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知覺偏差

鎖定
社會知覺,又稱社會認知,即個體對他人、羣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對他人和羣體的知覺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知覺是自我知覺。此外,對行為原因的認知也屬於社會知覺的範圍。
中文名
社會知覺偏差
別    名
社會認知
釋    義
個體對他人、羣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

社會知覺偏差含義

社會知覺普通心理學的知覺的含義有所不同。後者是指個體對直接作用於自己的客觀刺激物整體屬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斷等過程;前者則包括整個認知過程,既有對人外部特徵的知覺,又有對人格特徵的瞭解以及對其行為原因的判斷與解釋。社會知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人的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化過程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原來這個術語主要用來指人際知覺,即個人對個人的知覺。蘇聯社會心理學家г.Μ.安德烈耶娃認為,社會知覺的內涵更加廣泛。從知覺客體來看,它不僅指個人對個人的知覺,而且也包括對羣體的知覺。從知覺主體來看,不僅個體,而且羣體也可以視為知覺主體,如羣體對其成員的知覺,羣體對其他羣體的知覺,羣體對其他羣體成員的知覺,羣體對自身的知覺等。
社會知覺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J.布魯納於1947年在知覺研究中採用的,用來指知覺的社會決定性,即知覺不僅僅決定於客體本身,也決定於主體的目的、態度、價值觀和過去經驗。這種用法與社會心理學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知覺主要用來表示對人、對己和對社會羣體的知覺。
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知覺的知覺一詞,其含義與傳統普通心理學中的知覺也有所不同。在傳統普通心理學中,知覺不包括判斷、推理等認識過程。這裏的知覺既包括對人的外部特徵的知覺,也包括對人的個性特點的理解,對人的行為的判斷和解釋。這裏的知覺相當於認識,因此在社會心理學書籍中有人主張用“社會認識”一詞來代替社會知覺。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Α.Α.包達列夫認為,人際知覺過程具有兩個層次,表現為反映社會現實的兩個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邏輯水平。前者指形成關於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後者指在感知基礎上對該人個性特點的推論。蘇聯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對人知覺和對物知覺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認閾限低於物體辨認閾限。
F.海德在其《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人知覺和對物知覺的3個差別:
①人能體驗其內部生活,而物不能。每個人都體驗到其思想和感情,認為別人也是如此。
②物不被認為是其自身活動的原因,而人則往往被認為是第一原因。責任感就意味着個人的行動有其內部原因,而不只是對環境力的反應。
③人可以有意識地操縱和利用知覺者,而物則不能。對人知覺的目的就是使觀察者預測作為刺激之人的可能的行動,以便預先計劃自己的行動。 [1] 

社會知覺偏差常見效應

社會知覺偏差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也稱初次印象,指兩個人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獲得被知覺者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服裝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常常是最鮮明,最牢固的。
如”首戰必勝“,“新官上任三把火”,“開門紅”,“下馬威”

社會知覺偏差暈輪效應

是指我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有清晰明顯的知覺,由於這一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如智力,談吐或外貌為基礎,擴大到對該人一個整體印象,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社會知覺偏差優先近因效應

優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它與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應則是指最後給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影響。是指新近留下的印象對於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社會知覺偏差定型效應

當根據對某人所在團體的知覺為基礎判斷某人,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對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比較固定的看法,這一知覺的捷徑也稱為刻板印象。它對複雜世界進行了過度簡化,認為屬於某一團體的人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在組織中,我們常常也聽到一些語言反映了以性別、年齡、種族,甚至是體重為基礎的刻板印象。

社會知覺偏差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也成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信念會影響知覺雙方的感覺和行動,並最終變成現實的現象。在組織中,管理者對個體的預期即影響管理者本人的行為, 有影響被預期對象的反應。當管理者認為某個員工有升職潛力時,就可能花很多時間指導他,給他給多的挑戰性任務,從而培養這一個體走向成功。由於對於個體的高預期可以變成現實,管理則可以利用皮格馬利翁效益來提高組織生產力。研究表明,當一名經理對一個羣體持有高期望時,整個羣體都會表現得更好。 [2] 

社會知覺偏差分類

至於四種還是六種,乃至更多種的説法,不同教材會有所不同。

社會知覺偏差積極性

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的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也稱寬大效應

社會知覺偏差證實

人們總是有選擇的去解釋並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圖式的信息。

社會知覺偏差後視

人們在回憶自己的判斷時,傾向於認為其判斷比實際上更為精確。如我們常説的“事後諸葛亮”。

社會知覺偏差虛假一致性

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例如,吸煙者總覺得自己身邊的人中煙民多於非煙民。

社會知覺偏差自我中心

人們常常誇大自己在某種事情中的作用的傾向,例如,夫妻兩個人各自都認為自己在家務中作用的事情更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