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鎖定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Fujian Jian’ou First High School)位於福建省南平市,2003年10月被授予“福建省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稱號;2011年6月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的建溪書院;1906年,改製為“建郡中學堂”;後先後更名為“建寧府中學堂”、“建甌中學校”、“福建省第五中學校”、“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2年,合併私立培漢中學,成立“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更名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截至2014年12月,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園面積7052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8816平方米;共有52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771人,教職工196人。 [1] 
中文名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外文名
Fujian Jian’ou First High School
簡    稱
建甌一中
創辦時間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辦學性質
公辦高中
主管部門
建甌市教育局 [2] 
校    訓
公、勇、嚴、勤
地    址
福建省建甌市德勝路1號
知名校友
楊峻德朱清朱崇實陳小平
所屬地區
福建南平
屬    性
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現任校長
葉穗燦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歷史沿革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辦學源頭

  • 省立甌中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甌寧知縣鄧其文到建甌上任,賑濟水災災民,興辦書院,重建早已毀沒的宋代建安書院,地址在原市政府舊址(今為“御花苑”),後改稱建溪書院。
建郡中學堂圖
建郡中學堂圖(2張)
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鄧其文在建溪書院設義學,聘請名師教授家境貧苦無力上學的青少年。因而,建溪書院前(今西大街東段)舊稱“義學前”。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各省書院中屬省城者改為大學堂,屬各府者改為中學堂,強調“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建寧知府白增煜在城內義學前建溪書院內,創辦閩北第一所中學,即建郡中學堂。當時,學制5年(預科3年,正科5年),建郡中學堂只設預科,預科班畢業試驗科目有理化、算學、英文法、尺牘、英語。但是由於預科辦理不善,授課知識太淺,辦了兩年後於光緒三十四年就停辦了。學生提前畢業,畢業後可轉入正科。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建郡中學堂改預科為中學文科。
1909年(清宣統元年),建郡中學堂改校名為建寧府中學堂。
1910年(清宣統二年),增設實科1個班。實科課程有數學、物理、化學、英語。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文、實科,改辦舊制中學(四年制)的初級中學,校名由建寧府中學堂改稱建甌中學校,招收一個班。
1917年夏天,福建省中學統一編排,改為按序列排名,建甌中學校改稱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校,學制仍然為四年制舊制中學。
1923年,因經費困難,只辦初中。當年,改舊制中學為新制(三年制)初級中學。
1927年春,校名改稱省立第五初級中學,開始招收女學生,女生剪辮子,留短髮。
1929年,福建省學校又從排序改為地名,該校校名改稱省立建甌初級中學。
1930年秋,省立建甌初級中學改稱省立建甌中學,添辦高中師範班及附屬小學。
1933年秋,學校取消附小,高中師範班改設普通科,辦普通高中。
1934年,省甌中為全省5所省立中學之一,學校擴充校外操場,添置理化儀器、藥品。
1936年秋,高中三年級併入沙縣省立福州中學。
1937年秋天,省甌中校址首次遷往離城20華里的小松東源,學校延至9月中旬才開學。高中設在關帝廟,初中設在某庵和一所民房,教師散居民居。後因環境不適,師生營養缺乏,多染瘧疾,於11月又遷回城內義學前原址。
1938年2月,李品粹接任校長。因高中學生過少,高中部全部併入沙縣省立福州高級中學,校名改稱省立建甌初級中學。
1939年6月25日及7月6日,省甌中校舍遭日機轟炸2次,校址第二次遷往吉陽寶蓮寺及陳家祠。
1941年9月,省甌中再度遷回城北黃華山原鄉村師範舊址(即現黃華山烈士陵園上下)及謝氏祠堂(現教師進修學校)。
1942年9月,學校添辦“戰區班”,收容江浙戰區退閩高中學生100餘人。並於當年恢復高中,校名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
1949年5月,建甌解放,省甌中成立臨時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同年8月,省甌中和縣中合併,校名改為“建甌縣人民中學”。校址從黃華山遷到縣中校舍(即今西大街“御花苑”處)。
1949年11月,校名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
  • 培漢中學
培漢中學原是私立中學,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當年,英國聖公會在小橋上堡村(今小橋霞抱村)創辦基督教女子小學,學生有70多人。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該校遷入城,借勝利路魯班廟(今法院辦公處)作臨時校舍。
1911年(清宣統三年),英國聖公會基督教學校由勝利路魯班廟臨時校舍遷入較場巷新校舍(今建甌一中校址南半部),創辦漢英初級中學,並在水街頭另設培英女子初中。
1926年,漢英、培英兩校由中華聖公會福建教區建甌支區議會辦理,選舉校董,訂章程,定課程。校名分別改為建甌縣私立培英女子初級中學和建甌縣私立漢英初級中學。
1927年,國民政府頒發“收回教育權”的命令,私立學校向政府申請立案,校長由國人擔任。
1933年,兩校合併,命名為“建甌私立培漢初級中學”(簡稱“培漢中學”),學校分男生部(在較場巷校舍上課,今建甌一中校址)和女生部(在豪棟水街頭校舍上課) 。
1949年,私立培漢中學成立“董事會”,特聘卓集成為首任董事長。
  • 建甌縣中
1944年6月,縣府令陳才在省立建甌中學原址(義學前,即西大街原市政府舊址)籌辦縣立初級中學。在初創時期,縣中招初中新生兩個班,附設簡易師範兩個班,共160餘人,9月開始上課。初中三年制,簡師四年制。另據當時小學需要教員,設了一個一年制師範班,收初中畢業生入學。
1946年秋,縣中師生鬧學潮,罷課,陳才離職,縣派葉鋆生為校長,接任不到一個學期,又由原秘書葉章明任校長,直到解放,縣中正好辦了五年。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合併建校

1952年7月,私立培漢中學與省立建甌中學合併。同年9月合併工作完成,高、初中兩部分分別在培漢男生部(較場巷址,今建甌一中校址處)與西大街校址上課。
1953年,松溪、政和、邵武、光澤、建陽、崇安6縣高中學生及教職工16人併入省立建甌中學。
1956年秋,在原縣中舊址(西大街址)辦第二中學。從這時起,“福建省立建甌中學”遂改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簡稱“建甌一中”),校址就在較場巷(今建甌一中校址處)。
1961年,玉山五中併入一中。
1962年,建甌一中被列為省56所重點中學之一。
1967年,建甌一中改稱“福建省建甌紅衞中學”。
1968年春,“復課鬧革命”,初中開始招生。10月,縣二中併入。
1969年,“紅衞中學”更名為“福建省建甌中學”。
1971年秋,恢復高中招生,學制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
1977年1月,校名由“福建省建甌中學”複名為“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
1979年春,建甌一中恢復為福建省87所重點中學之一。
2011年6月,福建省教育廳確認建甌一中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 [3-6] 
2017年7月,建甌一中新校區開始施工。 [7] 
2020年8月21日,建甌一中新校區竣工 [7] 同時原校區恢復初中部 [29]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辦學條件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辦學規模

截至2014年12月,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園面積7052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8816平方米;共有52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771人。 [1]  此外,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還舉辦有中澳實驗班。 [8]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硬件設施

足球場 足球場
截至2014年,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建有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藝術樓、室內體育館、辦公樓、學生公寓、師生食堂等15棟建築物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 [9]  建甌一中新校區佔地面積193.96畝,總建築面積約59332平方米,設計辦學規模60個高中教學班,可容納學生3000人。 [7]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12月,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共有教職工196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57人,一級教師83人,有20多名教師被評為全國和省級先進,70多位被評為南平市級先進。 [1] 
特級教師(1人):朱鋭敏 [10]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辦學成果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成績

  • 高考成績
2015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438人,其中文科108人、理科330人,上線率50.69%;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826人,其中文科280人、理科546人,上線率96.05%;文理科600分以上109人,其中文科22人、理科87人;一位學生以理科679分,居福建省87名;南平市文理科前10名,該校佔6名。 [11] 
2014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408人,其中文科103人、理科305人,上線率48.3%;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757人,其中文科257人、理科500人,上線率89.69%;福建省文理科前100名,該校佔3名;南平市文科前10名,該校佔5名。 [12] 
2013年高考,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生文理科本一上線人數334人,其中文科81人、理科253人,上線率39.3%;文理科本二上線人數737人,其中文科224人、理科513人;福建省文理科前100名,該校佔3名;南平市文科前10名,該校佔5名;南平市理科前10名,該校佔3名。 [13] 
  • 素質成績
時間
學生/團體
競賽項目
獲獎情況/榮譽
2015年5月
校足球隊
2015年南平市中學生足球聯賽
中學組第三名
2014年4月
葉澤林、王晨陽
福建省第12屆機器人競賽——FLL工程挑戰賽
省三等獎
2014年1月
林松韻
第二十七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福建省賽區)
一等獎
2013年6月
劉雯鑫、翁錦齡
第28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團體賽三等獎
參考資料: [14-17]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教師成績

時間
教師
競賽項目
獲獎情況/榮譽
2014年11月
朱素娟、練芳芳
福建省首屆生物微課大賽
福建省二等獎
2014年5月
江猷敏
2014年福建省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觀摩與交流活動
優秀課一等獎
2014年4月
林捷
“全國基礎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 評選活動
教學錄像類一等獎
2014年4月
林樣根
福建省高中地理微課程課例評比
福建省二等獎
2013年1月
徐君嚴
第七屆全國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福建賽區)創新大賽
高中組一等獎
參考資料: [18-22]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學校榮譽

省級文明單位
省級文明學校
福建省優雅校園
教室公寓後山
教室公寓後山(2張)
福建省模範教工之家
福建省綠色學校
福建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福建省花園式單位
福建省家庭教育先進集體
福建省素質教育先進校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板校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貢獻先進集體
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先進學校 [1]  [23]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文化傳統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標

建甌一中校標 建甌一中校標 [24]
該標誌設計,取意於“金甌”的諧音“金鷗”,由一隻飛鳥的造型適形變形而成,外形是字母“O”的形態。這是一個意向的標誌設計,從形式上看,具有簡潔、大方的特點。作為學校的標誌,其嚴謹的造型中體現了學校嚴謹的校風和辦學特色。從內容上,比起説明性的標誌,更具有內涵和哲理性。標誌飽滿的造型,寓意着建甌一中是“天高任鳥飛”的天地;寓意着在母校的關愛哺育下,“小鳥”的羽翼逐漸豐滿,他們將飛出母親的懷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24]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訓

公、勇、嚴、勤
公——公心博愛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心存焉,方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愛人、愛家、愛校、愛鄉、愛國,達於博愛。博愛乃一種超然的精神境界,是自身修為達到一定境界所自然流露的一種對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坦然自覺的一種摯愛。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方能漸次走向以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為己任的崇高目標。百年一中,俊彥輩出,浩然長存,究其根本,莫不由此。
勇——勇氣果敢
當今之世,科技迅猛發展。正是仰賴諸多勇於開拓、勇於創造的仁人志士,中華民族才有了初步繁榮昌盛的嶄新局面。開拓創新,需要勇氣,需要精進心和勇猛心。張揚個性,勇於為天下先,不計功敗譭譽、不圖富貴聞達,心存國家民族,即是大勇。男兒有志貴創新,且將勇氣寄乾坤,果敢堅毅,則民族的復興,由此肇始。
嚴——嚴格嚴謹
嚴師出高徒。嚴格管理,嚴謹治學,正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體現。自古先賢,非嚴則無以自立。師長嚴於律己、嚴謹治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學識學養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關愛學生,促其成長。師長作則,垂範學生,於是學生律己以嚴、治學以嚴、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去除馬虎與淺薄,奠定成才之基礎。
勤——勤學勤勞
勤學為學生之天職,勤學可醫愚,勤學能補拙,非勤無以成就學業、事業之基。然唯有勤學不足以成真學問。尚需勤勞,即勤於實踐,所謂致真知在於格物。勇於探索,勤於實踐,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慎思之、篤行之,方能有所建樹。
“公、勇、嚴、勤”的四字校訓是學校的治校方針和精神宣言,它所體現的“責任、嚴謹”精神,是一中人“立人”、“卓越”之根本,它反映了建甌一中百年辦學傳統和辦學宗旨,其內涵的昭示,包含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深深砥礪着一代代一中人的人格品行。 [25]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校歌

號角,向着新世紀吹響
作曲:王命醒 作詞:魏德畔
《號角,向着新世紀吹響》 《號角,向着新世紀吹響》
鐘聲,在黃華山下回響,書聲,書聲在建溪河畔盪漾。
走進這所讓人羨慕的學校,每一顆心每一顆心都充滿了希望。
啊,啊,勤奮、守紀、求實、上進,
青春的日曆上寫着自強,青春的日曆上寫着自強。
今天,我們為一中感到自豪,明天,一中為我們感到榮光,
今天,我們為一中感到自豪,明天,一中為我們感到榮光。
國旗,在藍天下飄揚,號角,號角向着新世紀吹晌。
光榮的學校,悠久的歷史,我們要為我們要為它寫上新篇章。
啊,啊,勤奮、守紀、求實、上進,
青春的日曆上寫着自強,青春的日曆上寫着自強。
今天,我們在國旗下成長,明天,我們要為祖國增光,
今天,我們在國旗下成長,明天,我們要為祖國增光。 [26]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長、黨總支書記
葉穗燦 [30] 
副校長
楊旭
詹榮勇
張宜婢
黨總支副書記
鄭為福
工會主席
黃敏華 [27] 

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知名校友

楊峻德,福建省早期革命活動家、原中共閩北特委書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
楊立,原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福建省民革委員、省委會顧問
徐洵,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
宋曉東,地球物理科學家、美國伊處諾州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江上峯,中國醫學科學院首任院長,原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廳主任
校友合影 校友合影
陳英,歷任華北聯大辦公室主任、團政委、師副政委、志願軍組織部長、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顧問(正軍級)。
朱崇實,現任廈門大學校長、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德馨,劍橋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清,原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福建省紀委委員
陳小平,福建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張士丞,原中華民國駐南韓參事
鍾維平,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程鶴麟,原鳳凰衞視中文台副台長
潘劍鋒,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司法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會員
陳松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副處長,中國農工黨中央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
殷雄,上海油畫雕塑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
黃烽,北京解放軍301總醫院風濕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練繼建,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中,1986年高中畢業,民營企業家
李儒新,1986年高中畢業,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滕祥,1950屆高中畢業,曾任加拿大温哥華總領事館領事
陸家沂,1941屆高中畢業,1987—1991年任中國常駐國際民航組織委員
林禮婢,1965屆高中畢業, 中海運集團總船長。
許順生,1972屆高中畢業,湖北黃石天方科技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鐵建中公司副總經濟師。
熊則男,1940年代末初中畢業,歷任西安交通大學講師、副教授,其作品曾斬獲第14屆薩格勒布國際博覽會金獎。
騰鈞宜,1948屆高中畢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院教授、博導
楊祖謙,1948屆高中畢業,福建心胸外科分會常務委員漳州醫學會顧問,曾獲“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塞內加爾國家級金質官員勳章
林良真,1952屆高中畢業,曾任中科院電工研究所超導技術研究室主任,清華大學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李正午,1954屆高中畢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校友風采 校友風采
晉焯榮,1965屆高中畢業, 歷任美國信息公司總監、美國華盛頓郵報集團公司旗下kaplan軟件公司經理。
章小麟,1966屆高中畢業,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理論部黨總支書記
鄭新芝,1974屆高中畢業,任福建建達律師事務所主任、福建傑出青年律師
張發懋,1965屆高中畢業,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客座教授、湖北省建設廳廳長、黨組書記
張翔,1990屆高中畢業 ,SAP認證技術顧問、美國畢博公司SAP高級諮詢顧問
李慶宏,1985屆高中畢業,任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美國雀巢公司研究所高級科研員
李榕恆,1972屆高中畢業, 擔任香港福達實業公司董事經理、福建亨達實業董事長
葉淑巧,全國“三八”紅旗手女教師
葉孝禮,全國勞動模範
知名校友參考資料: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