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自然博物館

鎖定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坐落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天橋演藝區。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餘平方米,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25]  1992年9月,由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捐資和北京市財政撥款的標本樓——“田家炳樓”落成;2008年7月1日,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2] 
北京自然博物館有321829件館藏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中華侏羅獸、完成全身羽毛顏色復原的赫氏近鳥龍、保存在中國的恐鳥標本等;還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中國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館內還收藏着世界各國友好人士贈送給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部分禮品標本。 [25] 
2008年5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7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25]  2016年9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 
2022年11月26日起,北京自然博物館閉館。 [30]  2022年12月31日,北京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1] 
中文名
北京自然博物館
外文名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
佔地面積
15000 m²
類    別
自然歷史博物館
投用時間
1959年1月
開放時間
每天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週一例行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
免費
館藏精品
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藏品數量
321829件 [25] 
別    名
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
中央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歷史沿革

1951年3月,經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准,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委員包括裴文中鄭作新張春霖胡先驌等人。 [2] 
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的文華殿、傳心殿和清史館,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文向全國徵集標本和展品,並從全國各地抽調業務與行政幹部。 [2]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館舍建設批准立項,確定天橋南大街為館址。原計劃建設有三期工程,即陳列樓、標本樓和辦公樓,並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陳列廳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撥款120萬元。 [2] 
1956年10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新館在天橋南大街開工。 [2] 
1958年5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新館落成,由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題寫館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遷工作,隨後古生物、動物、植物基本陳列布置就緒。 [2] 
《中央自然博物館》郵票 《中央自然博物館》郵票
1959年1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新館正式對外開放。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特種郵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大躍進”期間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下放到北京市,隸屬北京市文化局 [2] 
1962年,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由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任館長。 [2] 
1975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劃歸北京市科技局領導。 [2] 
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發起並籌備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由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繼任館長。 [2] 
198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生態研究室在北京大興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並在麋鹿引進工作圓滿結束後獨立為成為新的科研機構。 [2] 
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劃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2] 
1992年9月,由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捐資和北京市財政撥款的標本樓——“田家炳樓”落成。 [2] 
2008年7月1日,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2] 
2022年11月26日起,北京自然博物館閉館。 [30] 
2022年12月31日,北京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1] 
2023年1月 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 [33] 

北京自然博物館建築佈局

北京自然博物館坐落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演藝區。佔地面積15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入口位於博物館大門的南側,出口位於博物館大門的北側方向,而主樓的正門則位於主樓的西側,停車場位於博物館主樓的西南方向。博物館主樓一層有植物世界廳、恐龍公園廳、非洲廳。二層有古哺乳動物廳、古爬行動物廳等。新建“田家炳樓”標本樓藴藏着23萬餘件館藏標本,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 [25] 
正門 正門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示內容

北京自然博物館綜述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生物進化為主線,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與環境的關係,構築起一個地球上生命發生發展的全景圖。古生物陳列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進程,這些生物的遺蹟透過化石的印痕,人們似乎又看到了已經滅絕的生物;而植物陳列廳又似一部綠色的史詩,敍述着植物億萬年的演變;動物陳列廳,則向我們講述了這些“人類的朋友”身上的奧秘,這裏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還原再現,向我們展示了動物之美,動物界的神奇;人類陳列廳,讓我們一睹人類由來的歷史,由猿到人,歷經萬年,容顏演變。 [25] 
在常規展覽之外,北京自然博物館還不定期的推出各種各樣的臨時主題展覽,例如“猛獁象”、“達•芬奇科技”、“人體的奧秘”以及連續十幾年推出的“動物生肖”展覽等。 [25] 
北京自然博物館其精心策劃的專業展覽曾多次走出國門,“中國恐龍展” 曾先後在新加坡、日本、瑞典、芬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意大利、新喀里多尼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展出。 [25] 

北京自然博物館植物世界廳

植物世界廳 植物世界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植物世界》大型植物專題展覽於2007年7月向公眾推出。展覽面積800餘平方米,內容涵蓋陸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和現代植物景觀三大主題,從史前滅絕的植物類羣到今多姿多彩的植物,從植物的微觀結構到植物羣落和生態系統宏觀景觀,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植物的魅力。 [10] 
植物演化部分是以早期陸地植物起源為起點,以陸地植物演化過程為主線,整體復原已經滅絕的多種植物類型,展示了早期陸地植物剛剛開始登上陸地的景觀,繁盛的蕨類植物景觀,裸子植物景觀和早期的被子植物景觀,展示着史前植物的神奇之美。 [10] 
植物景觀部分是以現代的植物羣落和植物生態系統為基礎,採用背景畫與前景植物相結合的手法,真實展現分佈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六種典型植物景觀: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濕地、山地、熱帶雨林以及紅樹林植物景觀。 [10] 
植物世界廳 植物世界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公園廳

《恐龍公園》展廳,2013年重新啓用,共有面積700餘平方米。23條活靈活現的恐龍、兩隻翼龍以及一隻和最早恐龍生活在一起的堅喙蜥構成了不同的組合,分別代表了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不同時期的恐龍世界的面貌。 [11] 
在《恐龍公園》中,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增加了恐龍發掘現場。觀眾可以看到恐龍化石挖掘時候的場面,看到恐龍化石還在岩石中的狀況;另外,新《恐龍公園》中還有“熱河生物羣”和“恐龍時代海洋”兩個幻象,展示恐龍世界中的海洋裏面的龐然大物。 [11] 
恐龍公園廳 恐龍公園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哺乳動物廳

古哺乳動物廳共有面積700餘平方米。展廳館分別詳細介紹了長鼻類、奇蹄類、偶蹄類、食肉類、靈長類和被子植物的演化歷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羣。 [12] 
哺乳動物是由擬哺乳動物演化而來的。由於其特有的恆温優勢以及中生代濕暖潮濕的氣候條件,哺乳動物得以復甦和大發展。
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階齒獸的復原圖和骨骼標本,它是恐龍絕滅後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動物;可以欣賞到龐大的象類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長8米的黃河象和鏟齒象。觀眾還可以欣賞到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標本,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遼寧古果。 [12] 
古哺乳動物廳 古哺乳動物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爬行生物廳

古爬行動物廳向觀眾展示了生物界兩億多年前的景觀,並以總鰭魚、魚石螈、蚓螈和異齒龍為代表,演示了脊椎動物從水域向陸地發展的複雜過程。
大廳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龍骨架羣,如中國人發現的第一條恐龍——許氏祿豐龍,體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稱王稱霸的霸王龍,小巧玲瓏的恐爪龍,背上佈滿劍板的沱江龍,威風凜凜的永川龍,展翅翱翔的翼龍,稱霸海洋的魚龍。 [13] 
古爬行生物廳 古爬行生物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古脊椎動物廳

古無脊椎動物廳有面積八百平方米。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門類。碩大的鴞頭貝矗立在展廳門口,象徵着無脊椎動物的繁盛歷史。 [14] 
展廳展示了一億多年前地球上的繁榮景象,詳盡講述了古無脊椎動物興盛衰亡的發展歷史。大量熱河生物羣的古生物化石、特別是遼寧西部的帶毛恐龍化石都會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 [14] 
古脊椎動物廳 古脊椎動物廳

北京自然博物館神奇的非洲

《神奇的非洲》展覽以世界輪椅基金會創始人、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美國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的非洲珍貴動物標本為基礎,還原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生境,並結合中英文圖板和各種新奇的現代化展示技術手段,準確、科學地將非洲大陸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栩栩如生地再現於觀眾面前,充分地展現了非洲大陸的神奇。 [15] 
展覽採用360度環形全景畫展示技術,地面地形與背景畫的自然銜接展現無限透視的原野效果,配合開放式動物景觀這一新穎的展示方法,向觀眾展示恢宏震撼的非洲原野。
在西耳廳,觀眾可以通過“觸摸”地球表面的陸地來了解各大洲的動物;通過古長頸鹿和現代長頸鹿兩個標本的脖子的鮮明對比,瞭解長頸鹿脖子變長的秘密;獅子捕獵的場景讓觀眾感受非洲原野的弱肉強食的生存大戰。
在馬賽人的展廳裏,觀眾可以瞭望馬賽人的村莊,走進馬賽人的茅草屋,感受馬賽人的生活氣息,近距離的與馬賽人觀望。足不出户,感受非洲。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相信觀眾會在這個展覽裏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的非洲。 [15] 
《神奇的非洲》展覽 《神奇的非洲》展覽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文物

北京自然博物館綜述

北京自然博物館有321829件館藏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中華侏羅獸、完成全身羽毛顏色復原的赫氏近鳥龍、保存在中國的恐鳥標本等;還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中國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館內還收藏着世界各國友好人士贈送給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部分禮品標本,如科摩羅總統訪華時贈送給江澤民同志的珍貴的拉蒂邁魚標本、早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送給毛澤東同志的亞洲象標本、朱德同志轉送的鱷魚標本等各類禮品標本。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新西蘭坎特伯雷國家博物館贈送中國的恐鳥骨骼標本,這種地球上巨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滅絕,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中國的恐鳥標本。 [25] 

北京自然博物館韓氏長嘴鳥

韓氏長嘴鳥(Longirostriornishani):吻部較長,前端有牙齒,前上頜骨長。下頜齒骨發育,前端向下彎曲,後部有小的下頜孔。叉骨突短,烏喙骨近端適度增寬,肩胛骨短而直。胸骨具明顯分叉的後側突,腓骨較短。 [4] 
韓氏長嘴鳥 韓氏長嘴鳥

北京自然博物館紅翅藪鶥

Liocichlaphoenicea紅翅藪鶥Crimson一wingedLiocichla [5] 
紅翅藪鶥體長20—24釐米,體重42—58克。頭頂灰褐色。頭側紅色。體羽主要為橄欖褐色。翅膀上有紅色斑塊。尾羽黑色,末端橙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腳暗褐色。
紅翅藪鶥分佈於不丹、尼泊爾、錫金、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和中國西南部等地。棲息于山地竹林、灌叢中。結羣活動。以昆蟲、植物種子、果實等為食。 [5] 
紅翅藪鶥 紅翅藪鶥

北京自然博物館臍根座屬

根座屬在分類上屬於石松植物門封印木科。該屬描述了一種具有非常特殊意義的根。這種根直接形成在莖幹系統的基部,而且直接向水平方向輻射。這種水平輻射的範圍相當大,伸至可以達到距離莖幹基部15米的地方。 [6] 
根據這種器官屬的描述,在很早的時候,石松植物的祖先或者原始類羣,曾經具有非常龐大的根系,這種大型的根系能夠支撐地面上較高的個體的正常生長。所以,經過科學預算認為,可能早期的石松植物的體型較大,有可能高度會超過10米。同時,這類植物具有的沿着水平方向輻射生長的根,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説明可能早期的石松植物還不能將跟刺入土壤中,也説明可能早期的環境條件較為潮濕,高大的植物不需要將根系深深植入土壤中,就能夠從地表或近地表獲取生長所需要的水分營養等。 [6] 
臍根座屬 臍根座屬

北京自然博物館馬壩人頭骨

馬壩人頭骨,1958年發現於廣東曲江馬壩鄉獅子山。經鈾系法測定其年代大約為12萬年左右,化石特徵顯示為早期智人中較晚的類型。時代屬於晚更新世的早期。 [7] 
馬壩人頭骨 馬壩人頭骨

北京自然博物館聖賢孔子鳥

孔子鳥(Confuciusornis):孔子鳥是在遼寧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形態最原始的類型之一,在分類學中屬於基幹鳥類。口中牙齒已退化消失,角質喙出現,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角質喙的鳥類。此外,它的原始性還表現於前肢翅膀上的利爪相當發達,孔子鳥的飛行能力要比始祖鳥強,它的後肢已經能適應攀援樹木。孔子鳥的尾椎已癒合為一根尾綜骨。 [8] 
聖賢孔子鳥 聖賢孔子鳥

北京自然博物館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Microraptorgui):軀幹較短,僅為後肢長的一半,尾比身體長;前肢第Ⅰ指短、單一胸骨平且大、恥骨強烈彎曲、脛骨拱曲等。除了發育着絨羽狀羽毛外,在其前、後肢及尾後部還發育着非常長的扇形飛羽尾羽。最不尋常之處是其後肢股骨、脛骨及骨上亦發育有很長的羽毛,其中骨上的最長且其外側的亦呈不對稱狀,與前肢上的飛羽類似。 [9] 
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

北京自然博物館文化活動

北京自然博物館宣傳教育

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門主要負責觀眾服務、展廳講解及開展各種形式教育活動。以展覽、研究成果為基礎設計形式各樣的教育活動,以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方式,提供有關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公眾開展博物館學習與休閒。 [16]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18張)
除了展廳解説、實驗樂翻天、科普小課堂等常設活動之外,節假日及寒暑假會特別策劃推出特色講解、夏令營、博物館之夜、話劇演出等科教活動,同時還開展針對不同公眾需求的科學大講堂、社會大課堂等科學講座,探索角常年開展特別設計的書吧、做做吧等活動,鼓勵少年兒童動手動腦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科普教育部還為學校開展校外教育提供豐富教學資源,通過教學資源包、學習單、教具箱等為輔助學校開展科學教育、到館參觀、科學素質培養提供資源共享服務。 [16] 
社區活動 社區活動
通過與協議社區建立服務關係,自然博物館利用自身既有資源,為社區提供各種類型的活動及服務。社區活動形式包括:組織參觀、科普實驗、科普講座、科普閲讀等,並根據不同年齡羣眾特點設計符合其學習特徵的活動內容。 [19] 
北京自然博物館以學校作為服務對象開展的各種類型活動,包括展覽、課程、講座等入校服務,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館校往來活動。旨在為學校素質教育和課程教學提供博物館資源,以幫助各地區各區縣少年兒童均享公共資源提高綜合素質。 [20] 
學校活動 學校活動

北京自然博物館常設活動

實驗樂翻天
實驗樂翻天 實驗樂翻天
活動目的:利用簡單的實驗器材和實驗設備,引導兒童在實驗過程中認識、觀察和學習基礎的生物學小知識。該活動每1-2個月更換新主題。 [17] 
適合對象:5-10歲。
活動時間:每週六日上午10:00—10:30。
活動地點:探索角實驗活動區。
參加方式:活動當日在諮詢台領取活動參與券,免費參與。 [17] 
科普小課堂
科普小課堂 科普小課堂
活動目的:結合知識講授、圖片及標本展示、雙向互動等傳播手段,以靈活有趣的方式講授有關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等各個學科的有趣知識。 [17] 
適合對象:5-8歲年齡段的兒童。
活動時間:每週六日中午12:00—13:00。
活動地點:探索角教室。
參加方式:活動當日免費入場,團體需提前預約。 [17] 
賽先生來了
賽先生來了 賽先生來了
活動目的:專家型講解賽先生(Mr.Science)利用展廳展示、標本等資源,結合館藏標本、模型以及圖片等其他手段設計講解內容,讓觀眾對某一方面專業知識或話題作較為全面、深入的瞭解,並能夠通過觸摸、觀察、與講解人員言語肢體互動等方式更加直觀地對科學知識有更切身的瞭解和感知。每1-2個月更換新主題。 [17] 
適合對象:各年齡層觀眾。
活動時間:每個月單數週週六10:30、14:00各一場。
活動地點:展廳。
參加方式:當日參觀觀眾均可前往參加。 [17] 
科學大講堂
科學大講堂 科學大講堂
自2009第一期講座年始,科學大講堂邀請各學科具備一定專業背景的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較有名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等人士,就某一主題舉辦講座。主題涉及自然科學以及各相關學科,還包括有關學科熱點門類,並結合一段時期內社會熱點話題。 [21]  適合對象:主要面向全社會開放,個別場次依據其專業深度等特殊性。對參與對象有一定限制。活動時間:不定期安排,每年5-6場。活動地點:展樓內4D影院。參加方式:免費參加;網站發佈消息,座席有限電話預約報名額滿即止。 [21] 
社會大課堂
社會大課堂 社會大課堂
北京自然博物館擁有涉及動物、植物、古生物、分子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每位研究人員針對自己研究領域,結合館內展覽,確定講座題目開展講座活動。適合對象:面向全社會開放。活動時間:每週日下午。活動地點:展覽樓內4D影院。參加方式:免費參加;網站發佈課程公告,座席有限電話預約報名額滿即止,學校等單位有要求可預約專場。 [21] 

北京自然博物館特色活動

博物館之夜
博物館之夜 博物館之夜
活動目的:以博物館展廳為主要活動場地,綜合利用展示空間、展覽標本等資源設計的夜間博物館活動形式,包括講解、表演、動手活動、有獎競猜、親子互動等多種活動類型,體現博物館錯時開放的公眾服務意識及全面利用博物館資源的教育服務理念。適合對象:根據各年不同主題而定。活動時間:每年暑期晚間時段。活動地點:自然博物館展覽樓。參加方式:以公眾報名預約方式組織開展。 [18] 
環球自然日
環球自然日 環球自然日
活動目的:由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協支持,北京校外教育協會與北京自然博物館承辦的“環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挑戰賽”,要求參賽者根據某個主題在自然科學範疇內,從區域、國家乃至全球角度自主選擇方向,確定題目,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發現新視角,並結合藝術、科學、歷史、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對所選擇的題目加以分析和研究,發揮創意,成果通過展覽或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現,參與競技。活動對象:北京地區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階段的適齡學生。活動時間:每年3-12月。活動方式:通過師生結對的方式,以團隊形式報名參賽。 [18] 
北京市中小學生自然知識競賽
知識競賽 知識競賽
活動目的:北京市中小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競賽是北京學生科技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進一步培養中小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思想和人文意識,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參加科學考察、專題講座、主題報告等活動,積極促進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活動對象:北京市地區中小學校。決賽時間:每年12月下旬。活動方式:由各區縣組織代表隊參加。 [18] 

北京自然博物館學術研究

科研項目
1986年,以北京自然博物館生態研究室為基礎,在大興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態實驗中心引進英國的麋鹿種羣成功,即現今的“麋鹿研究中心”。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完成2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1992年—1997年中,北京自然博物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6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萌芽計劃基金項目1個,有4名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3]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對新疆天山托木爾峯的聯合科學考查,陳紹煋研究館員參與的《天山托木爾峯地區的高等植物區系調查》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甄朔南研究館員等人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完成了對中國恐龍足跡的開創性研究;王紹芳研究館員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棲動物古生態及羣落研究》分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李建軍研究館員的《南極費爾南德斯半島鳥類足跡研究》論文收入了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論文集,該項目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黃勁松副研究館員參與的“華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8年科研三等獎;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完成了國家科委委託的“關於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3]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
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3] 
出版讀物
1980年,創刊發行專業學術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大自然》科普雜誌。
1982年,編輯出版大型圖冊《生物史圖説》。
出版 出版
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專著和科普讀物,如甄溯南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鳥類志》、王鴻媛的《北京魚類志》、劉思孔與他人合著的《中國蝶類志》及《中國鳥類食毛目的研究》等。館內有關專家還直接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植物誌》等專著的編纂工作。由館內專家集體編寫的科普圖書《生物史圖説》,198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周國興研究館員的《人之由來》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讀物;1996年關鍵研究館員等撰寫的大型科普讀物《恐龍時代》一書,被出版社作為優秀圖書推薦給讀者。科普作家唐錫陽的著作《環球綠色行》一書。甄塑南和周國興研究館員曾被中國作家協會授予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稱號。 [3]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24張)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學術刊物《北京博物館研究報告》創刊於1979年,已出版了60期,並與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研究機構保持着資料交換關係。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北京自然博物館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的科普期刊《大自然》雜誌創刊於1979年,已發行出版了119期,1997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3] 

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要領導

館長:孟慶金;黨總支書記:李健文;副館長:李健文左代輝;黨總支副書記:常莉;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景成。 [22] 

北京自然博物館所獲榮譽

2008年3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北京市33座免費開放博物館。
2008年4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選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發基地,《大自然》編輯部為科普傳媒基地。
2008年5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7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25] 
2016年9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 
2020年4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入選北京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名單。 [23] 
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被中央宣傳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研發、傳媒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委會命名為“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 [25] 
2022年2月11日,入選2022年北京市科普基地擬命名名單。 [27] 
2022年3月30日,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26]  [28-29]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32] 

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信息

北京自然博物館地理位置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

北京自然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天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週一例行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24] 

北京自然博物館門票價格

免費

北京自然博物館預約辦法

為保證觀眾安全和參觀質量,自2021年10月24日起對實行實名制分時段網上預約參觀。 [24] 
1.常設展廳每日觀眾限流3360人,採取線上限量預約,參觀前至少提前1天網上預約。票務系統每天上午11:00更新,可預約三天內門票。一張證件只能預約1人,每個身份證號每日僅可預約1次。暫不接受團體預約、現場預約和電話預約。老年人及兒童也需提前完成預約。 [24] 
2.全天分兩個時段錯峯入館:9:00~13:00時段1680人,13:00~17:00時段1680人,額滿為止。如因個人原因未按預約日期或預約時段到館的觀眾,視為放棄當日預約參觀名額,須另行預約成功後再按時參觀。 [24] 
3.限量預約開放期間,觀眾須在入口處完成體温檢測,使用北京健康寶進行本人信息掃碼登記等防疫行程檢查,出示本人二代身份證(未辦理身份證的兒童請監護人出示户口本信息)驗證預約信息,方可進入館區。 [24] 
4.無居民身份證的觀眾需持本人特殊證件(包括軍官證、士兵證、殘疾人證)到綜合服務窗口登記預約後方可入館參觀。 [24] 
5.未預約、未按預約日期及預約時段到館、未攜帶本人有效身份證件、證件信息與預約信息不匹配、體温超過37.3℃(含)、北京(健康寶)健康碼等防疫行程卡顯示異常或未佩戴口罩的觀眾,暫不得進入館區。 [24] 
6.疫情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取消贈票、博物館通票等免預約參觀,取消小小講解員免預約進館政策。 [24] 
7.限量預約開放期間,觀眾須全程正確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觀展。 [24] 

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須知

1有以下情況的觀眾,暫不得進入館區:未預約;未按預約日期及預約時段到館;未攜帶本人有效身份證件;證件信息與預約信息不匹配;體温超過37.3℃(含);北京市(健康寶)健康碼等防疫行程卡顯示異常;未佩戴口罩。 [24] 
2.檢票和參觀時,須與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避免人員聚集。 [24] 
3.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 [24] 
4.嚴禁在館內飲食,嚴禁在館內聚集,須服從工作人員疏導。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