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賢下士

(漢語成語)

鎖定
禮賢下士(拼音:lǐ xián xià sh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粱·洗約《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1] 
“禮賢下士”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形容重視人才,含褒義。 [1] 
中文名
禮賢下士
拼    音
lǐ xián xià shì
近義詞
彬彬有禮、以禮待人
反義詞
居高臨下盛氣凌人
注音字母
ㄌㄧˇ ㄒㄧㄢˊ ㄒㄧㄚˋ ㄕˋ
成語出處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禮賢下士成語出處

南朝·粱·洗約《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 [1] 

禮賢下士成語故事

一天,桓公與管仲在宮內商討要征伐莒國的事,還沒行動,已在外面傳開。桓公氣憤地對管仲説:“我與仲父閉門謀劃伐莒,沒有行動就傳聞於外,這是什麼原因?”管仲説:“宮中必有聖人。”桓公尋思了一下,説:“是的,白天僱來幹事的人中,有一個拿拓杵春米,眼睛向上看的,一定是他吧?” [2] 
那人叫東郭郵,等他來到齊桓公跟前,桓公把他請到上位坐下,詢問他説:“你是説出我要伐莒的嗎?”東郭郵果敢地説:“是的,是我。”桓公説:“我密謀欲伐莒,而您卻言伐莒,是何原因?”東郭郵回答:“我聽説過,君子善於謀劃,而小人善於推測。這是我推測出來的。”桓公又問:“你是如何推測出的?”東郭郵説:“我聽説君子有三種表情,悠悠欣喜是慶典的表情,憂鬱清冷是服喪的表情,紅光滿面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見君主在台上坐着紅光滿面,精神煥發,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籲長出氣卻沒有聲,看口型應是言莒國,君主舉起手遠旨,也是指向着莒國的方向,我私下認為小諸侯國中不服君主的只有莒國,因此,我斷定你是在謀劃伐莒。”桓公聽言欣喜他説:“好!你從細微的表情和動作上斷定大事,了不起!我要同你共謀事。”不久,齊桓公就提拔了東郭郵,委以重任。 [2] 
總上所述,正是齊桓公禮賢下士,選賢任能,才為其霸業蓄備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2] 

禮賢下士成語寓意

齊桓公治理國家,稱霸諸侯,靠的是人才,只有禮賢下士才能得到人才。在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君主大多能做到禮賢下士,而怠慢人才的大多是昏庸之君。在工作是上的領導者更應該禮賢下士,只有尊重人才,善待人才,事業才能得到發展。 [3] 

禮賢下士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禮賢下士”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形容重視人才,含褒義。 [1] 
  • 運用示例
北宋·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二回:“仁兄禮賢下士,結納豪傑,名聞寰海,誰不欽敬!” [4]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 [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禮賢下士,拯溺救危,大有祖風。” [1] 
現代·郭沫若《歷史人物》:“看他的很能收攬民心,禮賢下士,而又能敢作敢為的那一貫作風。” [5] 
參考資料
  • 1.    禮賢下士  .漢典
  • 2.    郭志坤,陳雪良著. 成語裏的中國通史 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7:222
  • 3.    陳楚生編著. 二十四史謀略故事 全綵精華版[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10:142
  • 4.    李敬一著. 《水滸》閒讀[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09:17
  • 5.    倪寶元/主編. 成語範例大詞典[M].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7.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