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鎖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原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1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100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領中國進步、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12]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 
中文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外文名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別    名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提出者
鄧小平
性    質
科學社會主義 [2] 
特    點
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民主性、羣眾性、創造性
分    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提出時間
1982年9月 [14] 
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 [1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綜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  ,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  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需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八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首先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首先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張)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九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十一世紀用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 習近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政治報告題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1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隨着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理論和制度關係,作深刻闡述。這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成就。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是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學內涵、掌握其發展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的提出,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和發展, 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的認識逐步深化。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座談會上,胡錦濤同志對道路內涵作表述。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涵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初步實踐建設社會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總結前期探索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因為依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以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命運。由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在不斷地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由於緊緊依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以其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為特徵構成的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消除中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時遇到的困惑,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和價值目標,是黨開闢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要理論方面,對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作明確的、系統的回答,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關鍵性問題,增強了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信心,並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推向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發展觀,以其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精闢闡釋,成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思想保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又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際,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具有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又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自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論體系為指導,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則要以制度為載體。制度的完善來自於道路的實踐,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來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證明,制度的作用無可替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有不斷增強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這一制度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而完善,從而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包括三個體系(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它對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起指導作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既是社會思想體系的實踐,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必由之路。這三種形態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社會主義文化轉型是中國走向大國強國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識,中國社會主義在21世紀初還屬於初級階段,通過目前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更加證明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的正確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要求

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5]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
——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
——必須堅持和平發展。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特徵

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在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又不同於資本主義,它應具有五個基本特徵:
第一、以民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民為本是以人民為本位,既不同於以官為本,又不同於以人為本。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江澤民同志曾經強調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還號召各級領導幹部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羣眾服務。”習近平 [6]  總書記強調,實現人民羣眾的主體地位,拉近領導與羣眾的距離,就要求領導幹部不做“以官壓人”的事情,真正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為本”、“官貴民賤”,樹立正確的民生權力觀,切實解決好人民羣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 [7]  。所以,以人民為本位,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基礎
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即通過計劃、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否定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起的決定性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廣大人民的普遍願望。共同富裕,第一有個先富後富的問題,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還應是有差別的,不是搞平均主義,不然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動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要解決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的矛盾。要實行生產社會化和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相結合。
第四、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什麼?是廣大人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源於人民,因此必須受人民的監督。必須轉變法治理念,從以法治民、以權治民轉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權。孟子説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性

胡錦濤首先提出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首先提出科學發展觀
文化作為一個歷史範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而言,總是一定思想下的產物,不同的思想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解放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轉型,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3]  的根本任務,以實體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性

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和發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們如何認識和把握它,它都要作為一種歷史的積澱和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社會心理的深層,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情操、審美情趣、處世態度以及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成為“化民成俗”的東西,成為人們生下來就濡染其間的一種精神家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深深植根於人民羣眾的歷史創造活動,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會主義內容和中華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全新的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

習近平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為上層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鬥爭的立場,為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性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繼承優良的民主傳統和作風,增強民主意識,同封建主義、文化專制主義殘餘進行不妥協的鬥爭,使民主精神在廣大羣眾中生根開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題中應有之義。貫徹“三不主義”,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自由討論、自由創作和不同學派、不同風格的自由發展,使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合理吸收外國文化一切好的東西,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成為海納百川兼容幷包的博大體系,是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羣眾性

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羣眾創造的事業,人民羣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人民羣眾的創造活動中汲取營養,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務人民,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四有”公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大動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體制,這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於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產品具有不同於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實際、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夠走得穩、走得好。 [1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六大認真總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取得的基本經驗,號召全黨要堅持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為了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加深理解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增強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實踐總結和新的理論結晶;是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的新成果;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構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的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與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具有內在統一性,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當代發展的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它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隨着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其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實際出發,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從目的角度深化了認識。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二是從制度的角度深化認識,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整體系,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等。三是從屬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認識,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等重要論斷。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
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指明現階段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可靠的經濟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分配理論
主要包括: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差距過大,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三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社會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包括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機制等。
第五、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關於發展的思想和理論非常豐富。長期以來,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第六、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
實行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包括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二是強調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需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徵。在三者的相互關係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基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任務。
第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民主是紮根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新型民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徵。經走過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艱苦探索。從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長期實踐來看,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黨的任務政策,民主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民羣眾特別是某些利益羣體的政治需求越來越突出,這就要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第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是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保持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因此,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十六大報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強調“適應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號召我們紮實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並提出“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證,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嚴格實施”的具體要求。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我們仍然面臨着司法腐敗,犯罪猖獗等嚴重問題,我們離真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要在增強人民羣眾的法律意識,加強社會主義司法民主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權力監督等方面紮實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證。
第三、深化各項政治體制改革
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攻堅階段,相對於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巨大進展而言,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在多個方面向深度推進。首先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只有理順了黨的領導方式,才能使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高度而有效,才能規範黨的作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才能使黨更好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斷增強執政的基礎。其次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只有科學的決策才能做到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幹部制度改革,以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法高效為基本目標,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以推行電子政務為現代化手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機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不但要有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和物質文明,而且必須要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同其他社會的區別,不僅表現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使中國現代化建設沿着正確方向發展的保證。我們所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而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就需要建設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以保證。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億萬人民羣眾共同的事業,必須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其次,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單看軍事和經濟實力,而且看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保證。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現代化建設就無法進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為鞏固和發展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所作的報告,明確地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方針和政策,並將此列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有機組成部分。報告系統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説,同改革以來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這些方面鄧小平同志多有論述。早在1979年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他提出:“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鄧小平同志看來,能否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是關係到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方向和成敗的根本問題。1985年,他針對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傾向,及時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這是因為,“光靠物質條件,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而“這個真理,有些同志已經不那麼清楚了。這樣,也就很難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是指,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並非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事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物質文明建設。但這並不意味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無足輕重的。1986年,鄧小平同志針對當時的一些傾向性問題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經濟建設無疑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心和非中心是互為前提、互相依存的。沒有非中心,也就無所謂中心。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關係到經濟是否變質的問題。由此可見,經濟上單純量的增長,並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本身還有質的方面的標準,這就是保證經濟建設沿着社會主義方向發展,避免“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所以,鄧小平指出:“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全體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反覆強調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是教育人。經濟發展要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設,也要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法制建設要求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而“法制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現在這麼多青年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太低。所以,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
重視文化建設,意味着重視人的因素,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而人的素質之高低,首先體現於人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把人民團結起來,奪取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説,根據歷史經驗,“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所以我説,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併為之而奮鬥的有堅定信念的人。總而言之,如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我們對於文化建設的緊迫感,就是建立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十五大報告指出:“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這就需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文化建設面臨着一定的難度,開放、搞活,必然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不對付它,就會走到邪路上去。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也指出,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由於這些影響,加之外來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滲透和舊社會封建主義等剝削階級思想遺毒,一些領域道德失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衝擊等等。中紀委向十五大的工作報告中也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體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在教育、管理和監督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環節,消極腐敗現象容易乘機滋長。”
第三、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根本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基本內容:最基本的內容有兩個,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着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堅持用這個共同理想來動員和團結全體人民,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鬥。要把實現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緊密聯繫起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也就是為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而奮鬥,當我們運用現實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現有條件下能夠完成的任務時,就會使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逐步地從一種可能轉變成現實。
為此,要深入持久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
(1)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
(2)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宗旨。
(3)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觀要求。
加強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實現現代化需要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較多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也需要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
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關係到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引導人們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對各種迷信活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100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領中國進步、增進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七大發展

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是: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十七大報告 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表述全面系統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組織保證、強大動力、基本要求和奮鬥目標,闡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闡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如何相結合,這要看一國的國情。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短缺。這決定中國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也不能實現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別於西方現代化道路,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説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説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於資本主義社會,而1956年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連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都沒有達到。由此決定,中國的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説的那種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狀態,而是通往那種狀態的一條道路 [8] 依據中國國情確立的社會主義模式。這需要兩個超越:超越前社會主義,與蘇聯式社會主義劃清界線,引進資本主義,利用資本主義手段發展生產力 [8]  ;超越資本主義,不照搬西方資本主義,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作新解釋的以人為本、全面小康、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是以人的權利為核心,人的需要為宗旨,人的發展為中心,人的持續為原則。
全面小康是經濟殷實、資源低耗、環境清潔、社會和諧、精神愉悦。
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我和諧,物質與精神和諧。
概括起來説,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物質需求的有限滿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諧社會的全面實現。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人類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很多人之所以缺乏道路自信,是由於分不清手段和目的的關係,誤把發展生產力的資本主義手段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目標相混淆,沒有看到用資本主義手段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失去共產主義信仰。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是:騎資本主義的馬,走社會主義的路,奔向共產主義的目標。 [8]  可以向世界宣佈:中國發展,不只是為中國,也是為世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但不是世界的未來。而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可成為人類的共同理想。
國有資本的作用.在競爭性領域是為人民來利一份利益,為國家爭一份利益.而那些叫囂着要搞垮國有資本的人,都是別有用心的一羣資本家的代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八大發展

這連續6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標題中,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字樣。其中,十八大報告題為《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十七大報告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十六大報告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五大報告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四大報告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三大報告題為《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胡錦濤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是2000多名代表、8200多萬黨員、13億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歷史抉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十八大報告向黨內外、國內外簡明鮮明的莊嚴宣示。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報告最鮮明的特色,是貫穿報告始終的一條紅線。中國共產黨最大的貢獻在於,選擇改革開放之路,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告誡全黨‘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不折騰,首先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樣一個根本問題上不折騰。郭光文代表説,我們成功走出的道路,説明人類文明的道路,不止一種模式,而是有多種途徑。
胡錦濤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佈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復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代表們一致認為,這八條,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長遠指導性,將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今天和未來的發展也必須繼續依靠改革開放。”那順孟和代表説,停滯和倒退都沒有出路。郭廣銀代表認為,新一輪改革,一定是在突破“老路”和防止“邪路”中找到最佳結合點、最佳突破口,從而向改革的“深水區”推進。其中,如何突破利益集團設置的重重障礙和阻力,將成為新一輪改革的最主要目標,也是最大的難點。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代表説,過去30多年,中國的成功有三個關鍵詞:改革、開放、創新。而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要不斷增加三方面的因素:現代化因素,社會主義因素,中國文化因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是中國發展進步之路,關鍵在於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十八大報告中所説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特色,需要注重高揚時代旋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貼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吸納時代精華,從而具有遠大美好的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九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完整勾畫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不僅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內涵和要求,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了更加振奮人心的發展目標。 [11]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時代性貢獻,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 [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修正案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義狹義

“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一文,提出“廣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狹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概念,從而從理論上正式確認鄧小平同志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一貫性與連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文並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問題和中國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地位問題,為當前的“國學熱”和“中國文化復興思潮”找到了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理論依據,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以下是該文的重要內容:
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
引言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二)中國實際:一是指中國不同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不同的國情;二是指中國固有文化無所不在的影響
(三)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各國的傳播和發展,無不具有該國不同於眾的特色,都深深的打上本國國情和本國文化的烙印。
(四)狹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單指鄧小平同志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廣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涵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兩大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理論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理論,包括武裝奪取政權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兩個部分。
(六)武裝奪取政權理論即“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內涵是: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一理論的關鍵是: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羣眾運動的統一。這一理論中最為舉足輕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軍事思想。
(七)“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適合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同時也深契於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圖難於其易”“避實就虛”等原則。
(八)中國革命中一個個的軍事奇蹟,其所由實現的指導思想,往往突破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重要原則,但卻深契於中國文化中著名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著作中的用兵原則。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思想尤其表現為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及中國固有軍事思想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直到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思想依然是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寶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具體表現於:農村的從土地改革到農業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以及城市的從公私合營到私有公營再到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全面形成——這樣一個漸進的改造過程。這一漸進的改造,符合馬克思主義“分階段革命”的思想,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由此及彼”“由淺及深”理念的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理論
(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理論,分為草創期和發展成熟期兩個理論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為草創期,之後為發展成熟期。
(十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草創期,是在立足中國實際的基礎上學習蘇聯經驗和吸取蘇聯教訓而進行的。但是此時期的中國社會主義仍然區別於蘇聯模式和東歐模式,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而在這些特色中有一些則是深深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譬如“農業為基礎”的政策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農”思想。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成熟期的重要理論: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採取市場調節方法,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既適應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也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道家的“無為”理念——即“減少政府幹預”的理念。
B.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人們對於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從必須遵守變成習慣於遵守”(《列寧選集》第259頁)——這一終極和諧理想結合中國國情,並汲收中國儒家的秩序精神與和諧精神,及早期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和諧制度”思想與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霍布豪斯提倡“社會和諧”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而形成的。
C.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思想,是在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特別是“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這一指導原則的基礎上,汲收中國儒家“小康”思想的精華和提法,結合中國國情而形成的。
D.社會主義“以德治國”思想
社會主義“以德治國”思想,是對劉少奇同志關於“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新的共產主義文化和社會道德”(《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第62頁)思想的發展,同時也是對中國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昇華,並且也汲收英國新自由主義思想先驅格林的“道德學説”之有益成分。
結論
(十三)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原則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説,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2頁)。
(十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表明,在“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必然地要結合一些中國文化中的一些精華成分。而這種結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成熟期,尤其變得舉足輕重。中國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取消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成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五)綜合以上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一是馬克思主義,二是中國文化。因此,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定義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借鑑和融匯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東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十六)因此,必須確認中國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國文化應當成為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在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和否定。
(十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既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也是中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如果不能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在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則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勢必缺乏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理論依據。勢必造成意識形態領域的衝突,勢必導致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思想混亂。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