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路

(明長陵附屬建築羣)

鎖定
神路,又名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築的前導部分,總長約7.3公里。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橋、大宮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南五孔橋、七孔橋、北五孔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
中文名
神路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
所處時代
明代
保護級別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開放時間
8:30-17:00(淡季)/8:10-17:50(旺季)
總    長
7.3公里
門票價格
25元/張(淡季)/35元/張(旺季)
景點級別
AAAAA級 [2] 

神路歷史沿革

神路舊照
神路舊照(7張)
神路始建於明正統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現除橋涵建築已殘壞外,其他墓儀設施保存較好。1989年至1995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神道先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保護性工程及環境整治工程。 [3] 

神路主要景點

神路石牌坊

神路石牌坊 神路石牌坊
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築,也是我國現存最早和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石牌樓。建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為旌表其祖先的豐功偉績而建造的功德牌樓。
牌坊主體由白石和青石雕琢組裝而成,面闊五間(通闊28.86米)。形制為五門六柱十一樓。五門之中,中部明間最寬,左右兩側次間、稍間寬度依次遞減。頂部有主樓5座、夾樓4座、邊樓2座。明間主樓最高,其正脊頂部至地面高約12米。各樓均作廡殿頂。其下構件均依木製構件形制進行雕刻。支撐樓體的6根石柱下端均有夾杆石。夾杆石四面浮雕精美,分別雕刻着“雙獅滾繡球”、“雲龍”和“草龍”圖案。夾杆石頂部前後各雕麒麟或卧獅,左右兩側均雕寶山。此坊體量宏偉,比例諧調,製作精美,通透空靈,是我國現存石牌坊中少有的上乘之作。

神路大宮門

大紅門
大紅門(5張)
處於龍山和虎山之間,是陵區的總門户。大宮門牆體為紅色,單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盤檐,闢三券門。券門內兩側各有門枕石,當年曾裝有門扇。文獻記載,大宮門兩側原各有角門。封閉陵區南端的牆體,從大紅門左右兩側延伸至龍山、虎山兩山之巔,然後再向東西兩側蜿蜒而去。大紅門處於高崗之上,中門正對天壽山主峯,左右又襯以龍山和虎山,氣勢非凡。
大宮門一方面是天壽山陵區的門户,同時其設置的三個門洞,也規範了進出陵區人員的禮制觀念。中門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槨和神主、神牌、祭品、儀仗通行之門。左門(東門)是皇帝謁陵通行之門。右門(西門)是謁陵官員謁陵進入陵區所經之門。這是古代“居中而尊”和“尚左”禮制觀念的具體體現。

神路下馬碑

下馬碑 下馬碑
立於大紅門前左右兩側,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字。朝廷命官前來謁陵,到此碑前必須下馬步入陵,以示崇敬。下馬碑,在警示謁陵者的同時,也烘托裝點了陵區門户。
明人張循佔曾對陵區神聖威嚴進行過描繪:“華表雙標白玉欄,紅門下馬駐銀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

神路神功聖德碑亭

碑亭平面為方形,台基邊寬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闢券門,重檐歇山頂。碑亭四壁及台基為明朝原物,亭內石條券頂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繕時改建的,現仍完好如初。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後曾對頂部殘壞的構件進行更換和加固。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 [8]
碑亭之內樹立着“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此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採用“龜趺螭首”式。碑首有六條高浮雕形式的蛟龍。蛟龍首尾交盤、頭部下垂。碑趺是一個昂首遠眺的大龜。龜下有一層長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此種碑式自唐代以後遺存較多。《大明會典》中稱此種碑式為龜趺螭首。而在一些古代建築營建的書籍之中又稱其為贔屓鰲坐碑或屓頭龜蝠碑。傳説龍有九個不成龍的兒子,他們長相不同,各有所好,故而依據各自的喜好,各司其職。贔屓、霸下或立於碑首,或僕於碑下,都是忠於職守。無論稱呼怎樣,都顯示出此種碑式的高貴等級與神秘色彩。
長陵神功聖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九個大字。碑身陽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熾親自撰寫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該碑文撰寫於明洪熙元年(1425)。
碑文書丹者,為正統初著名書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書程南雲。所書碑文,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是一件難得的書法佳作。
長陵神功聖德碑恢宏壯觀的碑亭、形態優美的華表、雄偉高大的碑石這外在形式,與宏篇鉅製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長陵神功聖德碑其他三面,明朝時沒有文字。清代增添了清高宗、清仁宗的御製詩文。

神路華表

華表
華表(5張)
立於神功聖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對稱而設。四座華表形制和紋飾相同。基座均為平面呈八邊形的須彌座。其上下坊束腰處均雕有精美致的雲龍圖案。華表柱八角形,但稜角處比較渾圓。柱身上雕刻着縈繞柱身盤旋而上的升龍和雲朵。華表上部裝飾雲形石板。在頂部蹲立着一隻昂首長嘶的神獸——蹲龍。這四座既是墓前的標誌,又是碑亭的石雕裝飾物,使周圍的環境更顯莊嚴神聖。華表四周明朝時曾設有白石欄,後毀壞。1994年,修葺神道時進行了重新配置。

神路石像生

石像生
石像生(20張)
從長陵神功聖德碑亭往北的800餘米的區域內,矗立着12對石獸和6對石人。據史料記載,陵墓石刻在西周時就已出現,但漢之前遺留下的實物不多。漢以後逐步大量出現,盛於唐,清代衰落。這些石獸、石人在古代稱作石儀衞,明朝以後稱“石像生”。封建帝王崇奉“事死如事生”的禮念,認為人死以後,在陰間仍需要陽間的一切,諸如衣、食、住、行等等。因而在陵園的建置上,必須再現生前的生活場景。所以在陵園的神道兩側樹起石人和石獸,展示出帝王駕前的威儀,取“形狀如生”之義。
十三陵石像生設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處是將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間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並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順序是石望柱、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武將、文臣和功臣。石獸和石人均相對排列於神道兩側。
獅子、駱駝、象、馬四種動物,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它們或生性兇猛,或性情温順,或象徵吉祥,或伴人左右。而獬豸、麒麟則是傳説中的神獸。
石獸之後為石人——將軍、文臣和功臣。石人,又稱“翁仲”。相傳,秦代有位大將名叫阮翁仲。他身高力大,駐守邊疆。因其防範匈奴有功,死後,秦始皇為紀念他,就在咸陽宮的司馬門外,為他鑄了銅像。後來,人們就把守護廟宇、陵墓的石像、銅像統稱為“翁仲”。
十三陵神道上這六組石人,雕刻精細,神態逼真。將軍頭戴鳳翅盔,身着鎧甲,威風凜凜,一派虎威;文臣和功臣身着朝服,頭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態肅穆。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均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體積近30立方米。

神路龍鳳門

欞星門
欞星門(5張)
位於石像生的盡頭。它設門三道,每道門有兩塊門枕石,可安兩扇門扉,以取“設六扉而開闔”之意。三門之間為短牆,在明代時曾有黃綠琉璃飾件,後世修葺時改為紅牆灰瓦形制。1994年修繕神道時,恢復了其的琉璃照壁形式。
由於三門的大額枋中部上端各飾有寶珠火焰裝飾,人們又稱之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山陵時,必須經過此門,所以又常稱之為龍鳳門。 [4] 

神路旅遊信息

神路旅遊地圖

神路購票價格

25元/張(淡季)/35元/張(旺季)

神路購票優惠

1、1.2米以下兒童免票。
2、離休人員憑離休證免票。
3、60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或藍色優待卡半價優惠。
4、本市户籍65歲以上老年人持紅色優待卡免票(大型活動期間除外)。
5、大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
6、持有社會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憑證半價優惠。
7、殘疾人員憑有效證件免票
8、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免票(現役軍人遊覽居庸關,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

神路售票時間

8:30-17:00(淡季)/8:10-17:50(旺季)
淡季時間為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旺季時間為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5] 

神路乘車路線

1、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至昌平體委轉22路;
2、德勝門西站乘345支線、881路至昌平東關路口轉314路南新村站下;
3、北京地鐵5號線天通苑乘“昌平22路”。 [6] 

神路旅遊須知

1. 為了做好安全防火工作並加強文物保護,陵區內定為非吸煙區,嚴禁一切煙火。
2. 遊客應自覺遵守遊覽秩序,參觀時按順序購票入園,不得擁擠,以免堵塞道路的出入口。
3. 遊客遊覽時要注意保管好個人物品,照顧好老人和兒童,注意安全。
4. 遇到雨天雪天等惡劣天氣,要注意防滑,並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
5. 不打架鬥毆,不聚眾鬧事,不搞封建迷信及色情服務,不進行賭博,不攜帶危險品及動物進入景區。
6. 客流高峯期間不要擁擠,應迂迴遊覽,在進入窄小通道時要按順序出入。
7. 靜園後,任何人不得逗留、露宿,不得翻越毀壞圍牆及柵欄。
8. 愛護文物,嚴禁在樹木、名勝古蹟和公共設施上塗抹刻劃,嚴禁攀登陵牆、圍欄、明樓等建築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