日增,此地天門雄峙,靈光至,渭水東流,運氣昌,為古絲綢重鎮,作為人文景觀的積慶寺歷來為民眾求神佑福祿之地,積慶寺歷史上曾多次遭兵災又隨之修復,清光緒年間修復的寺古建築羣毀於“文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放富羣眾,古鎮換新顏,為銘贊盛世,有緣村民捐錢獻物,重建積慶寺,經過六年努力,建築落成,塑像開光,佛教大師明陽法師題寫寺名“積慶寺”,古寺修復實為盛世之作,為銘記捐錢物人士功德,特立此碑,昭示後人。
(注:碑中所載明陽法師系明暘法師,是中國當代十大高僧之一)

積慶寺劇場恢復活動

經過幾屆積慶寺管委會成員的努力,寺院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管委會出資維修位於甘谷火車站以北的積慶寺劇場戲台,進一步維護了宗教場所的原有面積,為信教羣眾的正常合法宗教活動提供了場所支持。
適時在積慶寺劇場建立姚莊村文化室,成立腰鼓隊,村內文娛生活逐步豐富。 [1] 
2016年9月,管委會經過論證籌備、村民及廣大信眾的積極支持,踴躍捐款捐物,修建了新的 “姚莊積慶寺老年活動中心”,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二層建築。2016年12月,上級主管部門頒發了 “ 甘谷縣新興鎮姚莊村文化大院 ” 匾額,同時,“姚莊積慶寺老年活動中心 ” 正式掛牌。

積慶寺姚莊村廟

積慶寺坐落的姚家莊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據舊《甘谷縣志》記載,東晉十六國時後秦始祖景元皇帝姚弋仲歿後,以王禮葬於冀之狐槃(新興鎮姚家北坪),後其子姚萇稱帝,建都長安,追諡父為帝,廟號始祖,墓為高陵,“置園邑五百家護陵”。後秦派國人守護陵園,而後此部分守陵人逐漸繁衍生息,姚家莊隨之而建,家族逐漸壯大,不斷遷徙四方。
詳情請參照詞條 “姚莊村 ”。

積慶寺寺院建築

建築佈局為南北中軸線對稱四合院落。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依中軸線而建,觀音殿、地藏殿建於大殿東西兩側,廈房依規制由南北兩側修建。全寺佔地面積六千六百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380平米(含積慶寺劇場)。
主殿大雄寶殿坐北向南(子午向),為雙坡硬山頂構造,進深9米,面寬9米,高達9米,內塑泥塑金身彩繪佛像三尊,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坐像,高2.88米,肩寬1.2米,座前為迦葉、阿難兩尊者,兩側為高2.78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騎坐騎像。
偏殿:兩旁建有觀音殿、地藏殿,
東廈房:殿宇南北依次為財神殿、藥王殿、山神廟;
西廈房:殿宇依次南北為聖母宮、將軍殿、龍王殿。
天王殿:建於寺院內入門處,樣式格局仿照永明寺天王殿修建,內塑彌勒佛、韋陀護法天尊、四大金剛像。
山門:為牌坊式垂花門建築構造,佛教大德明暘法師題寫了“ 積慶寺 ”寺名。
附屬建築:寺內配有客堂齋堂、門房、廁所等。
香爐:院內安放6.8米高焚香塔爐。
藏書:現藏各類經書五千餘冊。

積慶寺寺內供奉

積慶寺寺廟概述

大雄寶殿:供奉一佛二菩薩,為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財神殿:供奉武財神關公:威風八面,手持春秋,丹鳳眼卧蠶眉,兩側分立捧書的關平(右)、持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左)。
聖母宮:供奉雲霄、瓊霄、碧霄三霄娘娘,送子娘娘和花兒娘娘。
藥王殿:藥王孫思邈
將軍殿:甘谷縣區域內方神,形象穿一馬褂,騎一黑驢,服飾為清朝長袍馬褂馬靴頂戴。泥塑行身,轎子為黑色八抬搭乘。
山神廟:山神爺和土地爺。
天王殿:內塑彌勒佛韋陀護法天尊、四大金剛像,建築樣式格局仿照甘谷縣大像山永明寺天王殿修建。

積慶寺寺廟劇場

南門面朝北向依序供奉地藏玉佛、鳳凰山龍眼山太乙聖母二後元君、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秦州慧音山二龍大王姚弋仲塑像。(姚弋仲塑像為本村村民於2014年重塑,姚弋仲為姚莊始祖。)

積慶寺寺廟管委會

文化大革命廟宇被毀之前,姚莊積慶寺宗教活動由村民自發組織形成廟會,由德高望重的鄉老主持廟會活動。
文化大革命廟宇被毀到一九九五年,寺內宗教活動停滯,部分村民(鄉老)進行廟會日常管理。
一九九五年籌備新址修建積慶寺,同時期,甘谷縣佛教協會積慶寺管理委員會進入籌備成立階段。
二〇〇二年五月,甘谷縣政府根據《國家宗教事務管理條例》正式批准成立 “ 甘谷縣佛教協會積慶寺管理委員會 ” ,為之頒發了“ 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 和木質牌匾 。
2015年4月,甘谷縣為落實國家、省、市宗教局關於進一步規範宗教場所的部署要求,4月初,甘谷縣積慶寺正式懸掛宗教活動場所統一標識牌,並在積慶寺劇場了舉行揭牌儀式(由甘谷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監製頒發)。
每逢舊曆月初一十五日或神靈尊神聖誕節日,舉行正常的佛事和祭祀活動;春節時,結合上九聖天法會,邀請秦腔團體演出傳統劇目,豐富春節娛樂活動。

積慶寺廟會節會

每年有四次廟會較大廟會節會
農曆正月初九日的“ 上九會擇天弘法祈福聖會 ”
農曆四月初八日的 “ 浴佛節 ” 佛事活動
農曆三月十八日的 “ 慶祝太乙聖母二後元君聖壽節會 ”
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的 “ 秦州慧音山二龍大王廟會 ”

積慶寺社會影響

積慶寺管委會積慶寺劇場建立姚莊村文化室,成立腰鼓隊,購置音響設備,方便了羣眾在劇場內開展健身娛樂活動。宗教文化活動與羣眾娛樂活動結合,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寺院經常實施為困難羣眾送生活用品等社會公益活動,在羣眾周圍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社會效益顯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