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祿豐龍

鎖定
祿豐龍是恐龍的1屬,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生存於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曾被認為屬於原蜥腳類板龍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並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距今2億年前)曾與蜥腳類同時存在原始蜥臀類恐龍,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並輔助後肢和吻部的活動。
中文名
祿豐龍
拉丁學名
Lufengos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蜥形綱
蜥臀目
亞    目
原蜥腳亞目
大椎龍科(板龍科)
祿豐龍屬
許氏祿豐龍(模式種),巨型祿豐龍
分佈區域
中國 雲南 祿豐
體    長
5-6米
體    重
3.5 噸
身    高
2 m

祿豐龍簡介

祿豐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化石因為是在中國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所以得名“祿豐”。祿豐龍屬於原始蜥腳類恐龍,被認為是後期巨型食草類恐龍的祖先。作為食草恐龍的早期成員,祿豐龍的身長只有5米,站立時高2米多,並不算是大個頭 [1] 
它的頭很小,腳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後拖着一條粗壯的大尾巴,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好像隨身帶着凳子一樣。這種行為很像現代的袋鼠
頭骨較小(相當尾部前三個半脊椎長),鼻孔呈三角型,眼前孔小而短高,眼眶大而圓,上顳顬孔靠頭骨上部,側視不見。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面,上枕骨頂骨間有一未骨化的中隙。牙齒小,不尖鋭,單一式,牙冠微微扁平,前後緣皆具邊緣鋸齒。頸較長,脊椎粗壯,尾很長。

祿豐龍巨型祿豐龍

巨型祿豐龍骨骼結構與許氏祿豐龍極為相近,只是個體明顯比許氏祿豐龍大,顯得較為笨重。到今天,總計有超過十具的祿豐龍復元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 [2] 

祿豐龍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長約6米,身高超過2米。它有10個頸椎,14個背推,頸椎和背椎都相當粗壯。另外它還有薦椎(腰部的脊椎骨)3個,尾椎45個。許氏祿豐龍前肢比較纖細,其長度是後肢的2/3,但根據發現的足印化石,它可以四足行走 [2] 

祿豐龍長尾作用

原蜥腳類恐龍的長尾,用處可大呢。研究它們的學者認為,它主要起平衡身體前部重量的作用,以幫助頭和脖頸抬起。其次,就是每當睏倦時,它們可以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把尾巴拖到地上,這時候兩條後腿正好與長尾構成一個三腳支架,相當穩定,然後就放心地閉上眼睛打個盹。如果肚子餓了,它們就去尋找水邊的鮮嫩細柔的植物啃食之,或從樹上扯下一簇鮮枝嫩葉充飢。這類動物行走時可能四足並用,弓背而行,但必須時時引頸張望,警惕地觀察四周的動靜,時刻提防肉食恐龍的進攻,一旦發現險情,便及早逃向密林深處躲藏起來。

祿豐龍震撼世界

1938年,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在祿豐盆地發掘出了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標本—“許氏祿豐龍”,從此祿豐成為聞名世界的“恐龍原鄉化石之倉”。
1958年,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祿豐龍紀念郵票》成為世界上第一枚恐龍郵票。
1995年在祿豐街阿納恐龍山,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處中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大遺址,上百條恐龍集中埋藏於此,祿豐恐龍再次震撼世界!一個真實再現的侏羅紀樂園。
最早出現的事三迭紀祿豐動特羣中的素食恐龍是原蜥腳類。它們在祿豐動物羣中數量最多,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是素食者,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現代的哺乳動物羣一樣,素食者的數量總是多的,非洲的斑馬羚羊總要比獅子多。
祿豐所產的原蜥腳類,如果不詳細地研究,只憑骨胳很可能被當成肉食的三迭龍,因為它們都是剛剛發展起來的恐龍。在形態上,特別是在頭骨胳上極相似(這好像住初期製造出來的機器總是相似性很大,越向後來發展越快,差異也就越大。恐龍的發展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比起機器來更要複雜得多,因為它們是有機體),它們多用兩足行走,前肢比後肢短,尾巴很長,身上的脊椎骨構造簡單,最典型的特徵是頭骨小,上下顎骨脆弱,牙齒或小葉狀,這表明它們是吃植物的恐龍,這類恐龍最著名的就是“祿豐龍”。
祿豐龍是一箇中等大小的恐龍,乍看之下,大小與現代的馬差不多,但有一條長尾巴,從頭至屋有6米長,直立約有2米高。脖子很長,脖子上的脊椎骨構造簡單,表明它的脖子不是很靈活的。脖子的頂端長着一個小的三角形的頭,與整個身軀此較起來,頭顯得太小了。頭骨構造也很簡單,各孔都較小,説明它沒有強壯的肌肉附着其上。嘴巴長,鄂骨的關節面與牙齒幾乎處於一個水平面上。牙齒細小,樣子像周圍有鋸齒的小樹葉,這樣的牙齒便於吞食植物。水平式的關節,對磨碎食物很有利,這種關節的方式與吃草的牛、馬有相似之處。
祿豐龍的後肢粗壯,股骨(大腿骨)比脛骨(小腿骨)要長一些,前肢較後肢短,約等於後肢的三分之一。它的腳上有五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可以想象祿豐龍在活着的時候,它漫步在湖泊,沼澤的岸邊也多用兩足行走,邊走邊吞食植物的嫩葉嫩枝。在覓食或休息時也可能使前肢着地,弓背而行,這種行動促使它進一步適應環境而向四足的、巨大的晰腳類進化。
與祿豐龍同時代的另一種原蜥腳類叫板龍。它的腰帶上的恥骨像一塊板子,所以叫板龍。板龍在三迭紀時生活在歐洲、南非。它的大小與祿豐龍差不多,很可能生活習性也相同。它經常用後肢走路,把前肢抬起,但有時也用前肢着地,進行半四足式的行走。平鈍的樹葉般的牙齒證明它也是吃植物的。在北美曾找到過板龍的近親,那就是“耶魯龍”。耶魯龍只有3米多長,嘴裏也長着像板龍一樣的牙齒。在祿豐和南非還發現一種較小的原蜥腳類,通過不斷地適應變化逐漸形成了巨大的、半水棲的四足行走的晰腳類,因此原始晰腳類被譽為恐龍中的“巨人”——晰腳類——如樑龍雷龍馬門溪龍等的祖先。
原始的三迭紀的鳥類是一些小型的動物,用兩腳行走,在某些特徵上與槽齒類型的祖先很相近。達些小型的動物中,有一種叫大地龍,因為它發現於我國著名的恐龍產地祿豐縣大地村而得名。大地龍大小如鵝,僅找到了一塊不太完整的左下鄂,在下鄂骨的前面有一塊鳥龍類所特有的“前齒骨”,在它的前齒骨上沒有牙齒。它的牙齒較少,牙齒有點重疊,由前向後逐漸增大,牙齒生長在齒槽中。成槽齒形。由牙齒和前齒骨的特徵來看,它應是原始的鳥龍類。

祿豐龍化石特點

祿豐恐龍化石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密集度高、跨年代長、保存完整,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堪稱世界頂級資源。
1、數量多、種類全。迄今為止,在祿豐發現的恐龍化石標本達120餘具,已經記述命名的就有10個屬12個種,脊椎動物化石門類多達24屬35種。這些佔老的化石含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型類、晰蠍類、恐龍類和早期的哺乳動物。
2、時代早。祿豐龍是亞洲首次發現的板龍類化石,是亞洲到截至21世紀為止發現時代最早、最原始的原蜥腳類恐龍,“祿豐晰龍動物羣”中的龜鱉類鱷類、晰蠍類、似哺乳爬行類、早期的哺乳動物等也分別是亞洲同類佔生物中時代最早的。
3、跨年代長、保存完整。祿豐恐龍化石是世界上在同一地區發現侏羅紀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恐龍動物羣的地區,從原蜥腳類到晰腳類、獸腳類的演化,以及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脊椎動物化石與無脊椎動物化石共埋一地的少有奇觀,為研究侏羅紀恐龍動物羣的演化、遷徙、區域分佈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實物材料,同時這意味着不同種類和時期的恐龍在這一地區存在的時間持續了6000萬年,這是截至21世紀世界上堪稱地球歷史演化中的一個奇蹟。

祿豐龍研究

考古學家藉助化石胚胎重建恐龍生長軌跡
這些恐龍殘骸挖掘於中國的西南地區,距今大約有1.9億年曆史。它們屬於一種名為祿豐龍的恐龍羣體,這種長頸恐龍完全生長後的站立高度能達到9米。這些生物遺骸保存了它們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讓我們清楚的瞭解了恐龍蛋內生命的發育過程。首席研究員,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勞茲説道:“我們正在觀察這種動物胚胎生命的各個階段,而且我們能夠將其組合到一起來構建胚胎本身的生長軌跡,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研究團隊從化石胚胎中發現了超過200塊骨骼碎片,深入的瞭解了恐龍的發育過程。
化石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龍的大量信息,但是卻很少了解到它們生命的最早期階段。三年前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雲南發現了骨骼化石碎片,一項分析表明這些是大約20只祿豐龍胚胎的殘骸。勞茲教授説道:“這些巢穴被洪水淹沒,恐龍蛋內的胚胎窒息死亡而且變得腐爛。而且更多的水流運動將它們集中到一個很小的區域,我們只挖掘了1平方米的‘骨牀’就獲得了超過200塊骨骼。”
研究人員使用各種技術研究了化石,包括組織學和紅外線光譜學。這個國際團隊推斷這種動物在孵育期生長的非常迅速。勞茲教授説道:“我們發現它們生長的相當快速,比其它的恐龍還要快,而且比許多我們瞭解的胚胎動物都要快。”雖然研究人員無法確定孵育期多長,但是這一發現確實表明時間很短。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動物發育成熟破殼而出後或許繼續快速發育。勞茲教授説道:“我們假設,如果我們在胚胎中看到的這種生長速度同樣存在於人工孵化的小鳥中,那麼我們就可以確定這種動物的初期階段有着非常快的生長速度。”

祿豐龍世界之最

祿豐恐龍有五個“世界之最”:
“祿豐晰龍動物羣”是當今世界最原始、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羣;祿豐恐龍化石的種類居世界之最;祿豐恐龍化石保存的數量居世界之最;祿豐恐龍化石埋藏的密度居世界之最;祿豐恐龍化石的完整性居世界之最。

祿豐龍五大謎團

恐龍在祿豐如此密集尚有為人所不知的迷—祿豐出土的恐龍化石數量居世界之最,是什麼原因使如此多的恐龍集中到祿豐盆地?
跨越時空之迷—在同一地區、同一剖面的山坡裏,竟然埋藏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2億4000萬年前至6500萬年不等的植食龍和肉食龍,包括侏羅紀早、中、晚期的恐龍化石和蛇頸龜化石,這麼多完整的恐龍化石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生殖之迷—祿豐發現了種類如此繁多、數量如此巨大的恐龍化石,可迄今為止卻沒有發現一枚恐龍蛋化石
集體滅絕之迷—恐龍以絕對力量雄霸地球2億年之後,於6500萬年前忽然神秘失蹤,集體滅絕,誰是罪魁禍首?
東方之迷—迄今為止,所有在祿豐發掘出的恐龍化石其頭部都朝向東方,東方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一切不解之謎為人類留下了巨大而眾多的問號,這隻能留給科學家們去探索了。

祿豐龍最新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一塊保存有蛋白質的恐龍肋骨化石,這塊恐龍肋骨化石存在於1億9千5百萬年前,如果這隻恐龍還活着的話,蛋白質就是在其血管和神經裏。生物的骨頭存留在岩石中,形成化石,在此過程中有機物質被分解,但是,這塊化石中保存有蛋白質。它對研究人員研究恐龍生物學比研究一般的化石更有意義。這個突破性發現使蛋白質保存歷史向前推了1億年,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該研究發現,這是祿豐龍的骨頭化石,祿豐龍長約6米,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早期,約2億到1億9千5百萬年前。這塊草食性恐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這項研究是由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肋骨中發現兩種蛋白質。第一中是膠原蛋白,一種結構蛋白,所有動物的皮膚和結締組織都存在。第二種是赤鐵礦,可能來自恐龍的血液。研究人員説,赤鐵礦對於膠原蛋白的保存是至關重要的,赤鐵礦可能來自恐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
中國雲南省祿豐龍肋骨化石中發現保存完好的蛋白質
中國雲南省祿豐龍肋骨化石中發現保存完好的蛋白質(4張)
為了弄清楚骨頭中還有那些物質,跨學科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使用在台灣的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同步加速器實驗技術。利用磁鐵使粒子在400英尺的多環形軌道中加速。粒子在加速的過程中會發出光子。當光子擊中骨頭時,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它吸收了什麼光子來判斷含有那些物質。使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在分析骨頭時,不用完全把它切開,只要做一個切面,使血管爆露出來就可。在研究肋骨樣本的時候,也不用先淨化,降低污染樣品的風險。該小組確保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沒有污染樣品。該小組嚴格防止污染樣品。在用水清洗樣品的時候,意外的沖走一些蛋白質,後來改用酒精。
參考資料
  • 1.    姚峯著,360°圖解恐龍大探秘 彩圖注音,吉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30頁
  • 2.    瑾蔚編繪,恐龍帝國 典藏版,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06,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