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鎖定
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包括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文名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提    出
江澤民
目    的
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歷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偉大創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研究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研究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此後,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通過了“五四憲法”,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78年,我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徵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黨所有制、分配關係、計劃與市場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理論飛躍。思想的解放、理論的飛躍又不斷引導着實踐的革命,帶來了中國大地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有制經濟

從必要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內在要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得以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來之不易
1980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之一是:“在公有制經濟佔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允許城鎮個體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國對個體經濟的最早認可,也是我國重新認識個體經濟的起點。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指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是我們黨的文件第一次把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指出: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這是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新認識正式體現憲法層面。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報告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首次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列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上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這是我們黨關於非公有制經濟認識的最新成果,來自於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偉大實踐。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關係

經歷了從否定按勞分配到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重大飛躍,對於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功不可沒
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按勞分配原則是沒有得到很好貫徹的,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嚴重。對於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在1975年8月18日《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中就批評了當時勞動報酬制度中的平均主義傾向,他説:“堅持按勞分配原則。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家都要動腦筋想一想。所謂物質鼓勵,過去並不多。人的貢獻不同,在待遇上是否應當有差別?同樣是工人,但有的技術水平比別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級別、待遇?技術人員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貢獻大小、技術高低、能力強弱、勞動輕重,工資都是四五十塊錢,表面上看來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實際上是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的,這怎麼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改革勞動制度和工資制度”。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在企業內部,要擴大工資差距,拉開檔次,以充分體現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表明隨着改革的深入,按勞分配原則得到正式確立,從而極大調動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分配製度問題上再次實現重大突破。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表明我們黨在分配理論上首次承認生產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指出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是對分配製度、對生產要素構成等認識的持續深化,對於在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進一步調動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計劃與市場關係

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經歷了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深化過程,思想認識的每一次飛躍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把市場經濟視為“洪水猛獸”,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把計劃與計劃經濟當成了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1978年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的認識也不斷髮生深刻變化。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要“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許對於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市場調節部分儘管“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這一提法表明我們黨在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認識上出現了第一次極其重大的深化。
過了短短兩年,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深化。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這裏,儘管沒有使用市場經濟的名詞,使用的是商品經濟的提法,但計劃與市場已經不是你主我輔的板塊論,而是相互融合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這一認識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作出的科學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都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成熟,表明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要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國情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長期地牢牢地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保障

長期地牢牢地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取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制度基礎,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障。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在此基礎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遠推向前進,仍要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我們黨和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持之不懈、永不停歇的實踐中,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也必將不斷髮展和完善。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途徑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核心,決定着社會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各自長處有效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我國國有企業大多分佈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行業,在保障基礎產品供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集體企業是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抓手,在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機制靈活、市場適應能力強、資源配置效率高的優勢,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税收的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依託,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共同富裕

必須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關係國計民生領域的國有企業要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使全體人民基本生活得到高質量保障。二是關係國民經濟命脈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要牢牢掌握核心技術,確保產業鏈、供給鏈安全,確保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為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國有企業要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不斷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四是文化領域的國有企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始終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為人民羣眾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五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要積極參與土地規模化經營,不斷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充分發揮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同時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要強調先富帶後富、幫後富,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一項創新性的內容。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有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起來的優勢,有利於政府發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作用,防止出現週期性的經濟危機,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保障全體人民的長遠和共同利益,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時也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湧流,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增長動力,保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根本政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係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我們推動經濟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