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國

鎖定
祭(讀音為債,今鄭州祭城之處)國(西周初年-公元前722年),西周姬姓諸侯國,祭國第一任國君是周文王之孫,周公旦第八子姬伯翔,祭國爵位為伯爵
周公旦平三監之亂後,周成王改封此地給周公第八子姬伯翔。周昭王南征荊楚,祭國國君祭伯隨行,回師途中,船沉漢水,祭伯與周昭王溺水而亡。祭伯之子祭公謀父周穆王時的名臣,他曾諫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為王臣,他雖然反對征伐,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和巡遊。祭國在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國東遷時被滅,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食邑。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    :“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中文名
祭國
外文名
Ji State
開國之君
姬伯翔
朝    代
周朝
始封此國者
周成王姬誦
都    城
祭城(今河南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之祭城村)
國君姓氏
姬姓祭氏
文    化
華夏文化
爵    位
伯爵
滅亡此國者
鄭國
兄弟封國
魯國凡國蔣國邢國茅國胙國(皆是周公旦的後代)
同宗封國
晉國燕國、蔡國、霍國、曹國、衞國、楊國、韓國、魏國、鄭國、巴國、吳國、虞國、虢國、隨國、畢國等

祭國祭國曆史

祭國伯翔就封祭國

西周初年分封圖 西周初年分封圖
《史記·魯周公世家》 [2]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司馬貞索隱》 :周公元子就封於魯,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其餘食小國者六人,凡、蔣、邢、茅、胙、祭也。
祭國的地理位置 祭國的地理位置
周公次子後裔所修《元聖裔周氏族譜》 [3]  中有明確記載:“始祖1世,元聖周公,諱旦,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兄弟也。佐武王定天下,肇封於魯,未就封,留相王室,食邑岐周,後相王位,冢宰建官立政,制禮作樂。薨諡曰“文”,唐追尊公為“先聖”,宋追封“文憲王”。生子八,長子伯禽,就封於魯;次子伯羽(《尚書·周書》、《汲冢竹書》稱君陳),襲周公爵;三子伯瞵,封凡;四子伯齡,封蔣;五子伯羿,封邢;六子伯翂,封茅;七子伯翅,封胙;八子伯翔,封祭。”

祭國西周時期的祭國

西周時期,歷代祭國國君繼承父親周公旦的遺志,盡心輔佐周室,權位甚重。《竹書紀年》 [4]  記載:“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意思是周昭王十九年春天,祭公、辛伯跟隨昭王一起討伐荊楚,途中遭遇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使周軍六師盡喪,昭王和祭公也一起命喪漢水。關於祭公隨昭王一起南征命喪他鄉一事,很多古籍都有記載,只是在如何遇險的問題上有所出入,有的説是“船隻解體”,有的説是“地震”,有的説是“橋蹋”。
祭公、辛伯,從周昭王攻楚荊之戰圖畫 祭公、辛伯,從周昭王攻楚荊之戰圖畫
《呂氏春秋·音初》 [5]  載:“周昭王親將徵荊。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公抎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於西翟,實為長公。”周昭王南征荊楚,祭公隨行,回師途中,船沉漢水,祭公與昭王溺水而亡。
到了周穆王時期,祭國了出了個國君叫“謀父”史稱“祭公謀父”,應該就是與周昭王南征客死他鄉的那位祭公之子。謀父是出了名的大諫臣,監督着天子的一言一行,因此受到周穆王的敬重。《國語-周語》 [6]  記載:“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意思是周穆王將要討伐犬戎,祭公謀父勸諫説:“不可。先王側重顯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軍事武力乃國家公器,不到一定時候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它一旦動起來就會使人畏懼,過分炫耀武力就是濫用,濫用了就不能起到震懾的作用了。”這就是“祭公諫徵犬戎”的故事。
《左傳·昭公十二年》 [7]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 雖然周穆王有時候不聽勸,但對祭公謀父還是十分敬重,堪稱歷史上的君臣典範。史載祭公謀父臨終時,周穆王向他請教“懿德”,祭公説:“嗚呼,天子三公監於夏商之既敗,丕則無遺後難,至於萬億年,守序終之。”意思是作為天子和三公以夏商的滅亡為鑑戒,國家就不會有災難,社稷就能萬代相傳,永無終止。祭公的臨終贈言被寫進了著名的《祭公之顧命》(《清華簡》)以及《逸周書·祭公解》,被後世傳頌。

祭國祭國的滅亡

祭國在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莊公東遷時被滅,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食邑。
《左傳·隱公元年》 [8]  :“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
《漢書·劉向傳》 [9]  載劉向上封事:“周大夫祭伯,乖離不和,出奔於魯。”
《公羊傳·隱公元年》 [10]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奔也。奔則曷為不言奔?王者無外,言奔則有外之辭也。”
可以看出祭伯失國後出奔到魯國,因為鄭國東遷滅國擴地是周平王默許的,而祭國和魯國都是周公之後,有宗親之誼,所以祭伯選擇逃到魯國。
《春秋》經傳中還出現有桓公八年“祭公”,稱公者,三公也,估計是補償祭伯的失國,莊公十二年有“祭叔”,可能地位降為一般大夫,因失國無爵,故稱祭叔而不稱祭伯。

祭國祭國世系考

金文和文獻考證初的有:
1:祭季:周公之子。從“周公之胤”中可以看出,祭居末位,隱公排行季,當稱“祭季”,即第一代祭伯。很可能是西周早期祭季鬲的器主,祭季鬲是傳世器,僅存摹本,著錄於《博古圖》,銘文:祭季乍(作)。1972年陝西耀縣出土的太史觶銘文:大(太)史乍(作)宗彝。祭季。從兩件器物可以看出,以季之行還可以高居太史之位,絕非普通貴族,很可能是周公之子。
2:祭公:祭季子。周昭王十九年與昭王同死於漢水者。
3:祭公謀父:2代祭公子或者弟祭仲。穆王時期大臣,臨終與穆王論治國(《祭公》篇)。
4:祭俗父:世系不詳。傳世器祭俗父鼎,西周晚期。
5:祭公敦:世系不詳。幽王時期,《呂氏春秋》等文獻記載有祭公敦。

祭國祭國地考

祭(河南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之祭城村)。
《路史》載:“周圻之內管城東北有古祭城。”
據文獻記載,祭國的地域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東郊與中牟縣一帶。
祭伯城遺址文化公園 祭伯城遺址文化公園
古祭城遺址: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之祭城村,就是古祭國都邑所在地。至今,祭國故城遺址仍保留着幾段牆基。城址內外,還出土過西周、春秋時期的陶器殘片。
參考資料
  • 1.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 2.    《史記·魯周公世家》
  • 3.    《元聖裔周氏族譜》
  • 4.    《竹書紀年》
  • 5.    《呂氏春秋·音初》
  • 6.    《國語-周語》
  • 7.    《左傳·昭公十二年》
  • 8.    《左傳·隱公元年》
  • 9.    《漢書·劉向傳》
  • 10.    《公羊傳·隱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