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

鎖定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前身為物理無線電系,誕生於1958年,與福州大學一起成長。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由原無線電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系等2個單位重新合併組成。新組建後的學院擬設立“信息與通信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系”、“數字媒體與網絡工程”等三個系以及信息、通信、微波、電路基礎、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物理、大學物理等7個教學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 [1] 
中文名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
簡    稱
福州大學物信學院
創辦時間
1958年
校    訓
明德至誠 博學遠志
現任校長
付賢智
所屬地區
福建 福州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
學院現有7個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光電信息工程系、微電子系、物理學系、數字媒體與網絡工程系),9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工程、微電子、應用物理學、數字媒體技術、物聯網工程專業和集成電路設計與系統集成專業)和1個數理綜合班。 [2] 
2018年10月26日,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之一。 [1]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物理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1個一級學科工程類專業學位博士點(電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與信息系統、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信息光電技術、智能信息技術等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等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媒體技術、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信息光電技術等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碩士點;擁有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等2個領域專業學位工程碩士授予權。 [2]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一支實力強勁的師資隊伍。全院在職教職工211人,其中正高職稱42人、副高職稱83人、中級職稱80人,博士學位125人。擁有國家級人才7人,其中國家傑青2名,國家863專家組副組長1人;省級人才23人、校級人才4人。博士生導師34人(含院外博導)、學術型碩士生導師90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5人。在校本科生2651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41人,博士研究生76人,外國來華博士2人,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34人。 [2]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學院有國家一流建設專業5個(電子科學與技術、應用物理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福建省一流建設專業2個(數字媒體技術、集成電路與系統集成),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1個(電子科學與技術)。還擁有2個省級實驗示範中心(物理實驗與教學中心、信息技術實驗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光電信息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2]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師生活動圖片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師生活動圖片(18張)
本研究方向以解決福建省國民經濟信息化重大工程“數字福建”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和信息服務體系為目標,開展若干相關地球信息科學應用基礎研究和地球信息工程前沿技術研發、軟件產品開發、集成服務應用。研究開發區域和城市信息化技術體系,建立空間信息動態監測應用系統、空間信息數據(倉)庫、信息共享和決策支持系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基於"3S"一體化的資源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包括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動態變化識別技術、專題信息提取技術、系統服務技術研究開發;
分佈式信息共享平台成套技術和軟件產品,包括數據規範化標準化技術、非空間數據的連續空間化技術、分佈式數據倉庫開發、分佈式數據網絡發佈與服務平台、元數據標準及與數據庫互動機制;
協同虛擬地理環境和空間分析體系研究(地理空間數據集成、海量空間數據的挖掘、協同地理虛擬仿真技術、模型與GIS的無縫集成)。
進入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福建省在 "十五"國民經濟建設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福建省重點發展和優先支持的支柱產業。本學科屬電子、通信與信息產業領域, 5個重點建設方向都具有在省內外有着一定影響力的學科或學術帶頭人,並且全部具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海外傑出青年合作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等國家級有影響的在研項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多媒體通信與無線傳輸:充分發揮國際合作研究資源優勢,開展現代遠程通信新技術、新理論的研究。爭取在下一代移動通信和網絡中的多媒體信號的傳輸、微波通信智能天線及衞星接收等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
3S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集成:強調對地球空間數據從採集、處理、存儲、和發佈形成信息流的全過程,開展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爭取在藍牙等無線接入技術、圖像的壓縮與傳輸、虛擬仿真等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
遠程醫療與遠程信息共享技術:在已獲資助的省重大項目和863計劃項目的基礎上,開展並爭取在視音頻信號的壓縮編碼和解碼,異構數據源的互聯以及信息顯示系統等各種圖像處理系統、遠程(醫學)信息共享平台及其關鍵技術、醫學信息處理,網絡終端機(NC)等我國自主IT核心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示範等研究工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方向
光量子信息與保密通信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也是當前國際前沿熱點課題之一,它的引人之處在於具有許多經典信息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比如,量子計算機可實現大數的因子分解。大數的因子分解是經典計算機(即現在使用的電子計算機)無法解決的難題,因而也是廣泛使用的利用公開密鑰體制進行保密通訊的安全性的保證。但Shor已證明,利用量子計算機可輕易地攻破這一問題,對傳統的保密通訊提出嚴重挑戰。量子計算機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Grover搜索。此外,量子計算機還可進行經典計算機無法勝任的量子系統的模擬。量子密碼為絕對安全的保密通訊提供了物理上的保證。利用量子通訊網絡則可實現多端保密通訊。因此量子信息將為信息科學的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信息顯示技術與電路系統: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顯示技術作為人機聯繫和信息展示的窗口已應用於軍事、工業、交通、通訊、教育、航空航天、衞星遙感、娛樂、醫療等各個方面。,亞洲是顯示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生產中心,我國是顯示器的大國,但不是一個顯示器的強國。對於陰極射線管(CRT),由於所有技術主要依靠引進, 幾乎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對於液晶顯示器(LCD),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控制了全球高端LCD產品的市場,我國大陸地區僅能生產低端LCD產品(產量大,產值低)。FED場致發射顯示器是一種新型的平板顯示器件,國內外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研究開發,美國已經有12英寸商品面市。但是大屏幕彩色FED顯示器的研發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其中FED器件結構優化設計和大面積陰極材料及其製作技術就是制約大屏幕FED走向商業化的瓶頸。通過解決FED器件結構設計和陰極材料及其製作技術,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為FED顯示器的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學院建有平板顯示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智能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健康醫療器械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場致發射顯示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量子信息與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福建省醫藥器械和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光伏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省發改委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等14個省級以上科研平台,以及 12個校級研究院所和20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