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夏卿

鎖定
呂夏卿(1015~1068年),字縉叔,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北宋大臣,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生。慶曆二年(1042年),呂夏卿和他的哥哥呂喬卿同榜登進士,(清乾隆《晉江縣誌》卷八),他被任命為廣南東路(今廣東省)高要縣主簿,又調任江南東路(今江蘇省)江寧縣尉。當時,宋祁歐陽修正在編寫《新唐書》,就推薦呂夏卿參加。
中文名
呂夏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015年
逝世日期
1068年
職    業
政治家史學家史官
主要成就
江寧縣尉
出生地
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
代表作品
新唐書
新書紀志傳義例等

呂夏卿人物生平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為江寧尉。推薦為編修唐書官,遷直秘閣,同知禮院嘉祐八年(一〇六三),充史館檢討(《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五三)。神宗熙寧初,遷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晉江縣誌》卷一二)。出知潁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五十卷(《蘇魏公集》卷六六《呂舍人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宋仁宗徵求大臣對治理國家的意見,呂夏卿認為,國家形勢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是不可能永遠安定無事的,應當在事故未發生前及早解決弊端,等到事故發生了再來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提出要恢復以前的屯兵制度,作為鞏固邊防的根本措施。宋英宗即位後,又向呂夏卿徵詢處理邊疆問題的策略,呂夏卿主張採用前朝“和邊”的做法,使人民能擺脱戰亂之苦。
北宋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和宋祁奉詔編修《新唐書》,聯名推薦呂夏卿參加。皇祐元年(1049),夏卿被任命為編修,參加《新唐書》的編纂工作。《新唐書》工程浩大,歷時17年才完成。
卒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享年54歲,葬在惠安縣城西白巖山麓(今屬黃塘鄉)。
呂夏卿的故居在泉州城西睦宗院(今西街舊館驛)西,宋時,人們在他的故居附近建一座名叫“紫薇坊”的石牌坊來紀念他,後廢圮。

呂夏卿個人履歷

景祐元年(1034),夏卿第一次上京參加會試,雖未考取,卻名震京師。當時,同安蘇紳在朝為官,見了他的試文稿後,很是讚賞,並拿給同僚們觀閲,大鳴不平,憤慨地説:“安有文章如此而不為時用者?”慶曆二年(1042),夏卿再次赴試,與其兄呂喬卿同舉進士。初任廣東端州高安縣主簿,不久升江蘇江寧縣尉。 [1] 
在仕途上,呂夏卿的才能雖不突出,可是,在學問淵博方面,人們卻十分賞識。歐陽修這樣寫道:“去年柬書來上國,欲以文字驚眾人。駑駘羣馬斂足避,天衢讓路先騏麟”。對他十分器重。當歐陽修和宋祁奉命編纂《新唐書》時,因為他深知呂夏卿精通文史,便與宋祁共同向朝廷推薦呂夏卿參加這項工作。在仁宗皇 元年(1048)任命呂夏卿為編修唐書史官轉秘書丞
政治家
呂夏卿不但是造詣很深的史學家,而且有明智而清醒的政治頭腦。宋仁宗在選用大臣時,曾經向他求取治政之道。呂夏卿向宋仁宗面陳時務五事,並説:“天下之勢,不能常安,當於未然這前救其弊,事至而圖之,恐無及已。”提出防患於未然。他還進一步向宋仁宗提出要恢復以前的屯兵制度,作為鞏固邊防的根本。
呂夏卿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修史工作。但是,對於文學,特別是對於詩歌,也有一定造詣。呂夏卿的人生道路,雖不是坎坷,也不轟轟烈烈,但他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對工作精益求精,他不計較自己的功利,嘔心瀝血,不吝付出自己重大的代價。。
熙寧元年(1068),夏卿調任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同修實錄。以“積勞致疾”請求安排閒職,因而出任潁州知州。他赴任後,忽然生一種怪病,身體日漸縮小,死的時候竟象小孩。葬惠安黃塘白巖山麓,今墓無存。
夏卿故居在縣城城西睦宗院(今泉州市區西街舊館驛)之西。人們在其附近建一座名為“紫微坊”的石牌坊來紀念他。

呂夏卿成就及榮譽

翰林學士歐陽修對夏卿的文才十分賞識和器重,曾作詩稱讚夏卿:“去年柬書來上國,欲以文字驚眾人。駑駘羣馬斂足避,天衢讓路先麒麟。”
慶曆五年,歐陽修和宋祁奉詔編修《新唐書》,聯名推薦他參加。
皇祐元年(1049),夏卿被命為編修,參加《新唐書》的編纂工作。《新唐書》工程浩大,歷時17年才完成。據清乾隆《泉州府志》載:“凡預載筆者,皆一時高選,前後十餘人,遷徙不常,惟夏卿與範鎮自發凡訖於竣事。”歐陽修還請他往西京查閲校對唐、五代的奏牘案簿,《新唐書》中的宗室、宰相兩個世系表,就是他親自反覆校閲有關資料編成的。同時,他又根據所掌握的大量資料,編纂《新書紀志傳義例》,並“摘其中繁文闕誤目”,編成《唐書直筆新例》和《唐兵志》。他又蒐集全國許多碑刻和歷代氏族譜志,分別編成《唐文獻信考》,《古今系表》。由於他在中國的史學上做出不少貢獻,《宋史》呂夏卿本傳給予很高的評價:“夏卿學長於史,貫穿唐事,博採傳記雜説數百家,折衷整比;又精通譜學,創為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雲。”《新唐書》告成後,他即遷調直秘閣,同知禮院。
夏卿不但善於治史,而且對於國家政事也頗有見地。宋仁宗在選用大臣時,曾向他徵求治理國家的意見。他即向仁宗面陳“時務五事”,並説:“天下之勢,不能常安,當於未然之前救其弊,事至而圖之,恐無及已。”他還向仁宗建議恢復兵屯制度,以為鞏固邊防的根本。他所提策略和意見,受到仁宗的重視,都被採用。英宗即位後,夏卿改任史館檢討,同修起居注知制誥。面對西、北二邊境的安定問題,英宗徵詢夏卿的意見。夏卿懇切地回答説:“兩朝不惜金帛以和邊,脱民鋒鏑之禍,古未有也。願勿失前好。”
參考資料