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秦(拼音:qí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雙手持杵舂禾穀的樣子,本義疑即一種“禾名”,但多假借為國名,也即周代的秦國。相傳其地“宜禾”,故假“秦”為名。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後逐步吞併六國,至秦始皇時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秦王朝。此外,“秦”也可用為姓氏使用。因陝西的大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所轄,所以陝西省別稱秦。
中文名
拼    音
qín
部    首
五    筆
DWTU [3] 
倉    頡
QKHD [2] 
鄭    碼
COMF [3] 
筆    順
橫、橫、橫、撇、捺、撇、橫、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772)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總筆畫
5+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79E6 [3] 
四角碼
5090₄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半包圍或上下結構
異體字
𣜈、𥘿、𥠼、𥢮、𥣠
注音字母
ㄑㄧㄣ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圖1、2)中,“秦”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兩隻手(“”),中間是“”字(圖A),“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種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用來在石臼裏搗糧食用的。下半部是兩棵稻穀(圖B,“”,讀作lì),象徵成熟了的莊稼。這是一幅兩手舉杵正在舂米的豐收景象。春秋金文(圖6)、《説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圖5)或省“秝”為“禾”。小篆(圖10)承襲從一禾的字形。秝與禾或覆重或否,並不影響字義,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漢代隸書(圖12、13)將字形簡化,上部寫成“春”字頭“”,下部仍然是“禾”字,楷書作秦。
“秦”的古字形像舉杵舂禾,但是這個意思在古代文獻中不見使用,更多的是用於國名。“秦”的字形與秦國有何種聯繫,有一種説法認為:遠在上古時代,這個在《説文解字》裏説的“伯益(伯翳)之後所封的國地,宜禾”。很早以前,在今陝西中部一帶的秦川古地,農業便已相當發達,向來以產糧著稱。這是一個很能説明古代黃河流域一帶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情況的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關中平原以及成都平原豐富的糧食資源是統一的重要原因。把一個風調雨順、歲歲豐收、民富國強的地方及環境用一個字表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困難的。先民們抓住豐收、糧食多的這一特點,用雙手舉杵,由禾取糧的這一關鍵,便用廾(指手)、午(杵)、禾會意,創造了秦字。 [5-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Qín)古部落名。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代。
Qin tribe


(Qín)周代諸侯國名。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故地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Qin state
《論語·微子》:“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莊子·寓言》:“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
(Qín)朝代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參看“秦朝”。
the Qin Dynasty
唐·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秦篆;先秦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前秦”。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後秦”。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西秦”。



(Qín)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肅張家川東。



(Qín)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漢書·西域傳下》:“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

香草名。一説為木名。

戰國·宋玉《風賦》:“獵蕙草,離秦衡。”李善注:“秦,香草也……又云:秦,木名也。”

(Qín)陝西省的別稱。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更有秦中武公、閩中林公皆以不善宦。”
秦腔;秦川
(Qín)姓氏用字。參看“秦姓”。



通“”。蟬的一種。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發。”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匠鄰切(qín)
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𥠼,籀文秦從秝。 [9] 

説文解字注

“伯益之後所封國”注:《鄭詩諩》曰: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堯時有伯翳者,實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歷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秦之變風始作。按伯益、伯翳實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肅秦州清水縣有故秦城。漢地理志之隴西秦亭,秦谷也。
“地宜禾。從禾,舂省”注:地宜禾者,説字形所以從禾從舂也。職方氏曰:雍州谷宜黍稷,豈秦谷獨宜禾與。匠鄰切,十二部。按此字不以舂禾會意為本義,以地名為本義者,通人所傳如是也。
“一曰秦,禾名”注:此別一義。 [10] 

廣韻

匠鄰切,平真從 ‖秦聲真1部(qín)
秦,州名,古西戎地,春秋時為秦國,後並天下,為隴西郡,漢武分置天水郡,後魏改為秦州,因邑以為名。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既滅,支庶以為秦氏也。匠鄰切。三。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秦;部外筆畫:5
古文:𣜈
《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並音螓。國名。《説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注: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
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既滅,支庶以為秦氏。
又《説文》:一曰秦,禾名。
又葉慈良切,音牆。《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里甯越,應聘齊秦。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秦字書寫筆順 秦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大“禾”小。❷“”主體居上半格,三橫居上偏左,長短不一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撇、捺罩住“禾”。❸“禾”居下偏左,首撇從豎中線撇出,豎在豎中線左側;長點從豎中線點出,撇、點收筆持平。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ĕn
王力系統
dz
ǐen
董同龢系統
dzʰ
jen
周法高系統
dz
jien
李方桂系統
dz
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ĕn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en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ĕn

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匠鄰切
dzʰj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葱 (慈)鄰切
dzien
禮部韻略


平聲





慈鄰切

增韻


平聲





慈鄰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真文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齊津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濁
慈鄰切
dz‘iə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參考資料: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ẽ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ẽ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ɕʰ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za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ɕ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ʑiɛn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ʰi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i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ʰø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ʰɐ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in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i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i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eiŋ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4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7]
  • 4.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27]
  • 5.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312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06-40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78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5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64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0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1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8]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