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í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雙手持杵舂禾穀的樣子,本義疑即一種“禾名”,但多假借為國名,也即周代的秦國。相傳其地“宜禾”,故假“秦”為名。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後逐步吞併六國,至秦始皇時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秦王朝。此外,“秦”也可用為姓氏使用。因陝西的大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所轄,所以陝西省別稱秦。
秦文字溯源
編輯會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圖1、2)中,“秦”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兩隻手(“廾”),中間是“午”字(圖A),“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種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用來在石臼裏搗糧食用的。下半部是兩棵稻穀(圖B,“秝”,讀作lì),象徵成熟了的莊稼。這是一幅兩手舉杵正在舂米的豐收景象。春秋金文(圖6)、《説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圖5)或省“秝”為“禾”。小篆(圖10)承襲從一禾的字形。秝與禾或覆重或否,並不影響字義,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漢代隸書(圖12、13)將字形簡化,上部寫成“春”字頭“”,下部仍然是“禾”字,楷書作秦。
“秦”的古字形像舉杵舂禾,但是這個意思在古代文獻中不見使用,更多的是用於國名。“秦”的字形與秦國有何種聯繫,有一種説法認為:遠在上古時代,這個在《説文解字》裏説的“伯益(伯翳)之後所封的國地,宜禾”。很早以前,在今陝西中部一帶的秦川古地,農業便已相當發達,向來以產糧著稱。這是一個很能説明古代黃河流域一帶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情況的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關中平原以及成都平原豐富的糧食資源是統一的重要原因。把一個風調雨順、歲歲豐收、民富國強的地方及環境用一個字表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但也是困難的。先民們抓住豐收、糧食多的這一特點,用雙手舉杵,由禾取糧的這一關鍵,便用廾(指手)、午(杵)、禾會意,創造了秦字。
[5-6]
秦詳細釋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Qín)古部落名。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代。 | Qin tribe | ||
(Qín)周代諸侯國名。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故地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 Qin state | 《論語·微子》:“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莊子·寓言》:“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 | ||
(Qín)朝代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參看“秦朝”。 | the Qin Dynasty | 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 秦篆;先秦 | |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前秦”。 | ||||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後秦”。 | ||||
(Qín)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名。參看“西秦”。 | ||||
(Qín)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肅張家川東。 | ||||
(Qín)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 《漢書·西域傳下》:“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 | |||
香草名。一説為木名。 | 宋玉《風賦》:“獵蕙草,離秦衡。”李善注:“秦,香草也……又云:秦,木名也。” | |||
(Qín)陝西省的別稱。 | 秦腔;秦川 | |||
(Qín)姓氏用字。參看“秦姓”。 | ||||
通“螓”。蟬的一種。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發。” | |||
秦古籍釋義
編輯秦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匠鄰切(qín)
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秦説文解字注
伯益之後所封國。
段注:《鄭詩諩》曰:秦者,隴西谷名,於禹貢近雍州鳥鼠之山。堯時有伯翳者,實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鳥獸,賜姓曰嬴,歷夏商興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邑之於秦谷,至曾孫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國人美之。秦之變風始作。按伯益、伯翳實一人,臯陶之子也。今甘肅秦州清水縣有故秦城。漢地理志之隴西秦亭,秦谷也。
地宜禾。從禾,舂省。
段注:地宜禾者,説字形所以從禾從舂也。職方氏曰:雍州谷宜黍稷,豈秦谷獨宜禾與。匠鄰切,十二部。按此字不以舂禾會意為本義,以地名為本義者,通人所傳如是也。
一曰秦,禾名。
秦廣韻
匠鄰切,平真從 ‖秦聲真1部(qín)
秦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秦·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5
古文:𣜈
《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並音螓。國名。《説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注: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
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既滅,支庶以為秦氏。
又《説文》:一曰秦,禾名。
秦字形書法
編輯秦字形對比
秦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大“禾”小。❷“”主體居上半格,三橫居上偏左,長短不一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撇、捺罩住“禾”。❸“禾”居下偏左,首撇從豎中線撇出,豎在豎中線左側;長點從豎中線點出,撇、點收筆持平。
[13]
秦書法欣賞
秦音韻彙集
編輯秦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dzʰ | i̯ĕn | |
王力系統 | 真 | dz | ǐen | |
董同龢系統 | 真 | dzʰ | jen | |
周法高系統 | 真 | dz | jien | |
李方桂系統 | 真 | dz | jin | |
西漢 | 真 | |||
東漢 | 真 | |||
魏 | 真 | jiən | ||
晉 | 真 | jiə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真諄臻 | jien | |
北魏後期北齊 | 真諄臻 | jien | ||
齊梁陳北周隋 | 真諄臻欣 | jien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dzʰ | i̯ĕn | |
擬音/王力系統 | dz | ǐěn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dzʰ | jen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z | iɪn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dz | jĕn | ||
秦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秦 | 秦 | 臻 | 平聲 | 上平十七真 | 從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匠鄰切 | dzʰjen | |
集韻 | 秦 | 臻 | 平聲 | 上平十七真 | 從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濁 | 葱 (慈)鄰切 | dzien | ||
韻略 | 平聲 | 真 | 慈鄰切 | |||||||||
增韻 | 平聲 | 真 | 慈鄰切 | |||||||||
中原音韻 | 秦 | 陽平 | 真文 | 清 | 齊齒呼 | 次清 | tsʼiən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真文 | 齊津切 | |||||||||
洪武正韻 | 秦 | 平聲 | 八真 | 從 | 昨 | 全濁 | 慈鄰切 | dz‘iən | ||||
分韻撮要 | 巡 | 陽平 | 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 清 |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40
- 3. 秦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7]
- 4.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27]
- 5.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312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06-40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78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5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64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04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1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